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于洋

作品数:25 被引量:60H指数:4
供职机构:北京林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北京市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5篇专利
  • 4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0篇农业科学
  • 2篇经济管理
  • 2篇天文地球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生物学
  • 1篇建筑科学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6篇土壤
  • 3篇水分
  • 3篇土壤水
  • 3篇土壤水分
  • 3篇晋西黄土区
  • 3篇黄土区
  • 2篇有机碳
  • 2篇雨水
  • 2篇雨水收集
  • 2篇枝条
  • 2篇枝条扦插
  • 2篇植被
  • 2篇土地利用
  • 2篇土地利用类型
  • 2篇平茬
  • 2篇扦插
  • 2篇小流域
  • 2篇林内
  • 2篇模化
  • 2篇母株

机构

  • 25篇北京林业大学
  • 2篇学研究院
  • 1篇国家林业局
  • 1篇黄河水利委员...
  • 1篇挪威科技大学
  • 1篇北京市八达岭...
  • 1篇中建一局集团...

作者

  • 25篇于洋
  • 13篇于洋
  • 4篇查同刚
  • 2篇张莹莹
  • 2篇李悦
  • 2篇吴秀芹
  • 2篇张曦
  • 2篇张正
  • 2篇王莉
  • 2篇赵媛媛
  • 2篇王丽平
  • 2篇王丽娟
  • 2篇林金星
  • 2篇钮世辉
  • 2篇梁娜
  • 2篇薛敦孟
  • 1篇王兰珍
  • 1篇冯艺佳
  • 1篇张建军
  • 1篇于洋

传媒

  • 4篇生态学报
  • 3篇水土保持学报
  • 3篇浙江农林大学...
  • 1篇活力
  • 1篇经济技术协作...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高等农业教育
  • 1篇林业科学研究
  • 1篇泥沙研究

年份

  • 4篇2025
  • 4篇2024
  • 4篇2023
  • 4篇2022
  • 3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1
  • 2篇2010
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用于收集林内穿透降水的集水过滤装置
本发明涉及雨水收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收集林内穿透降水的集水过滤装置,包括储水件和过滤件,储水件用于存储雨水;过滤件连接储水件且位于储水件的上方,过滤件内部形成过滤通道,过滤件的雨水进口通过过滤通道连通储水件,沿远...
于洋王丽平朱洪盛赵炯昌池金洺许军军
晋西黄土区典型造林整地措施对土壤水分动态的影响被引量:2
2024年
【目的】探究晋西黄土区典型造林树种和水平阶整地措施对0~180 cm土层土壤水分动态的影响,为植被恢复及流域综合治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晋西黄土残塬区蔡家川流域典型工程措施水平阶以及主要造林树种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和侧柏Platycladusorientalis为研究对象,于2019年5—9月生长季开展土壤水分定位监测,并采用配对试验,对自然坡面刺槐林地与侧柏林地土壤水分进行同步观测,分析不同植被和水平阶整地综合影响下的土壤水分特征及对降雨事件的响应,评价典型工程措施对不同植被土壤含水量的影响。【结果】生长季不同植被类型、水平阶整地前后的土壤含水量的变化与降雨量的变化密切相关,不同样地平均土壤含水量由高到低依次为水平阶侧柏林地(18.68%)、自然坡面侧柏林地(16.19%)、水平阶刺槐林地(16.10%)、自然坡面刺槐林地(15.42%)。较之自然坡面,水平阶整地措施能够分别提高侧柏林地和刺槐林地土壤含水量15.38%、4.41%。根据土壤水分垂直变化特征,水平阶整地可以提升土壤水分的活跃层、次活跃层深度:水平阶侧柏林地活跃层、次活跃层深度范围为0~80 cm,相对于自然坡面侧柏林地提升深度33%;水平阶刺槐林地活跃层、次活跃层深度范围为0~140 cm,相对于自然坡面刺槐林地提升深度40%。【结论】土壤含水量的动态变化与降雨量、工程措施、植被作用关系密切,水平阶是开展黄土残塬小流域生态恢复的有效工程措施,且水平阶侧柏林地提升效果要优于水平阶刺槐林地。图3表3参37.
朱洪盛赵炯昌池金洺王子涵王丽平王正泽于洋
关键词:植被类型土壤含水量晋西黄土区
基于LabView的控制系统串联校正仿真设计
2010年
本设计方案介绍了一种基于LabVIEW的多功能控制系统串联校正仿真仪。仿真仪可以方便地研究当控制系统的一个或多个参数变化时,系统时域和频域特性的变化。仿真仪采用了零极点和幂指数升降排列两种不同的形式输入传递函数,可获得随系统参数的变化而连续变化的频城和时域曲线;由相应坐标系对多项指标进行数字测量,可以迅速地得到该系统的奈奎斯特图和时域曲线。使用比例-积分-微分(PID)控制方法对系统实施校正。
梁娜于洋
关键词:LABVIEW控制系统仿真仪PID调节器
乌拉山废弃矿区坡长对客土坡面产流产沙与沟蚀特征的影响被引量:3
2022年
为研究不同坡长客土坡面产流产沙及沟蚀特征差异变化,通过设计2个坡度(15°,20°)下不同坡长(2,4,6,8,10 m)的野外径流小区进行冲刷试验。结果表明:(1)初始产流时间变化范围与产流停止时间均随坡长增加而增大,产流率初期快速增加,达到初次峰值后呈现不规律波动,累积产流量随坡长增加而增多;产流率、累积产流量与坡长、产流时间及其交互作用呈极显著相关(p<0.01),累积产流量在2种坡度下均与坡长、产流时间呈幂函数相关。(2)产沙率初期快速增加,达到初次峰值后随冲刷时间逐渐下降,其均值随坡长增加而增大,总累积产沙量随坡长增加而增多;累积产沙量与坡长、产流时间的交互作用呈极显著相关(p<0.01),累积产沙量在2种坡度下均与坡长、产流产流时间呈幂函数相关。(3)侵蚀沟平均横截面积自顶端呈现沿坡面减小,以及减小—增加—再减小2种趋势。累积产沙量与估算沟蚀量具有极显著相关性(p<0.01),其差值随坡长的增加而增加,其比率随坡长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最大值出现在6 m坡长。研究结果为矿山修复客土坡面水土流失防治及侵蚀模型建立提供技术支持。
张馨予查同刚张泽宇裴益乐张晓霞吴晓静于洋
关键词:细沟产流产沙
黄土残塬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水分特征
2025年
【目的】植被恢复是黄土高原生态建设的主要举措,水分是该地区植被恢复的主要限制因子。开展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水分动态研究,旨在为流域综合治理中的植被恢复提供科学依据,优化土地利用和水资源管理策略。【方法】在2023年生长季(5—9月),以地处黄土残塬沟壑区的山西省吉县蔡家川流域5种典型土地利用类型:乔木林(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灌木林(黄刺玫Rosa xanthina)、草地(铁杆蒿Artemisia gmelinii)、果园(苹果Malus pumila)、农田(玉米Zea mays)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土层(0~10、10~20、20~40、40~60、60~80、80~100、100~120、120~140、140~160、160~180 cm)土壤水分进行系统的定位监测。基于野外实测数据,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及土层深度对土壤水分的影响。使用最优分割法划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水分垂直层次。【结果】生长季内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水分与降水变化趋势一致。各土地利用类型不同深度土壤水分差异显著(P<0.05)。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水分从高到低依次为农田(21.06%)、灌木林(17.88%)、草地(15.17%)、果园(15.02%)、乔木林(13.29%)。土壤水分垂直变化表现出一定的层次性。将各土地利用类型土层水分垂直层次划分为强变异层、中等变异层以及弱变异层。草地和乔木林地的垂直层次一致,强变异层为0~10 cm土层,中等变异层为10~100 cm土层,弱变异层为100~180 cm土层。灌木林强变异层以及中等变异层为0~140 cm土层,深度范围大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果园强变异层以及中等变异层为0~80 cm土层,深度范围低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农田土壤水分垂直变异不同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100~180 cm土层变异性最强,中等变异层为0~20 cm土层,弱变异层为20~100 cm土层。【结论】土壤水分动态受降水、土地利用类型以及工程措施综合影响。在开展植被恢复时,应重点关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
王丽平赵炯昌朱洪盛池金洺王子涵于洋
关键词:土壤水分土地利用类型
树木老化时空模式鉴定、平茬复幼及扦插规模化繁育方法
本发明涉及树木老化时空模式鉴定、平茬复幼及扦插规模化繁育方法,包括对树木主干形成层和枝条中与老化和年龄相关基因的转录与翻译水平进行检测并建立树木老化模式,通过树木老化模式明确其具有强再生能力的幼化部位;对采穗母株进行定植...
林金星杨舜垚何其邹洪张曦王莉李福明林昌明黄少伟魏爱华詹定举狄贵明李俊峰马彦广卢银喜刘玄德薛敦孟贺国鑫李世安王浩胡东阳于洋张咏王丽娟贾婉陈惠敏林文奖陈亚斌阮成江吴世军刘四黑沈云吴兵张正金飚李卫星王明先陆金凯徐源钟磊钟岁英黄婷邓乐平张智霖庞贞武黄全东孙雪阳李悦钮世辉张莹莹胡子建沈微微赵媛媛张贵芳胡海琳徐黎鄂一岚许会敏
2000—2020年陕西省植被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因素
2025年
生态修复在陆地生态系统保护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水资源有限的干旱半干旱区域,降雨成为影响生态修复成效的重要因素。利用叶面积指数(LAI)、净初级生产力(NPP)、归一化植被指数等多项植被指数卫星遥感数据,以陕西省作为研究区,采用趋势分析、序列线性回归斜率(SeRGS,Sequential linear Regression Slopes)、偏相关分析等方法,从绿度-生产力时空动态、植被-降雨利用效率(RUE)和植被降雨敏感性(VRRy)开展植被-降雨关系研究,识别生态修复的关键区域。研究发现陕西省大部分区域植被LAI和NPP均呈显著增加趋势;降雨利用效率和植被-降雨敏感性大部分区域趋势特征较为稳定,RUE呈显著增加的区域占4.34%,而显著减少的区域为2.47%;VRR有6.68%的区域显著增加,显著减少的区域有7.51%。偏相关分析得出:LAI、NPP与年降雨、气温主要呈显著负相关关系,RUE与温度偏相关关系较弱,VRR与年降雨、年气温主要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研究强调在大规模生态建设背景下研究植被动态和降雨关系的重要性,通过分析陕西省植被动态及可能原因,深入理解植被和降雨的相互关系,为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生态恢复、水资源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赵欣铃华廷于洋
关键词:植被生产力敏感性
树木老化时空模式鉴定、平茬复幼及扦插规模化繁育方法
本发明涉及树木老化时空模式鉴定、平茬复幼及扦插规模化繁育方法,包括对树木主干形成层和枝条中与老化和年龄相关基因的转录与翻译水平进行检测并建立树木老化模式,通过树木老化模式明确其具有强再生能力的幼化部位;对采穗母株进行定植...
林金星杨舜垚何其邹洪张曦王莉李福明林昌明黄少伟魏爱华詹定举狄贵明李俊峰马彦广卢银喜刘玄德薛敦孟贺国鑫李世安王浩胡东阳于洋张咏王丽娟贾婉陈惠敏林文奖陈亚斌阮成江吴世军刘四黑沈云吴兵张正金飚李卫星王明先陆金凯徐源钟磊钟岁英黄婷邓乐平张智霖庞贞武黄全东孙雪阳李悦钮世辉张莹莹胡子建沈微微赵媛媛张贵芳胡海琳徐黎鄂一岚许会敏
文献传递
晋西清水河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质量评价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探索和评价黄土高原残塬沟壑区清水河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质量,并量化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方法】以该流域4种典型的立地类型(农地、林地、果园、灌草地)为研究对象,基于土壤容重、土壤机械组成、土壤养分(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速效钾)质量分数等9种土壤理化性质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和相关性建立最小数据集(MDS),并根据加权求和指数法计算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质量。【结果】(1)清水河流域内林地各土层的有机质、全氮质量分数在4种立地类型中均为最高;在0~20 cm土层,农地的容重和全磷质量分数显著高于其他立地类型(P<0.05);在0~20 cm土层,林地的速效钾质量分数显著高于其他3种土地利用类型(P<0.05);各土地利用类型间的pH无显著差异;有机质质量分数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逐渐降低,且与全氮表现出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2)土壤质量指数评价的最小数据集包括土壤容重、砂粒体积百分比以及速效钾质量分数。4种土地利用类型间的土壤质量从高到低依次为林地、灌草地、农地、果园,土壤质量指数随海拔的升高而升高。【结论】清水河流域土壤质量整体状况较好,林地和灌草地土壤质量较高,而农地和果园土壤质量相对较低。
左启林于洋于洋查同刚梁一鹏欧阳佳焕
关键词:黄土高原土壤质量土壤理化性质
大清河流域河岸植被带污染物净化能力研究被引量:6
2022年
为了解决白洋淀上游河岸带植被类型单一、生态功能低下等问题,从河岸植被带截留、净化面源污染物的生态功能定位出发,选取2种草本和1种灌木为研究对象,通过模拟径流冲刷试验,研究河岸植被带对氮、磷及泥沙污染物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1)与单一灌木相比,单一草本的净化效率更好,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的总磷、总氮和泥沙的净化效率最佳,分别为10.88%,6.96%,34.20%;黑麦草(Lolium perenne)对氨氮和硝氮有较好的净化效果,分别为10.11%和9.54%;(2)在多组植物组中,胡枝子(Lespedeza bicolor)、狗牙根、黑麦草的草灌组合净化效率较好,在各项指标平均值上分别较裸土组提高了13.31%,10.84%,9.64%,12.36%,46.43%;(3)灌草和混草的植物组合对5项污染物指标的净化效率均较高,混植组的去除效果优于单一植物组。河岸植被带对面源污染有着一定的净化效果,其中灌草和混草组合的净化效果较好,胡枝子、狗牙根、黑麦草的草灌植物组合表现出最好的净化效果。
赵奕博尹钊史常青于洋于洋
关键词:植物配置模式面源污染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