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畅 作品数:15 被引量:40 H指数:4 供职机构: 江苏省人民医院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农业科学 更多>>
肢体肌力等级及Braden量表评分对老年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压力性损伤的预测价值 2024年 目的探讨肢体肌力等级及Braden量表评分对老年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发生压力性损伤(PI)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3年11月江苏省人民医院收治的312例老年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PI的发生情况分为PI组(n=11)和非PI组(n=301)。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肢体肌力等级及Braden量表评分,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发生PI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肢体肌力等级及Braden量表评分对患者发生PI的预测价值。结果全部312例老年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均顺利救治成功,住院期间共发生11例PI,发生率为3.5%,均为1期,经过积极治疗后均痊愈出院。PI组患者的年龄、身体质量指数、糖尿病史占比、血C反应蛋白水平、白细胞计数、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显著高于非PI组,血白蛋白、血红蛋白水平、氧合指数、肢体肌力等级、Braden量表评分显著低于非P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糖尿病史、肢体肌力等级与Braden量表评分是老年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PI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表明,肢体肌力等级与Braden量表及二者联合应用模型对PI发生具有较高预测价值。结论糖尿病史、肢体肌力等级及Braden量表评分是老年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发生PI的独立影响因素。肢体肌力等级及Braden量表评分联合评估可进一步提高对患者PI发生风险的预测价值。临床上应加强对高危患者的监测,从而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以减少PI的发生。 刘畅 张银萍 周立杰 马宝静 蔡娟 陈茜茜 张玉萍关键词:呼吸衰竭 机械通气 MSCT评估胃肠道间质瘤转移风险 被引量:16 2018年 目的探讨MSCT评估胃肠道间质瘤(GIST)转移风险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8例经病理诊断为GIST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根据转移发生率将患者分为低转移风险组(转移风险<10%)和高转移风险组(转移风险≥10%)。比较2组影像学特征间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影像学特征与转移风险之间的关系。结果 118例GIST中,低转移风险组78例,高转移风险组40例。2组肿瘤位置、大小、形态、生长方式、坏死程度、有无溃疡、边界是否清晰、有无肿瘤血管影、强化程度及强化方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肿瘤有无出血、钙化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直径[95%CI(2.675,201.134),P=0.004]是预测GIST高转移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AUC=0.76(P<0.001),阈值为4.45cm时其预测GIST高转移风险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67.50%、75.60%。结论 MSCT可通过影像学特征反映GIST转移风险,为临床选择治疗方式提供参考。 冯秋霞 孙娜娜 刘畅 张海龙 徐迅 孙书文 刘希胜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 肿瘤转移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胃癌腹膜腔转移CT检查的影像学表现 被引量:8 2017年 目的总结胃癌腹膜腔转移CT检查的影像学表现。方法采用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6年9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78例胃癌伴腹膜腔转移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所有患者行全腹部CT平扫及增强扫描检查,图像后处理采用多平面重建(MP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观察指标:(1)胃癌原发灶的CT检查影像学表现。(2)胃癌腹膜转移的CT检查诊断准确性及影像学表现。(3)淋巴结及其他腹腔脏器转移的CT检查影像学表现。(4)治疗及随访情况。根据患者实验室、影像学检查结果和患者意愿综合选择治疗方案。采用门诊、电话及信函方式进行随访。随访内容为患者治疗方法及预后情况。患者生存时间为治疗后至死亡或随访截止时间。随访时间截至2016年12月。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M(范围)表示。结果(1)胃癌原发灶的CT检查影像学表现:78例胃癌患者原发肿瘤部位:胃窦40例、广泛皮革胃11例、胃底贲门9例、胃小弯9例、胃窦体5例、胃大弯4例。78例胃癌均为T4期,其中T4a期43例,T4b期35例。(2)胃癌腹膜转移的CT检查诊断准确性及影像学表现:78例胃癌患者中,57例化疗前CT检查发现腹膜转移,15例行剖腹探查或开腹手术发现腹膜转移,6例为胃癌切除术后随访复查CT发现腹膜腔转移。CT检查诊断胃癌伴腹膜腔转移患者72例,最终确诊78例,CT检查漏诊9例、过度诊断3例。CT检查诊断胃癌伴腹膜腔转移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8.7%、88.5%、99.6%、95.8%、98.9%。78例患者胃癌腹膜腔转移的部位及表现:①腹腔积液:71例伴有腹腔积液,其中少量腹腔积液21例,中等至大量腹腔积液50例。②大网膜增厚:59例表现为大网膜呈片絮状及结节状增厚,增厚呈包块状、网膜饼样改变。③� 孙娜娜 刘畅 冯秋霞 刘希胜关键词:胃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肝动脉造影联合栓塞治疗对肝动脉假性动脉瘤的诊疗价值 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探讨肝动脉造影联合介入栓塞诊断和治疗肝动脉假性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7年3月本院收治的19例肝动脉假性动脉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12例发生于腹部肿瘤术后,3例发生于胆系结石术后,2例发生于外伤后,1例发生于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1例有肾移植术病史。所有患者均行选择性肝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假性动脉瘤发生于肝内动脉的9例,7例采取明胶海绵联合弹簧圈栓塞,1例采取弹簧圈栓塞治疗,1例采取聚乙烯醇颗粒栓塞治疗;发生于肝外动脉的10例,8例采取弹簧圈栓塞治疗,1例采取明胶海绵联合弹簧圈栓塞,1例因载瘤动脉痉挛伴夹层而行保守治疗。术后随访中1例患者于栓塞术后第21天因弹簧圈移位导致假性动脉瘤复发,再次行介入栓塞治疗,4例患者失访,其余13例患者均未出现介入栓塞术后相关并发症。结论选择性肝动脉造影联合经导管动脉栓塞是诊治肝动脉假性动脉瘤安全有效的方法 。 张海龙 刘希胜 刘圣 杨正强 施海彬 刘畅关键词:假性动脉瘤 肝动脉 动脉造影 尿液细胞外囊泡中CKAP4与糖尿病肾病临床病理和预后的相关性 2025年 目的:探究尿液细胞外囊泡中关键蛋白细胞骨架相关蛋白4(cytoskeleton⁃associated protein 4,CKAP4)作为生物标志物预测糖尿病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进展的能力。方法:纳入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43例肾活检证实DKD的2型糖尿病患者以及肾脏恶性肿瘤患者10例。免疫组化法检测肾组织中CKAP4的表达水平。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CKAP4表达水平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计算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以评估CKAP4表达是否能有效区分肾脏预后不良的患者。采用ROC曲线分析确定预测肾脏事件的CKAP4评分的最佳临界值(最高约登指数)。此外,进行时间依赖性AUC分析,以表征肾活检后6个月以上CKAP4的预测准确性。通过Cox比例风险模型随访CKAP4和DKD进展之间的风险比。将单变量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临床病理因素作为协变量纳入多变量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采用Kaplan⁃Meier分析评价CKAP4高表达组和CKAP4低表达组肾活检后6个月以上生存的差异。结果:与肿瘤患者癌旁正常肾脏组织相比,CKAP4在DKD患者肾脏组织中表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CKAP4在不同分期的DKD患者肾组织中表达有差异,其中Ⅱ期与Ⅲ期、Ⅱ期与Ⅳ期、Ⅲ期与Ⅳ期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DKD患者CKAP4表达与血清肌酐、尿素氮、24 h尿蛋白呈正相关,与肾小球滤过率估计值、血红蛋白呈负相关。DKD患者中位随访期为2.22年,63例(44.06%)患者出现DKD进展。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CKAP4表达水平随DKD病理分级的升高而升高(r=0.808,P<0.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CKAP4高表达与DKD进展的风险增加相关(HR=4.120,95%CI:1.730~9.811,P=0.001)。此外,在Kaplan⁃Meier生存分析中,CKAP4高表达组患者的肾脏终点事件的发生率显著高于CKAP4低表达组(P<0.001)。绘制了包括CKAP4分类在� 刘畅 钱力 陆放 王子韬 李青 段俗言 吴琳 张波 毛慧娟 梁宏伟 袁杨刚 邢昌赢关键词:糖尿病肾病 纤维化 胃低分化神经内分泌癌与低分化腺癌的CT表现及对照研究 刘畅 韩冬 张海龙 孙娜娜 张玉东 刘希胜一种方便心电监护的新型病员服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方便心电监护的新型病员服,包括衣服本体,衣服本体前襟胸部位置横贯有第一操作开口,衣服本体前襟左右两侧均设有通孔,两通孔均与第一操作开口连通,通孔上覆盖有遮盖片,遮盖片一侧与通孔边缘固定连接,另一侧通过... 胡晓琳 高春红 刘畅文献传递 基于移动护理信息系统输血闭环管理的研究与应用 目的:通过移动护理信息系统输血闭环流程的设计与应用,可有效避免输血过程中人工干预造成的不良后果,保证用血安全.方法:我院护理部联合信息部门分析之前输血流程中存在的各种隐患,借助移动信息化手段,优化相关输血流程,护理人员通... 高春红 刘畅 单涛胃腺癌与间质瘤碰撞瘤一例 被引量:5 2018年 病例资料 患者,女,32岁,因头晕乏力2年,加重1个月入院。患者无恶心呕吐、无腹胀腹痛等消化系统症状。查体:贫血貌;既往史无特殊。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示红细胞1.34×10 12/L,血红蛋白32 g/L;粪常规示大便隐血试验阳性。肿瘤指标无异常。全腹部CT表现:胃角处见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大小约16.5 cm×4.1 cm×9.1 cm,腔内外混合型生长,主体位于腔内,表面溃疡形成,病灶腔外部分见囊变坏死,增强扫描病灶实质部分动脉期明显强化,静脉期持续强化,考虑胃间质瘤可能性大;胃小弯侧见多发肿大淋巴结,较大短径约8 mm(图1~5)。胃镜:胃角后壁见一巨大新生物,表面糜烂覆污苔、质脆易出血;镜下活检病理:胃角后壁坏死组织内见异型细胞(图6)。CT引导下穿刺活检标本免疫组化病理:CK-pan(+),CK-L(+),Ki-67(约75%+),CD117(-),DOG-1(-),CD34(-),结合HE考虑为低分化癌。 冯秋霞 孙娜娜 张海龙 刘畅 刘希胜关键词:碰撞瘤 腺癌 间质瘤 胃肿瘤 胃癌腹膜腔转移的CT影像学表现 孙娜娜 刘畅 刘希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