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玉山
- 作品数:37 被引量:107H指数:6
- 供职机构:阜阳市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红十字基金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安徽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mDIXON-quant序列评估脂肪肝严重程度与尿液农药残留的关系
- 2025年
- 目的探索mDIXON-quant序列评估脂肪肝严重程度与尿液农药残留水平的关系。方法50例志愿者行腹部MRI扫描,采用mDIXON-quant序列测量肝脏脂肪分数(FF),根据肝脏FF值分为健康对照组、轻度脂肪肝组、中-重度脂肪肝组。同时搜集志愿者生化指标、晨尿样本,采用β-葡萄糖醛酸酶水解法和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尿液农药水平,包括毒死蜱、百草枯和环唑醇。比较不同组间生化指标、尿液农药残留含量的差异,相关性分析上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与肝脏FF值的相关性,采用二元Logistic分析引起脂肪肝的影响因素,并分析其诊断效能。结果3组间甘油三酯、胆固醇、GOT、GGT、尿液毒死蜱、尿液百草枯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甘油三酯、胆固醇、GOT、GGT、尿液毒死蜱、尿液百草枯与肝脏FF值均呈正相关(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尿液毒死蜱、尿液百草枯是导致脂肪肝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显示,尿液毒死蜱、百草枯残留诊断脂肪肝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11、0.820。结论尿液农药残留物毒死蜱、百草枯与脂肪肝之间有较明显的关系,可能是脂肪肝的潜在预测因子,为预防和治疗脂肪肝提供新的思路。
- 马培旗袁玉山彭彬孙舒宝吴兴旺
- 关键词:脂肪肝农药残留毒死蜱百草枯
- 幽门异物导致肝-胃瘘、肝左叶脓肿1例被引量:1
- 2022年
- 1临床资料患者男,72岁。因“间歇发热伴腹痛、腹胀半月余”入院。患者半月前无诱因下出现间歇发热、腹胀、腹痛等不适,体温最高达37.3℃,夜间发热多见,进食后出现腹胀、腹痛等不适,当地卫生院给予抗炎、止痛等对症处置未见好转来我院。门诊上腹部增强CT示肝左叶异常密度影,考虑感染伴脓肿形成,胆囊切除术后改变;左肾囊肿,请结合临床(图1(1)(2))。患者10年前行胆囊切除手术。入院查体:腹软,肝左叶区叩击痛(+),全腹部无压痛及反跳痛,肠鸣音4次/min,移动性浊音(-)。
- 石静谢军袁玉山王洪剑刘臣臣王影陈颍
- 关键词:肝脓肿
- CT诊断股骨头无菌性坏死25例
- 1999年
- 袁玉山
- 关键词:CT检查股骨头无菌性坏死手术治疗
- 鼻腔鼻窦型血管外皮瘤一例及文献复习
- 2024年
- 鼻腔鼻窦型血管外皮瘤是于鼻窦中可见的少见中间型或低度恶性肿瘤,较为罕见。现报道1例鼻腔鼻窦占位及影像学表现,为提高术前诊断提供参考。
- 王仲秋马培旗袁玉山张磊
- 关键词:鼻腔鼻窦肿瘤免疫组化
- 纵隔负压引流联合食管支架治疗食管纵隔瘘伴纵隔脓肿1例被引量:2
- 2021年
- 食管纵隔瘘(esophageal mediastinal fistula)多发生在食管异物、医源性、进展期食管癌直接侵犯,或由食管恶性肿瘤的激光治疗、放疗、化疗、支架置入治疗等导致病变周围的食管与纵隔之间存在病理性交通。食管纵隔瘘伴纵隔脓肿治疗较为棘手,需立即治疗。本文报道1例纵隔负压引流联合食管支架置入术治疗食管纵隔瘘伴纵隔脓肿取得很好的效果,现将治疗过程及体会报道如下。
- 石静谢军袁玉山王洪剑刘臣臣陈颍王影
- 关键词:食管支架食管纵隔瘘纵隔脓肿
- 多层螺旋CT多期扫描对透明细胞肾癌的诊断价值被引量:9
- 2016年
- 目的:探讨透明细胞肾癌的螺旋CT三期扫描表现及CT分期的价值。方法:对1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透明细胞肾癌患者CT三期扫描图像进行分析。结果:CT平扫混杂密度12例,等密度者2例;增强扫描2例强化峰值80.94 Hu;12例强化峰值>105 Hu;患者皮髓交界早期强化程度明显高于肾实质期(P<0.01);CT分期与病理分期相比,具有较高的准确率。结论:螺旋CT三期扫描可对透明细胞肾癌作出明确诊断,CT分期对术前方案制定有一定指导意义。
- 张磊王震寰袁玉山许传义马婉颖宋斌
- 关键词:肾肿瘤透明细胞多层螺旋CT
- COVID-19病人首诊胸部CT 的临床价值分析被引量:1
- 2020年
-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病人首诊胸部CT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64例COVID-19和疑似COVID-19病人首诊胸部CT表现及COVID-19病人的临床总病程。由两名高年资影像诊断医师进行阅片,分析病灶密度(GGO、GGO伴胸膜下条索影、实变影)、病灶内部特征(网格影、血管增粗、空气支气管征)、病灶分布(胸膜下且与长轴平行、非胸膜下沿血管束),并对COVID-19患者的胸部CT进行半定量评分。以核酸检测结果为金标准,评价CT筛查的灵敏度、特异度和漏诊率;比较COVID-19组与疑似COVID-19组之间CT征象的差异性,并分析COVID-19组CT评分与总病程的相关性。结果:COVID-19核酸检测阳性79例(48.17%),阴性85例(51.83%),CT筛查COVID-19的灵敏度为94.94%,特异度为35.29%,漏诊率为5.06%。COVID-19组中GGO、GGO伴胸膜下条索影、网格影、胸膜下且与长轴平行高于疑似COVID-19组(P<0.05),COVID-19组中实变影、非胸膜下沿血管束低于疑似COVID-19组(P<0.05),两组间病灶内血管增粗、空气支气管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首诊CT评分与临床总病程呈正相关(R=0.321,P<0.05)。结论:胸部CT在COVID-19筛查、鉴别诊断及临床预后方面均有较高的价值。
- 袁玉山马培旗张磊张杨彭彬乔阿龙王仲秋张宗夕陈飞方献冬高友富
- 关键词:肺炎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
- COVID-19肺部CT影像学表现被引量:2
- 2021年
- 目的分别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核酸,用荧光免疫层析方法检测SARS-CoV-2特异性IgM抗体,对2种方法进行比较分析,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诊断提供参考。方法选择82例COVID-19疑似患者,从出现临床症状当天至第21天,分别检测患者的鼻咽拭子样本SARS-CoV-2核酸阳性率和全血样本中SARS-CoV-2 IgM抗体阳性率。同时选取南通大学附属东台医院排除COVID-19的50例医务人员作为对照组。结果COVID-19疑似患者组核酸检测方法检测出74例SARS-CoV-2阳性,阳性率为90.24%;对照组有1例样品一过性阳性,阳性率为2.00%。COVID-19疑似患者组IgM抗体检测方法检测出66例SARS-CoV-2阳性,阳性率为80.49%;对照组IgM抗体检测均为阴性。核酸检出时间为发病第1~18天,检出高峰期为第1~8天;IgM抗体检出时间为发病第3~19天,检出高峰期为第5~14天。结论IgM抗体检测方法检测SARS-CoV-2阳性的高峰期比核酸检测方法滞后约1周,2种方法结合检测可实现互补,对排毒量低于核酸检测临界值的COVID-19确诊有重要意义。在临床诊断中将核酸检测方法和血清学检测方法相结合确诊COVID-19病例更为可靠。
- 苗强马培旗袁玉山谢军陈飞
- 关键词:计算机体层摄影核酸检测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与CT特征初步观察被引量:9
- 2020年
- 目的初步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临床和胸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确诊COVID-19患者的临床和胸部CT影像学资料。结果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26例(100%),咳嗽21例(80.8%),可伴随肌肉酸痛、胸闷、腹泻或呕吐症状。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正常15例(57.7%),高于正常4例(15.4%),低于正常7例(26.9%)。淋巴细胞计数减少10例(38.5%)。15例(57.7%)患者C反应蛋白升高。26例COVID-19患者CT表现均有异常,6例(23.1%)表现为单侧肺叶病变,以胸膜下分布为主;20例(76.9%)双侧肺叶受累。6例(23.1%)患者双肺所有肺叶、肺段均受累;局灶性病例中以右肺下叶受累最多见10例(38.5%)。26例COVID-19患者可见下述一种或多种征象:磨玻璃影像(ground glass opacity,GGO)16例(61.5%),以胸膜下分布为主;6例(23.1%)表现为GGO合并局灶实变影;10例(38.5%)为小斑片状边缘模糊密度增高影;7例(26.9%)为大片状实变影;8例(30.8%)可见网格状或纤维条索影;5例(19.2%)患者可见血管束增粗和血管穿行;4例(15.4%)患者可见空气支气管征象;1例(3.8%)患者可见少量胸腔积液,未见纵隔及肺门淋巴结肿大。结论COVID-19的胸部CT表现为多部位、外周、胸膜下、下叶分布的磨玻璃影,可伴有实变,胸腔积液及肿大淋巴结少见,CT检查为该病的早期防控、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
- 李小虎邱晓辉张金平曾小松徐启中黄国权贺克武马宜传吴宗山史恒峰袁玉山刘斌余永强
- 关键词:冠状病毒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 定量CT分析绝经后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椎体骨密度与骨标志物的关系被引量:2
- 2023年
- 目的:探讨定量CT(QCT)测量绝经后女性2型糖尿病(T2DM)患者椎体骨密度(BMD)与骨标志物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7例绝经后女性T2DM患者的临床及生化指标,所有患者均测量骨标志物,采用QCT测量T12与L1椎体BMD,取平均值。另选取200例胸部CT扫描加骨密度测量绝经后女性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对照组与T2DM组各指标(年龄、绝经年限、空腹血糖、HbA1c及BMD)的差异及两组研究对象按不同骨量分组BMD的差异,比较T2DM组不同骨量组间年龄、绝经年限、病程、BMI、BMD及骨标志物指标的差异,分析T2DM组年龄、绝经年限及各骨标志物指标与BMD的相关性。结果:骨质疏松组中,T2DM组患者BMD小于对照组(P<0.05)。T2DM组中,骨量正常组和骨量减低组绝经年限、β-胶原特殊序列均小于骨质疏松组(P<0.05)。年龄、绝经年限、PTH、TPINP、β-胶原特殊序列、N端骨钙素与BMD均呈负相关(P<0.05)。结论:基于QCT测量椎体的BMD可以很好评估绝经后女性T2DM患者骨量情况,同时与骨标志物有一定相关性。
- 马培旗张小艳朱文姬袁玉山
- 关键词:糖尿病骨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