刘静
- 作品数:17 被引量:30H指数:3
- 供职机构:沧州市中心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沧州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指导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骨髓增殖性肿瘤中JAK2V617F突变与Ⅰ型细胞因子受体的相关性被引量:2
- 2022年
- 目的探讨骨髓增殖性肿瘤(MPN)中Ⅰ型细胞因子受体与JAK2V617F突变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21年4月沧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MPN患者50例设为MPN组,另选择同期健康者45例设为正常对照组和15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设为CML组,运用定量逆转聚合酶链反应(FQ-RT-PCR)技术对受检者外周血或骨髓JAK2V617F突变及Ⅰ型细胞因子受体[血小板生成素受体(c-Mpl)、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受体(GCSFR)以及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EPOR)]的mRNA表达情况进行检测。结果MPN组中30例存在JAK2V617F点突变,占比60.00%,其中PMF患者、ET患者以及PV患者的阳性率分别为53.33%、73.33%、55.00%,但正常对照组和CML组无JAK2V617F突变情况。CML组c-Mpl、GCSFR、EPOR的mRNA表达水平均高于MPN组、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PN组GCSFR、EPOR的mRNA表达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MPN组与正常对照组c-Mpl的mRNA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PN组中JAK2V617F突变阴性初治和JAK2V617F突变阳性初治患者的c-Mpl、GCSFR以及EPOR的mRNA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JAK2V617F和Ⅰ型细胞因子参与MPN的发展,并且在多种造血系统肿瘤疾病中Ⅰ型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较高,但并不是决定MPN发病的唯一因素。
- 尹凤雷许卫星李淑晨张薇王娟马洪玉赵芳刘静
- 关键词:JAK2V617F突变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原发性骨髓纤维化
- 伞封堵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围手术期护理
- 2011年
- 房间隔缺损(ASD)、室间隔缺损(VSD)与动脉导管未闭(PDA)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发病率为0.8%-1.2%。既往开胸手术是其唯一治疗方法[1],但创伤大,危险性高,要闯过全麻关、开胸手术关及术后复原关,而且还会留下终身瘢痕[2]。近年来,随着介入放射医学的进步,介入治疗ASD、VSD和PDA取得了可喜的结果。
- 穆丽萍于娜刘静
-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围手术期护理
- 卵圆孔未闭相关青年卒中患者影像特征分析
- 2024年
- 目的 在探讨卵圆孔未闭(PFO)相关青年卒中患者的神经影像特征。方法 收集沧州市中心医院伴PFO的青年卒中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以不同PFO直径、右向左分流(RLS)分流量、PFO结构分型进行分组,分析患者脑梗死的分布、部位、病灶数量和面积。结果 共收集100例患者,由于PFO有关青年卒中患者多为多发梗死和深部梗死,以后循环更为常见。无过间隔血流的PFO患者更容易同时累及前后循环(P<0.05)。不同PFO直径大小和RLS分流量对患者脑梗死的分布、脑梗死部位及病灶数量均无影响(P>0.05)。此外,伴有PFO的青年卒中患者的脑梗死面积通常<15 mm,尤其在雨帘型PFO患者中比例显著较高(P<0.05)。结论 PFO是导致青年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影像学上表现为多发梗死、深部梗死和后循环梗死,PFO解剖特点对脑梗死模式具有重要影响,为进一步探索PFO与青年卒中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线索。
- 于恺李耀汝杨静刘静陈超王君
- 关键词:卵圆孔未闭青年卒中神经影像右向左分流
- 聚焦解决模式联合共情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中的应用
- 2025年
- 目的探讨聚焦解决模式联合共情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取便利抽样法,选取2020年3月—2023年3月于沧州市中心医院心内科接受PCI治疗的9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n=48)与对照组(n=48)。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试验组给予聚焦解决模式联合共情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应对方式及满意度。结果干预后试验组患者的用药依从性、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试验组患者应对方式的面对评分高于对照组,回避、屈服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聚焦解决模式联合共情护理能够提高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的用药依从性,改善应对方式并提高患者满意度。
- 穆丽萍陈晨刘静王磊杨静王琳琳张军付金国牛和平李凤鹏张倩玉贾汝福
-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聚焦解决模式共情护理用药依从性满意度
- 树突细胞-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在抗肿瘤生长免疫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3
- 2019年
- 目的研究树突细胞(DC)与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在抗肿瘤生长免疫治疗中的应用情况。方法采集26例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进行细胞培养与回输,随机分为观察组(PC、CIK回输)和对照组(CIK回输)。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免疫表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IL)-12、肿瘤坏死因子(TNF)-α细胞因子水平,记录患者不良反应与疗效。结果观察组CD3^+/CD8^+细胞、CD3^+/CD56^+细胞双阳性细胞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CIK细胞的IFN-γ、IL-12、TNF-α细胞因子均显著低于DC-CIK细胞(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肿瘤患者免疫结构受损,DC-CIK免疫功能优于单纯CIK;DC-CIK生成IFN-γ、IL-12、TNF-α细胞因子能力强、杀伤肿瘤细胞效果优;DC-CIK免疫治疗可有效缓解治疗中发热、发量减少、白细胞数量降低等副作用。
- 赵芳张睿王娟王建华许卫星刘静尹风雷蔡秀萍马洪玉杨博
- 关键词:抗肿瘤免疫表型免疫治疗
- 国产两性霉素B单用或联合其他抗真菌药治疗恶性血液病并真菌感染54例临床分析被引量:7
- 2018年
- 目的探讨国产两性霉素B单药或联合其他抗真菌药物治疗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病(IFD)患者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2016年4月我科收治的54例恶性血液病首次合并IFD患者采用国产两性霉素B及联合其他抗真菌药物的临床资料。结果 54例患者经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8.9%。两性霉素B组、两性霉素B联合伏立康唑组、两性霉素B联合卡泊芬净组有效率分别为76.2%(16/21例)、96.4%(27/28例)、100%(5/5例)。本组患者以中性粒细胞的恢复、吸烟史为主要易感因素(P<0.05)。肺部CT多可见斑片状磨玻璃影63.0%(34/54例)、实变11.1%(6/54例)、结节14.8%(8/54例)。本研究主要不良反应为低钾血症、肝脏损害。结论国产两性霉素B对于恶性血液病合并IFD患者仍为经济、安全、有效的抗真菌经典药物,单药治疗效果不佳时联合其他抗真菌药物可增强疗效,虽不良反应发生率有所增加,但予治疗则可以控制,从而达到更积极的抗真菌治疗、提高治疗有效率、降低病死率的目的。
- 刘静季海龙赵芳张睿尹凤雷曹婷婷马洪玉许卫星王娟
- 关键词:两性霉素B恶性血液病侵袭性真菌病
- Guidezilla^(TM)延长导管在左前降支近端闭塞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的保护作用被引量:2
- 2023年
- 目的探讨主动应用Guidezilla^(TM)延长导管在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闭塞部位临近左前降支起始处的安全性。方法选择2019年3月至2023年7月收治的14例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冠状动脉造影发现闭塞部位距左前降支开口部10 mm以内的患者,介入术中均应用Guidezilla^(TM)延长导管主动深插至左前降支的闭塞部位保护左主干及左回旋支,观察所有患者手术成功情况、术中与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3~6个月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情况。结果14例均应用Guidezilla^(TM)延长导管保护左主干及左回旋支后顺利完成球囊扩张或支架置入,手术成功率为100%。12例患者在Guidezilla^(TM)延长导管深插后进行了血栓抽吸,8例患者经Guidezilla^(TM)延长导管冠状动脉内注入替罗非班或注射用重组人尿激酶原。14例患者术中均无器械相关并发症发生,无血栓漂移至左主干、左回旋支等部位,无急性周围脏器栓塞等并发症发生。患者术中与住院期间未发生死亡或再发急性心肌梗死情况。14例患者中,12例患者完成6个月随访,2例患者完成3个月随访,所有患者均未发生心原性死亡、再发急性心肌梗死、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等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结论本研究表明对于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提示急性闭塞部位距左前降支开口部10 mm以内富含血栓的患者,急诊介入治疗中利用深插Guidezilla^(TM)延长导管可起到保护左主干、左回旋支,预防血栓移位的作用。
- 付金国高光仁牛和平于恺王磊马占峰郭润李凤鹏穆丽平刘静张军
- 关键词:左前降支
- 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左心室血栓形成预测因素分析及决策树模型构建
- 2025年
- 目的探讨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左心室血栓形成的预测因素并构建决策树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沧州市中心医院自2014年10月至2024年10月收治的411例急性前壁STEMI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并发左心室血栓的137例患者纳入血栓组;将根据年龄(年龄±2岁)和性别匹配的无左心室血栓的274例患者纳入非血栓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根据7∶3比例将患者分为训练集(n=286)和验证集(n=125),训练集用于模型构建,验证集用于模型验证。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急性前壁STEMI患者左心室血栓形成的预测因素并构建决策树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训练集和验证集决策树模型的预测价值。结果两组患者肌酸激酶同工酶、肌钙蛋白、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水平及室壁瘤、早期罪犯血管再通失败概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VEF、室壁瘤、早期罪犯血管再通失败为急性前壁STEMI患者左心室血栓形成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基于训练集数据,以急性前壁STEMI左心室血栓为因变量,LVEF、室壁瘤、早期罪犯血管再通失败为自变量构建决策树模型。决策树模型共形成4条决策分类:(1)LVEF≥47%时,患者左心室血栓形成的风险为2.2%;(2)LVEF<47%、早期罪犯血管再通失败时,患者左心室血栓形成的风险为68.1%;(3)LVEF<47%、早期罪犯血管再通成功、无室壁瘤时,患者左心室血栓形成的风险为26.0%;(4)LVEF<47%、早期罪犯血管再通成功、有室壁瘤时,患者左心室血栓形成的风险为85.7%。训练集中,决策树模型预测急性前壁STEMI患者左心室血栓形成的AUC为0.841(95%可信区间0.798~0.883),敏感度为71.6%,特异度为84.3%;验证集中,决策树模型预测急性前壁STEMI患者左心室血栓形成的AUC为0.804(95%可信区间0.732~0.877),敏感度为57.1%,特异度为86.7%。结论LVEF、室壁瘤、早期�
- 刘静郑楠刘冰张军
- 关键词: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决策树
- 介入封堵术治疗卵圆孔未闭合并偏头痛青年卒中临床疗效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探讨介入封堵术治疗卵圆孔未闭(PFO)合并偏头痛青年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自2019年7月至2021年12月就诊于沧州市中心医院的149例PFO合并偏头痛的青年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A组(n=79)和B组(n=70)。A组行常规治疗方法。B组行介入封堵术。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后2年的临床预后。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采用头痛影响测试量表(HIT-6)和视觉模拟评分(VAS)进行头痛评价,比较两组患者血清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和血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结果B组患者治疗后2年短暂性脑缺血发生率、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均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HIT-6评分、VAS评分均降低,且B组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治疗后6个月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Hcy水平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介入封堵治疗可降低PFO合并偏头痛的青年卒中患者卒中复发风险,改善头痛症状,且能降低血清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同时降低血Hcy水平,改善临床预后。
- 于恺刘静陈超李耀汝姚磊张军
- 关键词:介入封堵术卵圆孔未闭青年卒中偏头痛临床疗效
- R_(2)-CHADS_(2)评分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左心房血栓或自发显影预测价值
- 2025年
- 目的评估R_(2)-CHADS_(2)评分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左心房血栓(LAT)或自发显影(SEC)形成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年1月至2021年10月沧州市中心医院接受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的460例NVAF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将其分为LAT/SEC(有LAT或有SEC或LAT合并SEC)组(n=48)与非LAT/SEC组(n=412)。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LAT/SEC形成的相关预测因素。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比较R_(2)-CHADS_(2)评分、CHADS_(2)评分和CHA_(2)DS_(2)-VASc评分的曲线下面积(AUC)。通过净重新分类指数(NRI)评估R_(2)-CHADS_(2)评分的改善能力。结果LAT/SEC组患者高血压、脑卒中、外周血管疾病、充血性心力衰竭、慢性肾病(CKD)、非阵发性心房颤动、左心房内径增大、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增大、未抗凝治疗比例,以及CHADS_(2)评分、CHA_(2)DS_(2)-VASc评分、R_(2)-CHADS_(2)评分均高于非LAT/SEC组,左心室射血分数低于非LAT/SE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脑卒中、CKD、非阵发性心房颤动、左心房内径增大、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增大、未抗凝治疗及R_(2)-CHADS 2评分均与LAT/SEC形成相关(P<0.05)。R_(2)-CHADS_(2)评分预测NVAF患者LAT/SEC的AUC为0.811(95%可信区间:0.740~0.883),敏感度为78.9%,特异度为72.9%。Hanley&McNeil法两两比较显示,R_(2)-CHADS_(2)评分的AUC高于CHADS_(2)评分的AUC(Z=3.80,P=0.021),且与CHA_(2)DS_(2)-VASc评分的AUC相似(Z=1.67,P=0.095)。NRI比较结果显示,R_(2)-CHADS_(2)评分对LAT/SEC的预测价值较CHADS_(2)评分显著改善(NRI=0.76,P<0.001)。结论CKD为NVAF患者LAT/SEC形成的预测因素,R_(2)-CHADS_(2)评分可评估NVAF患者LAT/SEC形成的风险。基于R_(2)-CHADS_(2)评分的分层风险,有助于针对不同风险分层的患者采取个体化诊疗方案。
- 刘静郑楠于恺穆丽萍张军
- 关键词:心房颤动左心房血栓慢性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