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何峰

作品数:33 被引量:27H指数:3
供职机构:首都儿科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5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2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7篇细胞
  • 15篇病毒
  • 8篇小鼠
  • 8篇ITK
  • 7篇心肌
  • 7篇心肌炎
  • 7篇细胞因子
  • 7篇肌炎
  • 6篇蛋白
  • 6篇柯萨奇
  • 5篇毒性
  • 5篇炎症
  • 5篇增殖
  • 5篇柯萨奇病毒
  • 5篇病毒性
  • 5篇病毒性心肌炎
  • 4篇闭锁
  • 3篇蛋白质
  • 3篇蛋白质酪氨酸...
  • 3篇黏膜

机构

  • 33篇首都儿科研究...
  • 8篇首都儿科研究...
  • 5篇河北医科大学...
  • 4篇首都医科大学
  • 4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长春市儿童医...
  • 2篇包头医学院
  • 2篇吉林省人民医...
  • 2篇中国疾病预防...
  • 1篇江南大学
  • 1篇中南大学
  • 1篇中国航天科工...

作者

  • 33篇何峰
  • 21篇姚海兰
  • 20篇肖宗慧
  • 19篇刘哲伟
  • 8篇韩继生
  • 7篇冯淼
  • 6篇刘卓
  • 5篇刘雪来
  • 3篇王欢
  • 3篇吴建新
  • 3篇李媛媛
  • 3篇欧阳胜荣
  • 2篇韩俊
  • 2篇李旭
  • 2篇张庆华
  • 2篇常会波
  • 2篇高晨
  • 2篇魏延栋
  • 2篇宋芹芹
  • 2篇杜海军

传媒

  • 6篇中华实验和临...
  • 5篇发育医学电子...
  • 2篇中华小儿外科...
  • 2篇现代免疫学
  • 2篇现代生物医学...
  • 2篇中华实用儿科...
  • 2篇2012全国...
  • 1篇中华微生物学...
  • 1篇腹部外科
  • 1篇病毒学报
  • 1篇微生物学免疫...
  • 1篇中华肿瘤防治...
  • 1篇中华烧伤与创...
  • 1篇第七次全国医...
  • 1篇中华医学会2...

年份

  • 4篇2025
  • 6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6
  • 2篇2015
  • 5篇2012
  • 4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8
3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抑制Itk表达对人PBMC和病毒性心肌炎小鼠炎症性反应的影响
目的利用RNA干扰的方法抑制人PBMC(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及病毒性心肌炎小鼠体内Itk基因的表达,探讨Itk受到抑制后人PBMC以及小鼠体内炎症性反应的变化。方法前期实验已针对人鼠Itk基因同源部分设计出siRNA序列,...
何峰韩继生肖宗慧姚海兰刘哲伟
关键词:病毒性心肌炎ITK炎症性
文献传递
小干扰RNA在心肌细胞中对柯萨奇病毒B3复制的抑制作用研究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通过在原代心肌细胞培养上研究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介导的基因干扰对病毒增殖的抑制和细胞内免疫清除作用,评价siRNA在治疗病毒性感染中的可能性。方法体外制备BALB/c乳鼠心肌细胞,利用脂质体和电穿孔转染方法转染siRNA后感染病毒,流式细胞术、中性红染色和病毒致细胞病变作用(CPE)保护实验评价转染效率和细胞生长状态,空斑形成减少实验、RT-PCR等方法检测抑制病毒程度。结果通过在HeLa细胞上的筛选,针对病毒不同区域的siRNA呈现出不同的抗病毒作用,靶序列位于2B区的siRNA-3753能显著抑制柯萨奇病毒B3(CVB3)感染。在原代培养的心肌细胞中,转染siRNA-3753后同样显示出很好的抗病毒效果,心肌的搏动、心肌细胞的生长状况保持着较好的状态。而病毒对照和非特异性siRNA-non感染24h后,细胞停止搏动,逐步变圆,皱缩死亡。测定培养上清和细胞内的病毒滴度,电转siRNA-3753对病毒抑制率可以达到98.1%,脂质体转染siRNA-3753对病毒抑制率为78.2%。电穿孔转染效率可以达到56.03%,脂质体为9.0%。结论针对CVB3基因组2B区的siRNA在保护心肌细胞抵抗CVB3病毒感染实验中具有抑制病毒复制作用。
刘哲伟任红雁姚海兰肖宗慧鲁杰何峰韩继生
关键词:小干扰RNA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细胞
抑制Itk表达对Jurka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 研究在Jurkat细胞上敲减Itk蛋白的表达对细胞增殖及炎症相关的细胞因子产生的影响,为Itk作为小分子药物靶标提供可行性实验依据.方法 针对Itk基因设计合成三个shRNAs,通过与pEGFP-C1-hItk质粒共转染,观察其抑制Itk-GFP融合蛋白的表达情况,筛选有效序列包装成慢病毒颗粒.将慢病毒颗粒感染Jurkat细胞,观测Itk蛋白的表达水平、细胞增殖情况及细胞因子的变化.结果 Itk-shRNA1感染Jurkat细胞后Itk基因的mRNA水平与细胞对照组及感染shRNAnon的对照组相比,敲减率约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tk蛋白的敲减导致Jurkat细胞在受刺激时增殖降低,以未感染病毒的Jurkat细胞受刺激后酶标仪检测的A值为1,Itk-shRNA1感染组平均比值为0.54,shRNAnon对照组平均比值为0.8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tk-shRNA1感染组中IL-2、IL-5、IL-10及IFN-γ等细胞因子水平均较shRNAnon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Itk蛋白的表达减少导致Jurkat细胞产生细胞因子减少.结论 抑制Itk表达能有效降低淋巴细胞的增殖,同时减少与炎症相关细胞因子分泌.
姚海兰何峰肖宗慧韩继生张阳德黄伯云刘哲伟
关键词:蛋白质酪氨酸激酶RNA慢病毒属
纳米银薇乔线在小鼠皮内连续缝合线道周围近期抗炎疗效的观察研究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探索纳米银薇乔线用于小鼠背部皮内连续缝合线道周围炎性细胞和炎性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其近期抗炎疗效。方法对4-0普通薇乔线采用化学涂层技术制备纳米银薇乔线。18只10~12周Balb/C小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6只),剃除小鼠背部毛发,纵行切开15 mm皮肤全层切口。分别采用4-0带针普通薇乔线、抗生素薇乔线、纳米银薇乔线行皮内连续缝合。术后5 d,以纵形切口为中心,取材全层皮肤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比较线道周围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表达水平,并计算平均光密度(mean optical density,MOD)。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mediated dUTP-biotin nick end labeling,TUNEL)染色了解线道周围细胞凋亡情况。Masson染色了解线道周围胶原蛋白沉积情况。统计学方法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student’s t检验。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普通薇乔线、抗生素薇乔线和纳米银薇乔线的中性粒细胞MOD值为0.523±0.137、0.412±0.122、0.229±0.079;巨噬细胞MOD值为1.125±0.126、0.585±0.142、0.209±0.078;IL-6的MOD值为1.137±0.168、0.652±0.131、0.227±0.086;TNF-α的MOD值为1.219±0.124、0.573±0.109、0.179±0.045,纳米银薇乔线线道周围炎性细胞浸润、IL-6和TNF-α的表达最轻微,普通薇乔线表达最明显,3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TUNEL染色显示,普通薇乔线、抗生素薇乔线和纳米银薇乔线凋亡细胞的MOD值为0.167±0.035、0.478±0.151、0.125±0.035,纳米银薇乔线线道周围凋亡细胞最少,抗生素薇乔线凋亡细胞最多,3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Masson染色显示,纳米银薇乔线线道周围胶原蛋白沉积显著,抗生素薇乔线线道周围未见胶原蛋白沉积。结论在小鼠皮内连续缝合模型上,纳米银薇乔线的近期抗炎疗效优于抗生素薇乔线
刘雪来何峰宋岩彪叶茂许坚吉魏延栋杜娟
关键词:纳米银薇乔线皮内连续缝合抗炎平均光密度
小鼠腹膜内外不可吸收线结诱导局部早期迟发型超敏反应的组织学研究
2024年
目的探索和比较采用两种不可吸收丝线在小鼠腹壁腹膜内、外打结后线结诱导局部早发迟发型超敏反应的差异。方法取7只10~12周BALB/c小鼠,每只腹壁左向右纵向剪开3个腹壁切口(5 mm长),从左向右依次经3个腹壁皮肤切口处采用4-0带针慕斯线荷包缝合腹壁肌深面壁层腹膜后打结于腹膜外间隙(慕斯线腹膜外打结组)、打结于壁腹膜(慕斯线腹腔内打结组),经腹壁切口采用4-0 Proline线荷包缝合腹壁后打结于壁腹膜(Proline线腹膜内打结组)。术后7 d取材3组打结部位腹壁标本。结果免疫组织化学和半定量检测显示,Proline线腹膜内打结组线结周围抗原肽-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Ⅰ/Ⅱ类分子复合物、CD4^(+)、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淋巴毒素(lymphotoxinβ,LTβ)表达少于慕斯线腹膜外打结组和慕斯线腹腔内打结组,但慕斯线腹膜外打结组和慕斯线腹腔内打结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asson染色结果显示,Proline线腹膜内打结组线结周围可见片状纤维胶原条索,胶原纤维排列相对均一;慕斯线腹膜外打结组和慕斯线腹腔内打结组仅见散在纤维胶原条索,排列松散。结论Proline线较慕斯线诱导小鼠腹壁线结周围早期迟发型超敏反应轻微。腹腔镜监视下闭合内环口时,采用Proline线腹腔内荷包缝合打结较慕斯线腹膜外缝合和腹腔内荷包缝合打结线结超敏反应轻,相对更理想。
刘雪来宋岩彪叶茂李旭何峰
关键词:腹腔内腹膜外超敏反应
多关节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患儿血浆微小RNA-766表达的意义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探讨微小RNA(miR)-766在多关节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poly-JIA)患儿血浆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11月至2016年9月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治疗的poly-JIA患儿23例为研究组,以同期收治的24例少关节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oligo-JIA)和19例幼年强直性脊柱炎(JAS)患儿为病例对照组,以24例同年龄健康儿童为健康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方法测定各组研究对象血浆miR-766的表达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miR-766表达水平的临床诊断价值。运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miR-766表达量与临床和实验室检查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miR-766在poly-JIA患儿血浆中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t=6.897,P〈0.001)及oligo-JIA和JAS(t=6.446、6.218,均P〈0.001)2个病例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病例对照组患儿血浆miR-766表达水平与健康对照组儿童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血浆miR-766水平预测poly-JIA的ROC下面积(AUC)为0.938(95%CI:0.872~1.000),当其截断值为6.083 pmol/L时,敏感度为87.0%,特异度为91.7%。与oligo-JIA和JAS患儿相比,AUC分别为0.908(95%CI:0.819~0.996)和0.927(95%CI:0.865~1.000)。相关性分析显示,poly-JIA患儿血浆中miR-766表达量与血红蛋白水平呈正相关(r=0.651,P〈0.001),与28处关节疾病活动度评分(DAS28)和1型辅助性T淋巴细胞(Th1)百分比(Th1%)均呈负相关(r=-0.434,P=0.038;r=-0.417,P=0.008)。结论miR-766在poly-JIA患儿血浆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其表达水平对poly-JIA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冯淼姚海兰康闽吴凤岐何峰肖宗慧刘哲伟
关键词:儿童
柯萨奇病毒B组3型通过AMPK/MEK/ERK和Ras/Raf/MEK/ERK通路诱导细胞自噬
目的 研究柯萨奇病毒B组3型(Coxsackie virus,CVB3)感染细胞后,HeLa细胞内自噬体增多诱发自噬的机制.方法 利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CVB3感染HeLa细胞后及用U0126(有丝分裂原活...
姚海兰辛乐肖宗慧何峰刘哲伟
人胚胎早期肛门直肠周围三肌管发育的组织学研究
2024年
目的分析人体发育中肛门直肠周围三肌管的发育情况。方法收集15例医学科研与教学用人7~15周胚胎,对其进行组织切片,常规HE染色,并对染色切片进行扫描和记录。在矢状面上观察盆底三肌管发育的时序和形态特征。结果胚胎7周时内括约肌管已经形成,直肠纵肌纤维处于分化中,可见盆底间充质细胞向成肌前体细胞和成肌细胞分化;胚胎第8周内括约肌管和直肠纵肌纤维清晰可见,耻骨和直肠侧壁之间耻骨直肠肌纤维已经形成;胚胎第9~10周在肛提肌纤维远端出现肛门外括约肌原基;胚胎第14~15周肛周分化出可识别的肛门外括约肌纤维,可见耻骨直肠肌发出骨骼肌纤维,与直肠纵肌纤维共同构成纵肌管。结论三肌管在解剖学上存在,并在胚胎早期开始发育;内括约肌管发育最早,之后是纵肌管的平滑肌层(内层),肛提肌的发育晚于纵肌管的平滑肌层,最后才是外括约肌的发育。伴随着外括约肌的发育成熟,耻骨直肠肌发出纤维构成纵肌管的横纹肌层(外层)。
刘雪来叶茂张奇何峰张世伟普健李旭金哲悟李龙
关键词:胚胎肌管横纹肌
纳米银涂层可吸收缝线对小鼠皮肤切口缝合线道的远期作用
2024年
目的探讨纳米银涂层可吸收缝线对小鼠皮肤切口缝合线道的远期作用。方法该研究为实验研究。将18只10~12周龄雌雄各半BALB/c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普通薇乔线组、抗生素薇乔线组和纳米银薇乔线组,每组6只,雌雄各半。于所有小鼠背部制备皮肤切口后,对普通薇乔线组、抗生素薇乔线组和纳米银薇乔线组小鼠皮肤切口分别采用可吸收薇乔线、三氯生抗菌涂层可吸收薇乔线和纳米银涂层可吸收薇乔线行皮内连续缝合。术后25 d,采集切口缝合线道皮肤组织,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测小鼠切口缝合线道F4/80、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阳性面积百分比,行原位末端标记(TUNEL)染色观测小鼠切口缝合线道TUNEL染色阳性面积百分比,行Masson染色观察小鼠切口缝合线道胶原纤维形成情况,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测小鼠切口缝合线道组织蛋白酶K阳性面积百分比。以上实验中样本数均为6。结果术后25 d,纳米银薇乔线组小鼠切口缝合线道F4/80、IL-6及TNF-α阳性面积百分比[(19.2±1.6)%、(20.2±1.7)%、(16.0±1.6)%]均明显低于普通薇乔线组[(100±6.4)%、(100±7.6)%、(100±9.6)%]和抗生素薇乔线组[(47.2±3.2)%、(53.8±5.0)%、43.2%,P<0.05],抗生素薇乔线组小鼠切口缝合线道F4/80、IL-6及TNF-α阳性面积百分比均明显低于普通薇乔线组(P<0.05)。术后25 d,纳米银薇乔线组小鼠切口缝合线道TUNEL染色阳性面积百分比明显低于普通薇乔线组和抗生素薇乔线组(P值均<0.05),抗生素薇乔线组小鼠切口缝合线道TUNEL染色阳性面积百分比明显高于普通薇乔线组(P<0.05)。术后25 d,普通薇乔线组小鼠切口缝合线道胶原纤维沉积不明显,抗生素薇乔线组小鼠切口缝合线道无明显胶原纤维,纳米银薇乔线组小鼠切口缝合线道胶原纤维致密程度最高且排列有序。术后25 d,纳米银薇乔线组小鼠切口缝合线道组织蛋白�
何峰杜娟宋岩彪叶茂魏延栋刘雪来
关键词:创面修复
先天性空肠闭锁I型隔膜组织潘氏细胞和黏膜炎症反应的组织学研究
2025年
目的观察先天性空肠闭锁Ⅰ型隔膜组织黏膜层内的潘氏细胞分布及黏膜层炎症反应。方法选用5例先天性空肠闭锁Ⅰ型患儿的隔膜组织,隔膜位置距离Treitz韧带<15 cm,术中行肠切除和肠吻合过程中钳取收集隔膜临近的正常肠壁作为对照。2组标本分别行免疫组化染色,并进行半定量比较溶菌酶蛋白、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表达。采用Image pro plus 6.0软件分析免疫组化平均光密度。统计学方法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隔膜组织黏膜绒毛结构少而紊乱,未见典型黏膜上皮隐窝,隔膜组织肠腺基底部未见发育形态完整的潘氏细胞,隔膜组织潘氏细胞的溶菌酶蛋白表达(0.110±0.015)较正常空肠标本(0.350±0.030)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760,P=0.001)。隔膜组织黏膜层IL-6和TNF-α表达(分别为0.058±0.010、0.076±0.009)较正常空肠标本(分别为0.036±0.007、0.022±0.004)明显增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2.760,P=0.012;t=86.520,P=0.001)。结论与正常肠壁相比,先天性空肠闭锁I型隔膜组织发育具有不完善性,由潘氏细胞介导的黏膜防御功能和屏障功能降低,黏膜炎症反应增强。胚胎期肠道干细胞向潘氏细胞分化异常可能参与了隔膜组织的形成。
刘雪来王欢宋岩彪何峰叶茂高鹏崔钊
关键词:小肠闭锁黏膜层潘氏细胞炎症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