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丽虹
- 作品数:16 被引量:73H指数:6
- 供职机构:嘉兴市妇幼保健院更多>>
- 发文基金: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低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子宫小肌瘤的效果观察被引量:4
- 2021年
- 目的探讨低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子宫小肌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嘉兴市妇幼保健院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围绝经期子宫小肌瘤患者10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2例、观察组5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剂量米非司酮(25 mg/d)治疗,观察组采用低剂量米非司酮(12.5 mg/d)治疗,两组疗程均为3个月,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23%(49/52),高于对照组的76.92%(40/52),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85%(2/52),低于对照组的21.15%(11/52),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310、7.120,均P<0.05)。治疗前,两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VEGF、TNF-α、IGF-1分别为(150.12±18.54)ng/L、(22.88±6.24)ng/L、(78.48±10.15)ng/L,对照组分别为(184.72±27.36)ng/L、(29.16±7.32)ng/L、(92.35±12.54)ng/L,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549、4.708、6.200,均P<0.05)。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5.756、18.663、19.027、15.191、36.367,均P<0.05)。结论低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子宫小肌瘤临床效果优于常规剂量,安全性高。
- 张杰姚晓燕高丽虹
- 关键词:平滑肌瘤围绝经期米非司酮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
- 医护人员对激素补充治疗的知晓率调查被引量:4
- 2014年
- 激素补充治疗(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HRT)是临床上针对女性因卵巢功能衰退、性激素不足所产生的健康问题而采用的医疗措施,目前国内使用率低,医护人员对HRT的态度直接影响其使用率。为了解嘉兴市区部分医院医护人员对HRT的知晓率,笔者特开展本次调查并报道如下。
- 高丽虹吴晓杰张梅光赵蔚
- 关键词:激素补充治疗医护人员知晓率卵巢功能衰退HRT
- 抗苗勒管激素与年龄的关系及其预测卵巢衰老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5
- 2015年
- 目的:研究不同年龄阶段月经正常的生育期妇女抗苗勒管激素(AMH)水平的变化,了解AMH与年龄的关系及其在预测卵巢衰老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12月至2014年7月在嘉兴市妇幼保健院行健康体检的月经正常的1423例生育期妇女,按年龄阶段分为:≤25岁、26~30岁、31~35岁、36~40岁、≥41岁,检测其血清AMH水平,并分析与年龄的关系。结果≤25岁、26~30岁、31~35岁、36~40岁、≥41岁妇女的血清AMH水平中位数分别为3.62、3.10、2.27、1.07、0.45μg/L;不同年龄阶段妇女血清AMH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232.386,P〈0.01)。血清AMH水平与年龄呈负相关(r=-0.374,P〈0.01);血清AMH水平在25岁后即开始下降,36岁后下降明显。logAMH (即AMH的对数)的二次回归拟合最佳地反映了AMH与年龄的关系。结论检测生育期妇女血清AMH水平可早期预示卵巢功能的下降,可作为预警卵巢衰老的指标。
- 高丽虹蔡文伟朱琴李永祥金倩燕张梅光蔡英如周芝婷吴晓杰
- 关键词:卵巢抗苗勒管激素年龄因素细胞衰老
- 不同绝经状态女性性激素、血脂变化及关系研究被引量:9
- 2014年
- 目的研究女性不同绝经阶段促卵泡生成素(FSH)、雌二醇(E2)、睾酮(T)、血脂的变化。方法研究2012年7月-2013年7月在嘉兴市妇幼保健院体检的40岁以上女性,专人搜集人员资料并检测FSH、E2、T以及血脂等指标。结果体检人员的平均初潮年龄为(15.75±1.79)岁;绝经过渡期早期平均年龄为(45.60±4.57)岁;绝经后E2较绝经前明显下降(P<0.01),FSH较绝经前明显上升(P<0.01),T在绝经前后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在绝经后有明显上升;血脂异常组E2明显低于血脂正常组。E2与甘油三酯(TG)、LDL负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正相关。FSH对于预测绝经过渡期价值较E2高,FSH的cut off值为15.80 IU/L。结论绝经后E2、FSH变化与血脂代谢紊乱相关,提示E2可能参与了血脂紊乱的多个环节,从而为激素补充治疗升高雌激素来改善血脂提供依据。
- 高丽虹张梅光蔡英如周芝婷
- 关键词:睾酮(T)
- 59例乳腺癌的临床与病理分析被引量:2
- 2006年
- 目的研究59例乳腺癌的临床特征、病理与乳腺癌中ER、PR、p53、CerbB-2等的表达情况。方法对5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类型及免疫组化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乳腺癌中ER、PR、p53、CerbB-2表达阳性率为27.1%、54.2%、47.5%、55.9%。p53表达阳性与乳腺癌组织学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淋巴结转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乳腺癌中,p53表达与CerbB-2表达相关,p53表达阳性不仅与细胞癌变有关,而且与癌细胞的浸润和转移有关。
- 朱娟英高丽虹
- 关键词:乳腺癌P53CERBB-2
- MTX局部注射治疗宫颈妊娠疗效观察被引量:1
- 2008年
-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宫颈妊娠认识的提高及B超和血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等检查手段的普及,宫颈妊娠的早期诊断已不成问题,但治疗方面仍感棘手。我院对宫颈妊娠患者试用甲氨喋呤(MTX)行宫颈局部注射治疗,效果理想,现报道如下。
- 高丽虹许胜峰
- 关键词:局部注射治疗宫颈妊娠疗效观察MTX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甲氨喋呤
- 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妇女激素补充治疗及顺应性研究
- 高丽虹刘霞周芝婷蔡英如张梅光毛嘉平
- 该课题通过对AMH的测定,确定了各个年龄段AMH的参考值范围。不同年龄组间血清AMH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清AMH与年龄呈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清AMH在25岁后即开始下降,36岁后下降明显;logAMH的二...
- 关键词:
- 关键词:围绝经期激素补充治疗妇女保健
- 子宫腺肌病病因与发病机制研究进展被引量:8
- 2018年
- 子宫腺肌病是比较常见的妇科良性疾病,是指子宫内膜的腺体及间质部分存在于子宫肌层,并且在激素影响下发生周期性出血,子宫肌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形成弥漫性病变或局限性病变。病灶内部可以出现含咖啡色液体的囊腔,如果囊腔直径大于5 mm者称为囊性子宫腺肌病,虽然较少见,但其可发生于年轻妇女中,临床上常表现为明显的痛经,此类疾病有时需与残角子宫积血相鉴别。子宫腺肌病在临床上大多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痛经、经量增多、经期延长、不孕,但其中35%的患者并无明显临床症状。近年来,随着对子宫腺肌病研究的不断深入,有关子宫腺肌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又有了进一步认识。本文将结合相关文献,对子宫腺肌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进行简要阐述。
- 陈继明刘俊玲施如霞高丽虹孙爱军
- 关键词:子宫腺肌病病因发病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