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邓建明

作品数:52 被引量:869H指数:14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对外合作重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生物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32篇期刊文章
  • 18篇专利
  • 1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5篇环境科学与工...
  • 7篇天文地球
  • 5篇生物学
  • 4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0篇湖泊
  • 14篇植物
  • 12篇浮游植物
  • 8篇太湖
  • 8篇群落
  • 8篇蓝藻
  • 7篇水华
  • 6篇植物群
  • 6篇植物群落
  • 6篇气候
  • 6篇气温
  • 6篇蓝藻水华
  • 6篇浮游植物群落
  • 6篇感器
  • 6篇传感
  • 6篇传感器
  • 5篇营养化
  • 5篇浅水湖泊
  • 5篇群落结构
  • 5篇浮游

机构

  • 52篇中国科学院
  • 14篇中国科学院大...
  • 3篇南京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安徽师范大学
  • 2篇南昌大学
  • 2篇西北农林科技...
  • 2篇江苏省洪泽湖...
  • 1篇福建农林大学
  • 1篇国家海洋局第...
  • 1篇杭州师范大学
  • 1篇宁波大学
  • 1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江南大学
  • 1篇聊城大学
  • 1篇江西省科学院
  • 1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天津农学院
  • 1篇南京水利科学...
  • 1篇上海海洋大学

作者

  • 52篇邓建明
  • 28篇秦伯强
  • 18篇张运林
  • 11篇汤祥明
  • 9篇朱广伟
  • 7篇高光
  • 7篇龚志军
  • 6篇许海
  • 6篇吴挺峰
  • 5篇蔡永久
  • 4篇董百丽
  • 3篇李未
  • 3篇陈宇炜
  • 3篇王晓龙
  • 3篇马健荣
  • 3篇彭凯
  • 2篇朱梦圆
  • 2篇游海林
  • 2篇姜加虎
  • 2篇徐力刚

传媒

  • 7篇湖泊科学
  • 4篇环境科学
  • 3篇科学通报
  • 3篇环境科学研究
  • 2篇河南师范大学...
  • 2篇生态学杂志
  • 1篇资源科学
  • 1篇生态学报
  • 1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中国科学院院...
  • 1篇遥感学报
  • 1篇气候与环境研...
  • 1篇生态与农村环...
  • 1篇生态毒理学报
  • 1篇环境监控与预...
  • 1篇地球环境学报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年份

  • 6篇2025
  • 3篇2023
  • 7篇2022
  • 5篇2021
  • 1篇2020
  • 4篇2019
  • 4篇2018
  • 6篇2016
  • 7篇2015
  • 6篇2013
  • 1篇2011
  • 2篇2010
5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夏季日最低温度升高对芬兰皮海湖浮游植物群落的影响被引量:4
2016年
为讨论日最低气温变化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以位于芬兰的皮海湖为研究对象,选取1987—2013年夏季的监测数据,采用非度量多维尺度法分析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气象要素和理化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皮海湖地区夏季增温趋势明显,尤其是日最低气温增加显著;皮海湖夏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主要受气象要素影响,其中又以日最低气温的影响最显著.这可能是因为浮游植物的许多生理过程存在明显的昼夜节律,日最低气温升高能加强浮游植物的夜间呼吸作用和对营养物质的吸收等,从而影响浮游植物的生长和增殖速率等指标.由于不同物种对温度的适应范围不一致,因此日最低气温升高同样可能影响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
费磊邓建明秦伯强朱广伟左胜鹏Jouko SARVALAAnne-Mari VENTELATeija KIRKKALA
关键词:日最低气温浮游植物群落
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对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生理过程的影响和机制研究
2025年
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是一种主要由人工合成的环境内分泌干扰化合物(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EDC),因其在水体环境中污染负荷不断增加,影响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等蓝藻水华优势种属生长生理过程,因此产生较高的环境生态风险。本研究重点探讨了DEHP暴露下铜绿微囊藻生长增殖、光合作用、细胞活性、生源要素代谢等基本生理过程的响应特性和内在机制。结果表明,在受试浓度分别为0 mg·L^(-1)、5 mg·L^(-1)、10 mg·L^(-1)、20 mg·L^(-1)、50 mg·L^(-1)和100 mg·L^(-1),DEHP对铜绿微囊藻细胞生长均表现出促进作用。基于浮游植物叶绿素荧光响应分析,DEHP对铜绿微囊藻光合作用的影响差异不显著。浓度为5 mg·L^(-1)暴露组下,藻细胞酶荧光强度高于对照组,而随着暴露时间和暴露浓度的增加,不同浓度暴露组的藻细胞酶荧光强度均低于对照组,表明藻细胞活性被抑制。此外,藻细胞亚硝酸盐代谢响应分析进一步发现,DEHP暴露显著促进了铜绿微囊藻细胞亚硝酸氮代谢效率,呈现出DEHP浓度负荷越高,培养体系内NO-2浓度下降趋势越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结合DEHP生物降解途径,构建了藻类生长生理胁迫响应概念模型,初步判定DEHP主要通过代谢产物中有机酸的生成参与藻类生理过程,促进藻细胞三羧酸循环,促进亚硝酸盐代谢和藻细胞密度增长。研究可为全面评估富营养化湖泊DEHP等新污染物暴露风险,建立湖泊新污染物协同治理和环境风险管控体系,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桂志影夏苏东龚雄虎臧雅婕刘珂丽刘皖苏张路邓建明邓建明
关键词: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铜绿微囊藻生态风险生理过程
一种藻类计数数据语音快速录入及报表生成系统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藻类计数数据语音快速录入及报表生成系统,所述系统包括:语音输入设备、语音识别单元、比对单元、报表填写单元、报表生成单元、信息反馈设备。本实用新型使用现在非常成熟的语音识别技术,通过计数者按照约定的顺序...
邓建明秦伯强
文献传递
南四湖地区1951—2020年气温短期波动特征及其影响
2025年
为探究南四湖地区气温短期波动的逐月、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并进一步分析2013—2020年气温短期波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利用南四湖地区1951—2020年最高气温(T_(max))、平均气温(Tmean)和最低气温(T_(min))的逐日数据,基于均方差方法、分段线性回归、广义可加模型和Mann-Kendall趋势检验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南四湖地区1951—1990年T_(max)、Tmean和T_(min)的波动幅度下降趋势显著(P<0.01),降幅分别为0.166、0.107和0.129℃∙(10a)−1;1991—2020年T_(max)、Tmean和T_(min)的波动幅度上升趋势不显著(P>0.05)。(2)南四湖地区1951—1990年气温短期波动季节差异明显,冬季和春季波动降幅均显著(P<0.05),而夏季仅T_(max)的波动降幅显著(P<0.05);1991—2020年气温波动无明显季节差异(P>0.05)。(3)南四湖地区T_(max)的逐月波动幅度最大,T_(min)次之,Tmean最小。1951—1990年,T_(max)在1、2和6月波动幅度下降趋势显著(τ<0,P<0.05),T_(min)在1、3、4和6月波动幅度下降趋势显著(P<0.05);1991—2020年T_(max)、Tmean和T_(min)的逐月波动幅度趋势均不显著(P>0.05)。(4)南四湖地区T_(min)的逐月短期波动对AQI(P<0.05)和空气污染物(P<0.01)影响显著。研究揭示了南四湖地区气温短期波动变化规律及其对空气质量的影响,为南四湖地区空气污染防控和生态调控提供理论基础。
刘杰何云川邓建明汤祥明汤祥明
关键词:均方差空气质量
一种野外湖泊环境模拟系统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野外湖泊环境模拟系统,包括系统容器、控制模块、数据采集模块、电机模块和无线传输模块,所述控制模块包括控制箱和系统环境控制装置,所述控制箱与系统环境控制装置电连接,控制箱与数据采集模块电连接,数据采集模...
刘杰邓建明汤祥明
非度量多维标度在亲水河浮游植物群落分析中的应用被引量:11
2016年
为拦截地表径流及各类污染物质进入太湖水域,2014年6月在亲水河流域部分河段布设了生物绳,于2014年6—12月进行了同步监测,选取实际监测数据讨论了非度量多维标度(non-metric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NMDS)在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分析中的运用。分析结果显示,在生物绳运行前期,总氮和总磷浓度下降明显(P<0.01),但后期生物绳处理对营养盐的削减并不显著(P>0.05)。经过生物绳处理后,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只在6月和10月与前置库有差别,其他月份差异均不显著,但不同月份间浮游植物群落组成差异显著,说明不同季节的温度变化是引起亲水河调查期间浮游植物群落演替的关键因素。
邓建明汤祥明邵克强费磊漆志飞潘辉吴承志
关键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NMDS季节演替
大型过水性湖泊——洪泽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其水质生物评价被引量:69
2019年
大型过水性湖泊——洪泽湖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重要的调蓄湖泊,在气候调节、防洪抗旱、旅游休闲、水资源和水产品供应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为了解其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水体健康状态,于2015年8月-2016年7月,对洪泽湖浮游植物进行了逐月野外采样.共鉴定浮游植物147种,隶属于8门,其中绿藻门、硅藻门、蓝藻门物种最多.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全湖年平均值为5.35×10~7±4.67×10~7cells/L,生物量平均值为14.24±8.52 mg/L.洪泽湖浮游植物分布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空间格局上,北部成子湖区浮游植物细胞丰度最高,绿藻门为优势门类;西部溧河洼湖区丰度次高,蓝藻门为优势门类;湖心区及南部丰度较低,大部分点位蓝藻门或绿藻门为优势门类.季节动态上,夏季浮游植物细胞丰度高,蓝藻门是主要的优势门类;冬季细胞丰度较低,硅藻门是主要的优势门类.与1980s的调查相比,近年来浮游植物种(属)数有所下降,丰富度、均匀度等也低于早期调查结果.利用浮游植物进行水质生物评价的结果显示,洪泽湖总体上处于β-中污带,与周边水体相比,洪泽湖富营养化水平低于骆马湖,但高于淮河、高邮湖.
吴天浩刘劲松邓建明戴小琳唐荣桂彭凯邹伟邹伟龚志军
关键词:洪泽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水质生物评价
太湖流域近60年气温多时间尺度波动幅度的长期变化特征被引量:2
2022年
太湖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发展区域,为研究太湖流域气温波动的长期变化特征,利用近60年来太湖流域10个气象站的逐日气温资料:日最高气温(MaxT)、日平均气温(MeanT)、日最低气温(MinT),运用均方根(root-mean-square,RMS)方法分析了太湖流域年、季、月3个尺度上气温波动幅度的长期变化特征,并以1990年为分界,研究了20世纪90年代前后波动趋势的变化和区别.结果表明:1)年尺度上,1958-1990年气温年内波动幅度呈微弱降低趋势,而1990-2018年气温年内波动幅度呈显著增加趋势.2)季节尺度上,1958-1990年春季和冬季气温波动幅度趋势呈下降趋势、夏季气温波动幅度呈上升趋势而春季和冬季气温波动幅度趋势呈上升趋势.3)月尺度上,1990-2018年太湖流域各月份的气温波动幅度均呈上升趋势,但1月和4月要比其他月份波动幅度上升趋势明显.4)空间上,1958-1990年流域内气温波动幅度整体呈下降趋势,由东向西波动幅度下降趋势增大;1990-2018年,流域内气温波动幅度整体呈增长趋势,从南至北呈波动幅度增长趋势变大.
何昶邓建明李雪纯王毛兰
关键词:太湖流域长期变化特征
东部湖区典型湖泊浮游植物群落变化规律及驱动因子
2025年
东部湖区是我国湖泊富营养化程度最严重、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强的湖区.近年来该湖区众多湖泊中浮游植物大量增殖,水华频发,针对区域尺度上湖泊浮游植物群落长期变化的驱动机制及空间差异仍不清楚.其中,太湖、洪泽湖和骆马湖地处长江经济带兼具调蓄、饮用水及灌溉等重要生态功能,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是东部湖区典型的湖泊.利用2016~2021年水文气象数据、水体理化指标数据和浮游植物生物量数据,基于冗余分析,将层次分割和变差分解相结合,研究这3个典型湖泊浮游植物群落变化规律,并识别主要驱动因子.结果表明,东部湖区典型湖泊间的气候背景长期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其自身营养盐、浮游植物群落及环境驱动因素存在差异.太湖、洪泽湖和骆马湖浮游植物优势门类和优势属差异显著;以水深为主要表征的湖泊特征是导致典型湖泊间各季节浮游植物群落空间差异的最主要驱动因子(春、夏、秋和冬的解释率分别为:46.32%、30.79%、26.92%和35.80%,下同),但次主要驱动因子存在季节差异,其中,春季次主要驱动因子为电导率(13.48%)和总氮(12.74%),夏季次主要驱动因子为总磷(19.02%)和电导率(14.71%),秋季次主要驱动因子为总磷(19.43%)和溶解性总氮(15.86%),冬季次主要驱动因子为总磷(23.53%)和日最低温度(14.91%).量化不同驱动因子的贡献对今后开展湖泊富营养化治理和制定相应政策等均有重要意义.
刘杰邓建明蔡永久蔡永久汤祥明
关键词:浮游植物群落富营养化
湿地植物根系生长动态及其环境响应性研究进展被引量:9
2013年
湿地植物根系生理生态特征研究一直是湿地科学研究领域的热点与前沿。由于其独特的水文特征与潜育化土壤环境,湿地植物根系生长过程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机制近年来更是受到研究人员的关注。总结了近年来湿地植物根系生长动态研究方面的已有成果,综合论述了湿地环境对湿地植物根系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重点归纳了湿地水文过程、土壤水分、土壤养分以及土壤其他因子对湿地植物根系生理生态特征的影响。加强植物根系对湿地土壤环境的适应性过程与机制研究的归纳总结,有助于掌握湿地环境根际微生态系统研究动态,了解湿地植物群落的生态演替及演化机制。
游海林徐力刚姜加虎许加星邓建明王晓龙
关键词:湿地植物根系影响因素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