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祥军
- 作品数:29 被引量:71H指数:5
- 供职机构: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文化科学政治法律更多>>
- 数字化时代:人类学片在教学与研究中的作用被引量:1
- 2014年
- 随着现代影像与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一个全新的数字化时代。人类学、民族学研究者面对这样一个事实,尝试着对传统的教学与研究方法进行探索和创新,以此来寻找新的研究领域或视角。人类学片则是这种探索的结果,因为它以人类学"整体性"理论与方法为基础,对传统教学与研究模式进行了创新尝试。笔者通过实践的教学与研究发现,以影像与多媒体技术为基础的人类学片会在今后的教学与研究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 陈祥军
- 关键词:人类学片
- 为国求贤:科举文物所见科举制度对民族“三交”的历史推动被引量:1
- 2024年
- 科举制度作为中国历史上沿用时间最长、取士人数最多和影响范围最广的人才选拔制度,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历程中产生了重要的助推作用,为各民族的交往、交流和交融贡献了制度力量和文教支撑。从科举制度史中诞生的科举文物承载着文物基本价值、科举文化内涵和科举制度史实,其中一部分实证了科举制度在思想统一、情感认同、社会教化和阶层流动等方面对民族“三交”的历史推动作用。通过对相关科举文物的系统解读,能够探明科举制度与民族“三交”内在联系,从而掲示科举文物在民族研究中的外延价值与学术潜力。
- 高睿泽(文/图)陈祥军
- 关键词:科举制度科举文化
- 高校教师科研成果融入本科教学的方法探索被引量:6
- 2019年
- 教学与科研是大学教师最为核心的两个基本职能,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教师的科研水平、能力及成果是提高本科教学效果的有力保障。文章基于对民族学专业本科生的多年教学实践,尝试在教学中融入田野案例、影像资料及最新的科研成果,不仅促进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还激发了部分学生科学研究的潜能。
- 陈祥军
- 关键词:高校教师本科教学
- 帕米尔高原游牧生态文化与跨境生态合作被引量:2
- 2020年
- 跨境生态合作是当前国际间共同应对区域性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基于中塔、中阿、中巴交会处帕米尔高原的田野调查,结合历史学及考古学文献,对帕米尔高原游牧生态文化的形成基础和生态作用进行了分析,提出游牧生态文化是帕米尔高原跨境区域的社会构成基础,也是跨境生态合作的桥梁,进而提出共建帕米尔高原环境保护一体化是实现跨境生态合作与保护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各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 陈祥军
- 关键词:帕米尔高原
- 地方社会中的资源观念与生态秩序——一项基于主体性表达的民族志研究
- 2025年
- 地方社会的文化体系和环境秩序之间具有双重耦合性,两者之间相互协调、彼此适应,共同维护地方社会秩序稳定。煤矿开采工业对环境秩序造成很大破坏,使之逐渐偏离正常,地方社群在没有获利的情况下还需承受环境失序带来的伤害。为阻止环境失序的扩散,地方社群便会采取各种行动来表达对环境失序的不满,“偷”是日常中最主要的行为,因此,它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污名化”动作,更是文化主体者表征自我能动性去重新建构环境秩序的行为,并且此行为背后所蕴含的是一整套人与环境共生的文化逻辑。
- 陈祥军蒋桂林
- 关键词:地方社会资源观念主体性生态人类学
- 民族院校大学通识课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探索——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为例
- 2025年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关乎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国家统一,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举措。文章运用课堂民族志、深度访谈法、文献法,关注民族院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的教学成效,反思现存问题。文章认为,该教材的教学成效主要有营造教学情境,推动认知学习;创建价值指涉,询唤历史记忆。使用教材进行教学可通过完善助教制度,延伸教学领域;通过深化互动教学,提升教学质量。
- 陈祥军
- 关键词:通识课程民族院校
- 草原牧区灾害的人类学研究——新疆阿勒泰哈萨克社会的田野调查被引量:1
- 2017年
- 本文基于新疆阿勒泰地区长期的田野调查,以草原牧区灾害为主线,主要探讨了哈萨克传统生态知识在规避和应对灾害中的作用,并揭示了这些生态智慧至今依旧在牧业生产中发挥着抗灾保畜的功能。同时也发现,在诸多强大外力的影响下,哈萨克社会传统文化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改变,其应对各种灾害的传统策略和力量日益被消解,即传统的灾前预警和抗灾策略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功能和作用。
- 陈祥军
- 关键词:草原牧区灾害人类学
- 消失的草原神圣性——透视草原生态的危机被引量:1
- 2019年
- 作为草原主体的牧民在亲历这些急速变化后发现,“游牧”仍然是最有保障和最安全的生计方式,并尊奉着“手里有牲畜,心里才踏实”的信条。这种信念促使他们抵御各种外来诱惑,年复一年地沿着古老的牧道迁徙在草原上。
- 陈祥军
- 关键词:草原生态神圣性生计方式
- 游牧民的生态观与环境行为研究——以新疆阿勒泰哈萨克为例被引量:7
- 2012年
- 欧亚大陆中央的阿尔泰山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绝好的水草资源,千百年来一直是游牧哈萨克人的故乡。他们以四季移动的方式利用着有限的水草资源,经过与草原长期相互适应后生成了一套适应草原环境的游牧文化,其中生态观和环境行为在实践中成为游牧社会一种人人遵守的社会规范,并在日常生产生活中以各种禁忌及获取和对待牧草资源的行为方式加以体现。这种植根于游牧民对草原全面认识基础之上的生态观与环境行为,凝聚着他们与草原相处的生态智慧,对于维系游牧民与草原生态的永续发展和稳定关系起着重要作用。
- 陈祥军
- 关键词:生态观
- 饮食人类学视域下的游牧生态观与社会秩序:以哈萨克饮食为例被引量:1
- 2018年
- 饮食人类学关于饮食礼俗的研究,多从象征维度入手,解析食物及相关实践的象征意义。而本文基于新疆阿勒泰地区哈萨克牧区社会的饮食的考察,试图将象征的分析放入具体社会结构之中进行,从而指出,一方面,哈萨克牧民在与草原环境的长久互动中形成了一种嵌合于其饮食及相应礼俗中的游牧生态观;另一方面,这样的饮食文化在具体的地方社会中,又不断形塑与巩固着相应的社会秩序与游牧文化之特质。
- 陈祥军
- 关键词:社会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