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炜
- 作品数:31 被引量:187H指数:8
-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协和青年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结直肠癌腹膜转移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5版)
- 2025年
- 结直肠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位居全部恶性肿瘤的第2位和第4位。转移和复发是导致结直肠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腹膜是结直肠癌常见的转移部位,仅次于肝转移和肺转移,但其预后却远差于肝转移和肺转移。结直肠癌腹膜转移早期诊断困难,症状重,预后差。其规范化诊治对改善患者的预后和提高生活质量至关重要。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专业委员会早在2017年就组织国内结直肠癌领域权威专家编写了《结直肠癌腹膜转移诊治中国专家意见(2017版)》,并于2022年进行了修改。鉴于结直肠癌腹膜转移的研究进展,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专业委员会组织国内多学科专家在《结直肠癌腹膜转移诊治中国专家意见(2017版)》和2022年修改的基础上,基于最新研究结果和循证医学证据,经过反复讨论,再次进行修改,编写了《结直肠癌腹膜转移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5版)》,对结直肠癌腹膜转移的定义、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达成初步共识,以期指导和规范结直肠癌腹膜转移的诊断和治疗,制定合理有效的综合治疗方案,延长结直肠癌腹膜转移患者生存时间并改善生活质量,从而提高我国结直肠癌的整体诊治水平。
- 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专业委员会熊斌王锡山王辉袁维堂崔书中裴炜杨朝纲
- 关键词:结直肠肿瘤腹膜转移
- 腹腔镜腹会阴联合切除术中腹膜外隧道式乙状结肠造口的疗效分析被引量:8
- 2016年
- 目的探讨腹膜外隧道式乙状结肠造口术在低位直肠癌腹腔镜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在2014年3月1日至2015年10月31日间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行低位直肠癌行腹腔镜腹会阴联合切除术的71例患者,采用随机数余数分组法,随机分为腹膜外隧道式乙状结肠造口组(研究组35例)和传统经腹膜乙状结肠造口组(对照组36例),分析不同造口方法对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造口旁疝等并发症的影响。结果研究组患者完成造口操作所需时间为(13.4±1.7)min,对照组患者为(21.4±2.6)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研究组患者术后恢复排气时间为(63.4±13.3)h,对照组患者为(43.0±15.0)h,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研究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为(5.9±1.0)d,对照组患者为(6.4±1.0)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0)。随访期间,研究组患者未有造口旁疝的发生,对照组患者出现4例造口旁疝,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结论腹膜外隧道式乙状结肠造口术不仅可以缩短手术时间,还可以减少术后住院时间及造口旁疝等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 周海涛周志祥云红聂红霞苏昊梁建伟刘骞单毅裴炜赵宏黄振王征曾维根刘昕
- 关键词:腹会阴联合切除术
- 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中保留左结肠动脉的临床研究被引量:8
- 2023年
-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中根据肠系膜下动脉不同分型精准保留左结肠动脉及根部淋巴结清扫的治疗效果。方法2019年1月~2022年1月我院收治的直肠癌病人80例,按照信封随机分组法,将80例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根据病人肠系膜分型情况,精准开展低位结扎手术,对照组采取传统高位结扎手术。比较两组病人的围手术期指标、并发症、胃肠道功能、胃泌素以及胃动素之间的差异。结果两组病人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排气时间以及淋巴结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人淋巴结清扫数量为(24.27±5.92)枚,对照组为(16.12±5.99)枚,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排尿困难、吻合口出血及吻合口漏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的肠鸣音恢复时间以及开始进食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两组病人的胃泌素以及胃动素水平均显著下降,但观察组的胃泌素为(133.33±16.14)pg/ml,胃动素为(318.33±24.11)pg/m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14.78±15.97)pg/ml和(287.44±23.09)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中基于肠系膜下动脉分型的精准保留左结肠动脉及根部淋巴结清扫手术安全可行,病人淋巴结清扫数目显著提升,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快。
- 司宇光吴国庆裴炜
- 关键词:腹腔镜直肠癌
- 结直肠癌腹膜转移诊治专家共识(2025版)
- 2025年
- 结直肠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位居全部恶性肿瘤的第2位和第4位。转移和复发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其中,腹膜是结直肠癌常见的转移部位,仅次于肝转移和肺转移,但其预后却远差于肝转移和肺转移。结直肠癌腹膜转移早期诊断困难,症状重,预后差,其规范化诊治对改善患者的预后和提高生活质量至关重要。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专业委员会早在2017年就组织国内结直肠癌领域权威专家编写了《结直肠癌腹膜转移诊治中国专家意见(2017版)》,并于2022年进行了修改。鉴于结直肠癌腹膜转移的研究进展,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专业委员会组织国内多学科专家在《结直肠癌腹膜转移诊治中国专家意见(2017版)》和2022年修改的基础上,基于最新研究结果和循证医学证据,经过反复讨论,再次进行了修改更新,编写了《结直肠癌腹膜转移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5版)》,对结直肠癌腹膜转移的定义、诊断、治疗及预防等方面达成初步共识,以期指导和规范结直肠癌腹膜转移的诊断和治疗,制定合理有效的综合治疗方案,延长结直肠癌腹膜转移患者生存时间并改善生活质量,从而提高我国结直肠癌的整体诊治水平。
- 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专业委员会熊斌王锡山裴炜杨朝纲
- 关键词:结直肠肿瘤腹膜转移
- 触诊阴性乳腺病灶定位切除的适应证选择及预后被引量:7
- 2008年
- 目的探讨触诊阴性乳腺病灶定位切除的适应证选择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8年3月~2007年12月190例女性209个经金属线定位切除的临床触诊阴性乳腺病灶的临床资料,在未知病理诊断的情况下复阅乳腺钼靶片,根据BI-RADS第四版标准分类,计算各类病灶的阳性预测值,并对归并后的良、恶性倾向组的阳性预测值行χ2检验。结果190例共接受209个触诊阴性乳腺病灶的定位切除,54例55个病灶为恶性,阳性预测值为26.3%(55/209),BI-RADS2、3、4和5类病灶的阳性预测值分别为0%(0/21)、5.3%(4/76)、27.0%(20/74)和81.6%(31/38),恶性倾向组的阳性预测值45.5%(51/112)显著高于良性倾向组的4.1%(4/97)(χ2=45.973,P=0.000)。190例中位随访时间59个月(1~118个月)。55个恶性病灶中,0期和Ⅰ期乳腺癌共45个(81.8%),除1例Ⅲ期患者术后出现对侧淋巴结转移外,其余患者无病生存。结论对于BI-RADS4类和5类病灶应积极行定位切除活检,而BI-RADS2类和3类病灶则以定期随诊为主。经定位切除确诊的临床触诊阴性乳腺癌绝大部分为...
- 钟宇新宣立学裴炜王翔刘鸿章王仲照
- 关键词:触诊阴性乳腺病灶定位切除乳腺肿瘤早期乳腺癌
- 高龄梗阻性结直肠癌的外科治疗被引量:9
- 2010年
- 目的:探讨影响70岁以上高龄结直肠癌伴肠梗阻患者的外科治疗及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腹部外科1992年1月至2001年12月间收治的31例70岁以上高龄梗阻性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Log-rank检验进行统计学比较;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对外科治疗及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全组患者中位年龄74岁,手术后并发症者7例(22.6%),手术后30天内死亡2例(6.5%)。病理类型分别为管状腺癌28例(高分化5例,中分化16例,低分化7例),黏液腺癌3例肿瘤Dukes分期B期8例,c期9例,D期14例。全组5年生存率为22.7%。行根治性手术组的5年生存率为44.4%,非根治手术组的5年的总体生存率为7.7%。全组的中位生存期为12个月,根治性手术组的中位生存期38个月,非根治组的中位生存期9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高龄、合并症、术前CEA、术前低蛋白血症、手术时间、根治性手术、分期与预后相关。多因素分析表明高龄、术前低蛋白血症为影响老年梗阻性结直肠癌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高龄梗阻性结直肠癌患者行根治性切除术预后较好,年龄、术前低蛋白血症是影响其预后的独立因素。
- 裴炜梁建伟周志祥张海增邵永孚赵平
- 关键词:结直肠癌高龄肠梗阻预后
- 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诊断和治疗被引量:2
- 2008年
- 目的探讨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临床表现、诊治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989年至2007年我院收治的14例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hepatic angiomyolipoma,HAML)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中男4例,女10例,中位年龄41岁。肿瘤位于肝左叶者6例,右叶8例。术前行B超检查者12例,CT检查8例,MRI检查7例,血管造影2例,5例影像学检查后考虑HAML。1例术前行细针穿刺活检,未能确诊。14例均行手术切除,术后病理诊断明确,HMB-45检测14例,S-100检测7例,SMA检测6例,检测结果均为阳性。术后随访6个月至18年(中位随访时间3年),除1例术后因DIC及心功能衰竭死亡外,其余13例无病生存。结论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发病率女性高于男性。影像学检查有助于建立术前诊断,但确诊率不高。免疫组化HMB-45阳性是弧婴的病理诊断依据。手术切除是治疗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有效手段。
- 钟宇新裴炜王黎明吴凡荣维淇吴健雄邵永孚
- 关键词:肝肿瘤肝切除术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 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局部复发患者38例治疗分析
- 2009年
- [目的]探讨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局部复发患者治疗方式的选择。[方法]对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腹部外科1999年1月~2007年12月间收治38例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局部复发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治疗方式及其对预后的影响。[结果]平均随访时间25.9±18.3个月,局部复发治疗后的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78.7%、32.8%、21.5%,行根治性手术组的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1.7%、71.3%、53.5%,姑息性治疗组的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66.0%、11.4%、0。[结论]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局部复发患者应争取再次行根治性切除术,能否行根治性手术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
- 裴炜周志祥钟宇新赵平
- 关键词:直肠肿瘤复发前切除术
- 24例直肠间质瘤的临床特点与外科治疗分析被引量:4
- 2008年
- [目的]探讨直肠间质瘤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986 ̄2007年间收治的24例直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4例患者中男性14例,女性10例,中位年龄50岁。手术切除23例,其中局部切除16例,根治性切除7例,9例术后复发(39.1%),两种术式的术后复发率差异无显著性(χ2=1.371,P>0.05)。5年生存率为92.0%,3年、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72.0%和57.6%,中位无病生存时间为61个月。[结论]对于最大径<5cm的低位直肠间质瘤,局部切除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手术方式。
- 钟宇新周志祥裴炜赵平
- 关键词:间质瘤直肠肿瘤手术预后
- 64例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外科治疗及预后因素分析被引量:11
- 2016年
- 目的探讨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的外科治疗方式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1972年8月至2015年12月间收治的64例经外科手术治疗的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临床资料。4例患者发病时已发现远处转移,其中3例行姑息性腹会阴联合切除术(APR),1例行局部扩大切除术(WLE);其余60例患者中,46例行APR术(其中1例加行右侧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14例行WLE术(其中1例加行右侧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结果全组64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24月(4~139月),1、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70.3%、35.3%和18.4%。行手术治疗的60例无远处转移患者中,行APR术和WLE术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9.6和24.3月,5年生存率分别为19.7%和2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34)。单因素预后分析显示,切缘阳性(P=0.024)、淋巴结转移(P=0.018)和临床分期(P=0.003)与预后相关。多因素预后分析显示.仅淋巴结转移是独立预后因素(RR=16.614,95%CI:1.165~236.847,P=0.038)。结论直肠肛管恶性黑色素瘤预后差,淋巴结转移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而手术方式(APR或WEE)对预后并无明显影响。
- 裴炜周海涛陈佳楠刘骞
- 关键词:黑色素瘤外科手术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