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子曦

作品数:22 被引量:174H指数:7
供职机构:厦门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政治法律文化科学更多>>

合作作者

文献类型

  • 2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8篇经济管理
  • 16篇社会学
  • 5篇政治法律
  • 3篇文化科学
  • 1篇哲学宗教

主题

  • 6篇社会
  • 4篇社会学
  • 4篇婚恋
  • 3篇相亲
  • 3篇法律
  • 2篇代际传递
  • 2篇性别
  • 2篇业主
  • 2篇业主维权
  • 2篇制度环境
  • 2篇社会学视野
  • 2篇组织生态
  • 2篇网络
  • 2篇消费社会
  • 2篇协商
  • 2篇教育
  • 2篇货币
  • 2篇货币研究
  • 1篇道德
  • 1篇道德困境

机构

  • 17篇厦门大学
  • 3篇华东政法大学
  • 2篇清华大学
  • 2篇香港中文大学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作者

  • 21篇刘子曦
  • 2篇黄燕华

传媒

  • 6篇社会学研究
  • 2篇社会
  • 1篇中国青年研究
  • 1篇浙江学刊
  • 1篇武汉大学学报...
  • 1篇开放时代
  • 1篇江海学刊
  • 1篇南开学报(哲...
  • 1篇社会科学辑刊
  • 1篇妇女研究论丛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法律文献信息...
  • 1篇中华女子学院...
  • 1篇社会政策研究
  • 1篇清华社会学评...

年份

  • 2篇2025
  • 7篇2024
  • 2篇2023
  • 2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0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宗教信仰的代际传递:基于台湾地区的数据分析被引量:14
2017年
基于台湾社会变迁调查数据(1999-2009),本文描述并分析了我国台湾地区宗教信仰在父母与子女间的代际传递模式,并以此为出发点来讨论基督教传统之外宗教流动的模式与逻辑。本文有四点主要发现:首先,信仰的代际传递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差异和宗教(教派)差异。整体而言,母亲对子女的信仰选择影响较大。但对基督徒家庭而言,父亲对子女的影响更大。当父母信仰相同时,该信仰的传递性显著增强。其次,不同宗教的传递能力存在显著差异。道教的传递能力更强,这与西方理论对于弱组织性宗教传递率低的预期相悖。再次,不同宗教之间的距离影响着子辈信徒的流动模式。基督教与其他宗教之间的距离最大,而无宗教信仰与其他宗教间的距离最小。最后,台湾地区的社会变迁历史造就了不同信仰在时期、世代和年龄分布上的明显差异。
刘子曦
关键词:宗教信仰代际传递性别
原生家庭社会阶层如何影响教育的精神健康回报:资源补偿还是强化?被引量:4
2024年
现在关于教育、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个人精神健康的研究已经十分丰富,但鲜有研究探讨教育对精神健康的影响在不同阶层出身的群体中是否有异质性。“资源补偿理论”和“资源强化理论”提供了一对竞争性假设:自致教育成就和先赋家庭阶层共同作用于精神健康影响时,既可能产生互相补偿的效果,也可能呈现相互加强的趋势。为检验两种理论假说在中国的适用性,本文使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2017年的数据(CGSS2017),以个人的教育程度为核心解释变量,以原生家庭社会阶层为调节变量,探究在不同家庭背景下教育对于精神健康的促进效果是否存在差异,以及原生家庭社会阶层的调节作用是否存在性别差异。研究发现,无论是在总人口中还是在性别组间对比中,“资源补偿理论”都得到支持:相较于出身阶层较高者,出身于劣势社会阶层的人能够从教育中获得更多的精神健康回报;相对于男性,面临双重劣势的女性能够从教育成就中获得更高的精神健康回报。本文对改善女性及先赋家庭资本劣势人口的精神健康提出了证据为本的价值参考。
常青松胡景梁刘子曦
关键词:教育
国际化社区中社会服务的实践逻辑与困境分析——基于对X市B社工机构的调查
2024年
针对国际化社区中的社会服务问题,现有研究没有充分讨论作为服务提供者的社会工作者对接需求的实践过程,以及该过程所处的在地化制度困境。通过调查一个国际化社区中社工服务的供需过程,本文旨在理解社会工作者如何在“制度化的项目设计”与“差异化的个体需求”之间进行权衡与协调。研究表明,以动态化、个性化、长期化为优势的社工服务实践受困于以科层制、指标化、项目化为核心的制度逻辑,不但难以发挥社工的专业性,反而在服务过程中加大了“居民需求、社工服务、项目设计”三者之间的鸿沟。因此,有关社工服务的讨论应该跳出对社工个体的专业化想象,关注社会工作者所嵌入的社区生态与治理体系。
刘子曦何姣姣
关键词:社工服务项目制
性别是一种生产力:酒吧中的性别景观构建及维系被引量:3
2021年
与传统的工业生产领域不同,休闲娱乐行业内生产与消费的界限较为模糊。如何有效地将消费者纳入快感体验的集体生产过程,是消费主义时代资本运行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以景观社会为视角,基于对酒吧经营策略与消费者体验的调查,提出“性别景观”与“互为景观”两个概念。构建与维系性别景观是酒吧盈利的核心策略,也是资本谋取利益的重要渠道。基于对主流性别文化的运作和对时间、空间的切割与重置,资本精心编排了以饮酒为依托的景观秩序,将女性和男性分别打造为情感体验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并在同性之间制造差异和分化,形成“中心—边缘”的核心秩序与颠覆主流性别文化的局部秩序。各性别主体与性别实践互为景观,相互配合,共同构建与维系了酒吧的性别景观。
刘子曦黄燕华
关键词:景观社会消费主义
天涯共此时——谢怀栻先生与姚瑞光先生剪影
2010年
一、引语 最初选择谢怀栻先生与姚瑞光先生作为法律人进行记述,实在是有些不自量力的想法,觉得在不同的时空之下,制度与制度,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能流露出几分比较的哲理来。然而,精彩的比较须对两方都有通透的理解方能实现,翻阅了手边为数不多的材料后才发觉此番比较远非我能胜任之事。
刘子曦
关键词:法律
关系工作与价值生产:酒吧营销的劳动过程分析被引量:9
2023年
本文通过对酒吧业的考察指出,在产品非物质化的消费新语境中,关系工作成为服务于消费的关键生产环节。面对关系的开放性和复杂性,酒吧营销需自主重塑自我与生活,形成性别化的关系工作脚本,在日常生活中发展和维系与消费者的人际关系,形成自己的关系圈层。通过团队管理和场所设置,酒吧经营者使不同的关系圈层相互依存,将其组织为“娱乐性的两性互动”和“差异化的同性圈层”交错的社交消费场景。营销在日常生活中的自主性是其劳动价值源泉,却也带来了更深刻的异化体验。不仅如此,营销个体的关系工作需在酒吧组织的互动场景中才能实现价值转化,酒吧则通过将控制重点转移至消费过程而实现利益最大化。
黄燕华刘子曦
关键词:消费社会
隐私权的社会建构:网络相亲中的空间博弈与规范协商
2025年
数字技术改变了社会连接的方式,隐私确权成为难题。本文通过考察网络相亲中的隐私规范及其生成逻辑,探讨隐私权所依托的社群关系及其关系伦理。研究发现,在隐私确权的过程中,平台和用户塑造出两种彼此冲突的隐私观,分别是侧重集体安全、强调信息披露的“义务”,以及侧重个人自由、强调信息支配的“自主”。平台通过空间叠加和道德舆论来强化信息识别,用户则通过空间划界和法律动员来弱化信息传播。个人信息通过社群关系形成了“隐”与“显”、“私”与“公”的区分标准,让信息流通的场景性规范成为可能,但社群的自组织属性也造成了隐私权救济的脆弱。
刘子曦
关键词:隐私观社群
酒吧消费中的女性气质协商与道德困境被引量:4
2021年
通过参与观察和访谈法,探讨当代年轻女性的性别角色变迁和性别意识特征。传统的性别权力关系和新的消费意识形态在酒吧中的交织形成了一个阈限空间,可以理解为市场转型期中国性别文化变迁的实验室。基于对酒吧年轻女性消费者的实践和反思,以阈限空间和协商为核心概念,呈现年轻女性如何挣扎于新旧性别规范之间,通过对女性气质的协商使自己既能享受现代休闲娱乐,又能规避与之相伴随的风险;通过道德实践对自身作为女性的欲望与尊严进行协商,以稳定自身的性别身份。研究发现,国家女性主义长期培育的平等观、传统性别话语的复苏和以个体主义为原则的市场话语之间的交织使得当代年轻女性呈现出复杂、矛盾的能动性和实践。
黄燕华刘子曦
关键词:女性气质消费意识形态协商
社区贫困与社会资本之殇——评《独自求索:贫困黑人中的不信任与防御性个人主义》
2016年
美国黑人社区的失业问题持续困扰着美国社会。尽管存在各种鼓励黑人就业的培训项目与就业指导,在黑人较为集中的社区,失业率仍然居高不下。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社会学系副教授苏珊·桑德拉的代表作《独自求索:贫困黑人中的不信任与防御性个人主义》集中探讨了黑人贫困社区失业问题形成的原因。桑德拉关注失业形成的微观机制,即贫困社区的黑人如何找工作,社会资本在其求职过程中如何发挥作用以及决定其作用的情境性因素。
刘子曦
关键词:求职过程美国黑人社会学系情境性
法律意识的两个维度:以业主诉讼维权为例被引量:22
2014年
通过分析行动者的诉讼经验,笔者试图阐释"法律意识"这个法律社会学中的重要概念。本文主要有三点发现。首先,法律意识并非行动者对法律条文的了解程度,也非以高低而论的均质性的群体意识,而是行动者自身对法律的理解,它包含两个维度:其一为行动者对法律(作为概化的规章系统)的理解;其二为行动者对司法体系(作为具体化的组织机构)内部运行逻辑的理解。法律意识以这两个维度为基点,影响着行动者动员法律资源的策略。第二,形塑法律意识的因素有三:有关法律的霸权性话语;行动者个人的生活经历;行动者的法庭体验。第三,现有的制度设计配合法律意识中固有的张力,限制了行动者产生批判性的法律意识,间接维护了现行法律制度的权威性与合法性。
刘子曦
关键词:法律意识业主维权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