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葛晓改

作品数:48 被引量:715H指数:15
供职机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0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3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1篇农业科学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生物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5篇土壤
  • 18篇毛竹
  • 14篇马尾松
  • 11篇凋落
  • 10篇干旱
  • 8篇养分
  • 8篇三峡库区
  • 8篇生物质炭
  • 8篇毛竹林
  • 8篇库区
  • 7篇凋落物
  • 7篇根系
  • 6篇土壤酶
  • 6篇土壤微生物
  • 6篇微生物
  • 5篇有机碳
  • 5篇物量
  • 5篇酶活性
  • 4篇稻草覆盖
  • 4篇幼苗

机构

  • 48篇中国林业科学...
  • 5篇南京林业大学
  • 5篇国家林业局
  • 4篇浙江省公益林...
  • 2篇东北林业大学
  • 2篇湖北省林业科...
  • 2篇中国科学院遗...
  • 2篇浙江省森林资...
  • 1篇浙江大学
  • 1篇浙江农林大学
  • 1篇云南西双版纳

作者

  • 48篇葛晓改
  • 32篇周本智
  • 16篇曹永慧
  • 14篇肖文发
  • 14篇王小明
  • 8篇曾立雄
  • 8篇黄志霖
  • 7篇李正才
  • 4篇赵志霞
  • 4篇王斌
  • 4篇张雨洁
  • 3篇程瑞梅
  • 3篇封晓辉
  • 3篇倪霞
  • 2篇刘泽彬
  • 2篇姚鸿文
  • 2篇耿显胜
  • 2篇王瑞丽
  • 2篇王小明
  • 2篇张炜银

传媒

  • 10篇生态学报
  • 6篇林业科学研究
  • 5篇应用生态学报
  • 3篇生态环境学报
  • 2篇植物生态学报
  • 2篇土壤通报
  • 2篇生物学教学
  • 2篇生态学杂志
  • 1篇林业科学
  • 1篇植物营养与肥...
  • 1篇江西农业大学...
  • 1篇南京林业大学...
  • 1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西南林业大学...
  • 1篇陆地生态系统...
  • 1篇第十一届中国...

年份

  • 4篇2025
  • 3篇2024
  • 7篇2022
  • 3篇2020
  • 4篇2019
  • 4篇2018
  • 4篇2017
  • 4篇2016
  • 1篇2015
  • 4篇2014
  • 2篇2013
  • 6篇2012
  • 2篇2010
4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截雨干旱时间对毛竹叶片氮含量时空分布的影响
2025年
【目的】叶片氮含量是植物重要功能性状之一,定量分析不同截雨干旱时间对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叶片氮含量影响,为季节性干旱条件下毛竹氮肥管理提供决策依据。【方法】以钱江源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野外毛竹林为研究对象,通过“顶棚法”人工截雨干旱处理2年试验数据测定,定量分析不同截雨干旱时间下毛竹叶片氮含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对干旱的响应。【结果】截雨干旱处理1和2年后,干旱毛竹叶片氮含量年平均值均高于自然生长条件下(对照)。截雨干旱处理2年后的毛竹叶片氮含量年平均值比干旱处理1年后的高,但差异不显著。与对照相比,截雨干旱1年使夏季、冬季毛竹叶片氮含量增加;随着干旱处理时间延长,叶片氮含量在夏季、秋季、冬季保持稳定。截雨干旱1年后,除冬季毛竹冠层上部叶片外,夏季和冬季冠层各叶片氮含量显著比对照高(P<0.05);截雨干旱2年后,仅冬季毛竹冠层上部叶片氮含量显著高于对照。截雨干旱1年后夏季毛竹冠层上部与下部叶片氮含量显著差异(P<0.05)。随着干旱时间延长,毛竹叶片氮含量与对照差异显著且受季节和竹龄双重影响,但干旱处理下春季不同年龄毛竹叶片氮含量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冬季1度竹(1~2年生)叶片氮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的趋势比较稳定。截雨干旱1年和2年后,不同年龄毛竹间春季和夏季叶片氮含量均无显著差异,但秋季和冬季1度竹叶片氮含量与4度竹(7~8年生)间差异显著(P<0.05)。相比干旱1年,较长时间干旱下老龄竹叶片年平均氮含量保持较高值。【结论】截雨干旱处理2年的数据表明,干旱毛竹叶片平均氮含量高于对照但不显著,截雨干旱处理年限对毛竹叶片氮含量的影响受生长季节和竹龄双重调节。随着截雨干旱时间延长,毛竹叶片氮含量高于对照处理的季节发生频率增加;干旱与对照处理毛竹叶�
曹永慧陈庆标周本智葛晓改王小明
关键词:毛竹叶片含氮量
毛竹林地表稻草覆盖后翻耕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被引量:9
2017年
为了解毛竹林地表覆盖后翻耕对土壤总有机碳及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的影响,以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山地毛竹林为研究对象,对连续覆盖2年翻耕,连续覆盖2年未翻耕和自然生长样地(对照)3种不同管理方式下地表覆盖的毛竹林0~5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覆盖2年未翻耕处理和覆盖2年翻耕处理0~50 cm各土层土壤总有机碳含量比对照样地分别增加了8.7%~43.8%和22.2%~90.8%;土壤轻组有机质含量较对照分别增加了13.2%~111.0%和36.7%~238.5%;覆盖2年翻耕处理和对照样地相比,0~50 cm各土层土壤易氧化碳含量分别增加了21.9%~97.5%,而覆盖2年未翻耕处理下的土壤易氧化碳含量0~20 cm土层较对照样地增加明显,20~50 cm土层则有减少的趋势;3种处理下的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除10~20 cm土层差异性显著外,其余的土层变化都不明显;对照样地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占总有机碳的比率高于覆盖2年处理的毛竹林地,而易氧化碳占总有机碳的比率则表现为0~20 cm土层覆盖2年未翻耕>覆盖2年翻耕>对照样地,20~50 cm土层对照样地>覆盖2年翻耕>覆盖2年未翻耕;3种处理下土壤各活性有机碳与土壤总有机碳的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3种处理方式下,土壤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易氧化碳和轻组有机质与土壤养分(全氮、水解氮、有效磷、速效钾、交换性钙、交换性镁)的相关性均达到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水平。
赵睿宇李正才王斌葛晓改戴云喜赵志霞张雨洁
关键词:毛竹耕作方式土壤活性有机碳
施氮对干旱胁迫下毛竹幼苗生物量和根系形态的影响被引量:14
2022年
为探讨氮素添加对水分胁迫下毛竹幼苗地上生物量及地下根系形态的调控作用,选取1年生毛竹实生苗为材料,采用水分和施氮双因素完全随机区组设计,以田间持水量的80%~85%作为水分对照(CK)、50%~55%为中度干旱(MD)、30%~35%为重度干旱(HD)设置3个水分水平,氮处理分未施氮(N0,0 mg N·kg^(-1))和施氮(N1,100 mg N·kg^(-1))2个水平,通过盆栽试验,测定毛竹实生苗根系形态特征及各器官生物量。结果显示:施氮显著增加了同一水分下毛竹幼苗叶、根及整株生物量,其中,N1MD和N1HD分别较N0MD和N0HD地上生物量增加15.6%、11.9%,总生物量分别增加36.7%、25.0%(P<0.05);施氮降低了相同水分处理下毛竹的比根长、茎叶比,显著促进了中度和重度干旱下根冠比的增加(P<0.05);水分胁迫下,除根生物量比显著增加外,茎、叶生物量比均随氮素添加呈减小的趋势;施氮对毛竹幼苗根系形态特征(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具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施氮对中度干旱下毛竹幼苗干物质积累的缓解作用比重度干旱大,但在毛竹根系形态中,施氮对于重度干旱的作用效果更强。研究表明,施氮促使干旱胁迫下毛竹调整自身物质分配以优化对有限资源的获取,也有助于干旱胁迫下毛竹根系形态的塑造,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干旱胁迫对毛竹幼苗生长的抑制作用。
高歌李正才葛晓改黄润霞李爱博
关键词:毛竹氮肥干旱胁迫生物量根系
施氮和干旱对杉木和青冈幼苗生物量及根系形态的影响被引量:8
2022年
探究氮素添加后不同亚热带树种生物量和根系形态对干旱的响应特征,为干旱下植物幼苗的水肥管理和抗旱能力的提升提供理论依据。试验选取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和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为研究对象,设置未施氮(N0,0 mg·kg^(-1),以N计,下同)和施氮(N1,100 mg·kg^(-1))2个氮处理及正常水分(CK,80%—85%FC)、中度干旱(MD,50%—55%FC)和重度干旱(SD,30%—35%FC)3个土壤水分梯度,氮处理结束后于8月中旬展开水分控制试验,干旱60 d后进行破坏性采样,测定和分析两树种生物量及根系形态特征。结果显示,施氮促进了相同干旱水平下杉木和青冈地上部生物量的积累,并促使重度干旱下(N1SD)青冈的根干质量(31.7%)和总生物量(17.5%)显著增加(P<0.05),但对干旱下(N1MD和N1SD)杉木根干质量和总生物量表现为抑制作用;施氮改变了干旱下青冈和杉木的生物量分配格局,不同水分条件下青冈生物量分配对氮素的响应有所不同,且中度干旱下氮肥作用效果更强,氮添加促使相同干旱组杉木的茎生物量比、叶生物量比及茎叶比增加,而根生物量比(19.4%和30.0%)、比根长(39.8%和28.5%)和根冠比(28.3%和38.1%)均显著降低(P<0.05);施氮显著抑制了干旱组(N1MD和N1SD)杉木各径级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P<0.05),这种抑制作用在中度干旱时更为强烈,而氮素对重度干旱下青冈根系生长及形态的影响较大且表现为正效应。研究表明,干旱下杉木和青冈在生物量积累与分配和根系形态方面对氮素添加表现出不同的利用策略,适量的氮素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使青冈幼苗抵御重度干旱的威胁,尽管施氮对干旱胁迫下杉木幼苗的生长无促进效果,但幼苗期的杉木亦能通过权衡地上及地下的生物量分配以缓解干旱胁迫对自身的伤害。
高歌葛晓改周君刚周本智周本智杨南
关键词:杉木干旱生物量根系形态
生物质炭施用量对毛竹林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的影响被引量:1
2025年
【目的】通过探究不同生物质炭施用量对毛竹林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的影响,为毛竹林土壤固碳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方法】在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林中设置了不同生物质炭施用量处理,即对照(CK,0 t hm^(-2))、低生物质炭施用(LB,5 t hm^(-2))、中生物质炭施用(MB,10 t hm^(-2))、高生物质炭施用(HB,20 t hm^(-2)),测定一年后4种处理下土壤理化性质和不同粒级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结果】LB、MB和HB较CK显著增加10~20 cm土壤容重数量为17.4%~22.1%,降低通气度、非毛管孔隙度和最大持水量范围为21.3%~22.8%、20.5%~42.2%和20.1%~24.5%。同时,LB和HB显著降低两土层土壤总磷含量13.6%、10.8%和16.1%、10.5%。MB较CK显著增加0~10 cm土层>2000μm团聚体有机碳含量为21.5%,HB较MB显著增加10~20 cm土层53~250μm和250~2000μm团聚体有机碳含量为24.1%和43.0%。生物质炭施用量、土壤团聚体粒级和不同土层深度对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有显著影响,仅生物质炭与土层间交互作用显著。冗余分析显示施用生物质炭增强>2000μm团聚体与土壤有机碳、土壤微生物量氮、土壤全氮之间正相关关系,LB、MB使土壤团聚体结构与土壤容重呈负相关。【结论】10~20 t hm^(-2)的生物质炭施用量能显著提高毛竹林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提高毛竹林土壤增汇潜力。
郑楚陆尤尤葛晓改何杨辉周军刚王小明王小明
关键词:生物质炭毛竹土壤理化性质
毛竹林地表覆盖年限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被引量:10
2017年
为了解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林不同年限地表覆盖对土壤总有机碳及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的影响,以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山地毛竹林为研究对象,对覆盖1年、覆盖2年和自然生长(对照)的毛竹林地0–50 cm内各土层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地表覆盖1年和2年的毛竹林样地土壤总有机碳、轻组有机质和易氧化碳含量均高于对照样地,相比于对照样地,覆盖1年的毛竹林样地土壤总有机碳、土壤轻组有机质、土壤易氧化碳含量分别增加11.2%–74.2%、31.7%–196.9%、5.0%–79.6%,覆盖2年的毛竹林样地土壤总有机碳、土壤轻组有机质和土壤易氧化碳含量分别增加22.2%–90.8%、36.7%–238.5%、21.9%–97.5%。不同处理样地的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差异不明显。2)对照样地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占总有机碳的比率高于覆盖处理的毛竹林地,而易氧化碳占总有机碳的比率在0–30 cm土层表现为覆盖1年>覆盖2年>对照样地。3)覆盖1年、覆盖2年和自然生长3种处理下,土壤水溶性有机碳、易氧化碳、轻组有机质和总有机碳含量呈现较高的相关性,且对照样地土壤水溶性有机碳与总有机碳的相关系数大于覆盖1年和覆盖2年的毛竹林地,覆盖2年的毛竹林样地易氧化碳与轻组有机质的相关系数最大。4)三种处理方式下,土壤总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易氧化碳、轻组有机质与土壤养分(全氮、水解氮、有效磷、速效钾、交换性钙、交换性镁)的相关性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短期内毛竹地表覆盖有利于提高土壤总有机碳、土壤活性有机碳和土壤养分元素含量,对改善毛竹林土壤质量,维持竹林可持续经营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赵睿宇李正才王斌葛晓改戴云喜赵志霞张雨洁
关键词:毛竹土壤有机碳土壤活性有机碳
三峡库区马尾松林土壤-凋落物层酶活性对凋落物分解的影响被引量:43
2014年
凋落物的彻底降解是在凋落物和土壤酶系统的综合作用下完成,酶活性的提高有利于凋落物-土壤有机物质的分解和养分释放。通过对三峡库区30年生马尾松林凋落物分解、凋落物-土壤层酶活性季节动态及其对分解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0年生马尾松林凋落物经过540 d的分解后干重剩余率是59.80%;凋落物层酶活性季节动态明显,氧化还原酶活性均是11月最低,3月最高;土壤过氧化物酶活性季节变化显著且均是11月最低,多酚氧化酶活性9月较高,而过氧化物酶活性则是6月较高。马尾松林凋落物层酶活性与土壤层酶活性差异较大,且水解酶活性差异较氧化还原酶活性差异大,凋落物层脲酶活性、纤维素酶活性和蔗糖酶活性11月、6月、9月分别是0—5 cm土壤层的6.33倍、3.24倍、10.29倍,68.14倍、16.16倍、24.81倍,25.07倍、31.88倍、29.20倍。凋落物分解速率均与土壤、凋落物层氧化还原酶活性呈极显著"S"形曲线,与凋落物层水解酶活性呈二次函数关系,与土壤层水解酶均呈极显著的线性关系。凋落物质量能引起凋落物-土壤层酶活性变化,酶活性的改变反过来影响凋落物的分解,因此,凋落物-土壤层酶活性差异与凋落物分解阶段和对共同影响因素(凋落物质量、土壤温度、水分含量和土壤养分等)的敏感性不同有关,凋落物-土壤层酶的相互作用共同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养分循环过程。
葛晓改肖文发曾立雄黄志霖周本智
关键词:三峡库区马尾松凋落物分解
三峡库区马尾松根系生物量的空间分布被引量:55
2012年
以三峡库区主要植被马尾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用内径为10 cm的根钻,分别在马尾松中龄林、近熟林和成熟林内,据树干0.5、1.0、1.5 m和2.0 m处设置取样点,各样点按0—10、10—20、20—30、30—40、40—60 cm将土壤分为5个垂直层次,对马尾松根系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三峡库区马尾松总根系生物量(0—10 mm)为中龄林(4.72 t/hm2)显著高于成熟林(2.94 t/hm2)和近熟林(2.40 t/hm2)(P<0.05)。细根(0—2 mm)生物量随年龄增加而递减,差异不显著(P>0.05);(2)马尾松3个林龄中根系生物量表现出一定的水平分布特征,但具体趋势表现各异,细根生物量最大值均出现在距离样木1.0 m处;(3)细根主要分布在土壤上层,其中47.53%—71.73%的活细根集中在0—20 cm土壤深度内,且随土层的加深,其生物量明显减少。粗根(2—10 mm)则主要分布于20—60 cm土层范围内;(4)根系直径越小,受环境变化越明显。马尾松细根生物量分布主要受土壤深度的影响,树龄和不同水平距离对细根分布格局影响不显著(P>0.05),各因素对粗根生物量的影响均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
程瑞梅王瑞丽肖文发封晓辉刘泽彬葛晓改王晓荣张炜银
关键词:根系生物量马尾松三峡库区
生物质炭输入对土壤碳排放的激发效应研究进展被引量:23
2016年
生物质炭因其特殊结构分解缓慢而长期固存在土壤中,在稳定有机碳库、增加碳库容量、保持土壤肥力、改变土壤质地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同时,随着生物质炭输入土壤团聚体结构、水分渗透性、养分吸附和微生物活性也发生改变,引起原位土壤有机碳周转改变的激发效应。文章综述了生物质炭输入对土壤环境、碳排放、生物质炭自身碳矿化的影响,对生物质炭-土壤互作产生的激发效应持久性、大小、方向和机制进行总结,即生物质炭输入后的正激发效应可能表现为生物质炭中可溶组分与微生物共代谢而促进生物质炭自身碳矿化;生物质炭添加引起的负激发效应可能表现为生物质炭诱发原位土壤有机碳更加稳定或生物质炭中易挥发有机物抑制原位土壤微生物活性而降低土壤碳排放。并根据目前的研究现状,就生物质炭输入量、与土壤微生物群落和植物的相互作用、生物质炭添加的风险预测和评估及开展长期研究的必要性等问题进行展望,以期为生态系统长期碳吸存研究奠定基础,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选择和参考。
葛晓改周本智肖文发王小明曹永慧
关键词:生物质炭土壤碳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
不同林龄马尾松凋落物基质质量与土壤养分的关系被引量:80
2012年
凋落物的质量、数量及分解速率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土壤的营养状况。为了精确估算凋落物分解对土壤碳库的年净归还量及凋落物-土壤生物化学连续体的深层理解,从凋落物基质质量的角度分析了三峡库区不同林龄马尾松凋落物基质质量与土壤养分的作用关系,结果表明: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马尾松凋落物基质质量中的C、C/N比、C/P比、木质素/N比、木质素/P比差异显著,其中近熟林凋落物叶木质素/N分别比中龄林和成熟林的高33.65%、39.24%,N、P、K、木质素含量差异不显著;但各组织器官的N、P、K含量差异显著,均是皮<枝<叶<杂物,C/N比、C/P比的变化则相反。不同林龄马尾松0—20 cm(0—5cm、5—10 cm、10—20 cm)土壤有机质、总氮、有效磷含量均表现出近熟林<中龄林<成熟林,0—5 cm最大,10—20 cm最小,且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明显降低,总磷则是中林龄最低,成熟林最大,pH值则各土层均表现为中龄林<成熟林<近熟林,平均pH值为4.55—5.51。凋落物基质质量指标与土壤养分之间冗余分析(RDA)表明:马尾松凋落物基质质量和土壤养分之间关系紧密,N、P、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木质素/N比、C/N比对土壤养分影响比较大;凋落物中木质素/N比、C/N比与土壤有机质呈显著负相关,其含量越高越不利于土壤有机质的形成,土壤养分积累的越慢;凋落物基质质量氮含量与土壤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土壤pH值、容重与N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凋落物C/N比、木质素/N比呈显著正相关。马尾松土壤表面有机质、N、P养分含量与凋落物基质质量对应养分含量变化规律一致,土壤养分高,凋落物基质质量相对较高,土壤贫瘠,凋落物基质质量相对较低。
葛晓改肖文发曾立雄黄志霖付甜封晓辉
关键词:三峡库区凋落物土壤养分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