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尔茨海默病的脑血流灌注研究被引量:4
- 2012年
- 目的探讨AD患者脑血流灌注的特征性变化。方法选择20例确诊AD患者和10例认知正常者,对所有入组对象行SPECT脑血流灌注显像检查,对所得图像进行视觉分析和半定量分析,比较两组对象各脑区血流灌注情况的差异,并比较AD患者左、右脑叶脑血流灌注的差异。结果 (1)视觉分析结果显示,AD组以颞叶或顶叶脑血流灌注减低为主,各占55%,其中双侧颞顶叶血流灌注减低者占15%,单侧颞顶叶血流灌注减低占20%。正常认知组SPECT影像学表现各异,额叶、颞叶、顶叶、枕叶、丘脑、基底节血流灌注减少情况均存在,各占10%。但无双侧颞顶叶血流灌注减少者,40%表现完全正常。(2)半定量分析结果显示,AD组在右额叶、双侧颞顶叶、右枕叶血流灌注显著低于正常认知组(P<0.05),以右侧颞叶血流灌注降低最明显,左右颞顶叶血流低灌注程度对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AD患者的SPECT特征性表现为双侧对称性颞顶叶血流低灌注,其中右侧颞叶血流灌注下降最严重。
- 高凤莲秦绍森
-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脑血流灌注
- 同心圆针电极测定伸指总肌随意收缩时jitter的正常值
- 王湘刘银红秦绍森
- 老年人Tolosa-Hunt综合征四例报告被引量:1
- 2007年
- 郭伟莉秦绍森
- 慢性炎性脱髓鞘性神经病的临床及电生理研究被引量:4
- 2000年
- 秦绍森玛依努尔王湘
- 关键词:CIDP电生理
- 多发性硬化伴可能周围神经病变的神经传导速度观察
- 2011年
- 自1904年Denkler首次报道1例多发性硬化(MS)尸检中发现有周围神经脱髓鞘病损以来,MS伴随周围神经病变越来越引起研究者的注意。近年有学者提出,自身免疫病的各种临床表现可能是由免疫调节障碍引起多个靶器官受累导致,
- 汤丽雅刘银红王湘秦绍森
- 关键词:多发性硬化周围神经神经传导
- 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CT灌注成像与临床的相关性被引量:15
- 2005年
-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CTP)对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的诊断价值,并观察影像学检查与临床的相关性。方法31例急性半球梗死者在发病24h内行头颅CT和CTP检查,同时进行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其中18例在发病后12~72h内行头颅MRI+弥散成像(DWI),25例于发病后14~80d复查CT,同时进行NIHSS评分。结果24h内CT和CTP诊断敏感度分别为25.8%和90.3%,6h内CTP诊断敏感度88.2%。DWI上高信号的范围与局部脑血容量(CBV)的缺损程度间有相关关系;最初NIHSS评分与灌注缺损面积及灌注缺损程度无相关关系,而最终NIHSS评分与DWI异常面积和梗死面积有相关关系。结论CTP对超早期半球缺血有诊断价值,能发现缺血半暗带,可成为急性半球缺血的常规检查。最终的神经功能缺损与DWI异常面积和最后梗死面积相关。
- 刘银红陈涓刘芳侯世芳盛爱珍刘明秦绍森郑剑晖
-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CT灌注成像神经功能缺损
- 脑白质疏松临床相关因素探讨被引量:8
- 1998年
- 为探讨脑白质疏松的临床相关因素,我们对临床诊断为痴呆者40例,脑血管病120例及临床既无痴呆也无脑血管病史的“正常”老人的影像学资料(CT或MRI)进行回顾性复习,结果发现脑白质疏松以痴呆病人最常见,其发生率为62.5%,脑血管病34.17%,“正常”老人15%。在脑动脉硬化血管因素的基础上各种原因造成脑白质细胞的低灌注和低血糖,继发白质纤维的髓鞘脱失可能是脑白质疏松的主要病因。
- 秦绍森
- 关键词:脑白质疏松痴呆脑血管病脱髓鞘疾病
- Alzheimer病和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神经心理学研究
- 目的:探讨Alzheimer病(AD)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的神经心理学。方法:52例AD、26例MCI及24例正常认知老人分别接受临床评估和多项神经心理学检查,包括简易精神状态检查法(MMSE)、临床痴呆评定量表...
- 蔡晓杰高平秦绍森刘银红于治国韩丽君
- 关键词:ALZHEIMER神经心理学MCI
- 文献传递
- 神经源性间歇跛行42例临床分析
- 1994年
- 对42例神经源性间歇跛行综合征进行回顾性研究,发现本病好发于中老年男性,腰椎退行性变和(或)腰椎间盘突出造成的腰椎管狭窄是本病的直接原因。在诊断上腰椎X线平片可提供一定的线索,脊髓造影或无创伤性脊髓CT及MRI检查是本病的最主要手段。早期诊断并及时手术治疗预后较好。
- 秦绍森国红
- 关键词:脊髓造影MRI检查腰椎退行性变
- 高龄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合并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临床特点分析被引量:8
- 2018年
- 目的分析非高龄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合并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60岁老年NVAF合并AIS患者105例,根据年龄分为高龄老年组(≥80岁)44例和非高龄老年组(60~79岁)61例。对患者一般资料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高龄老年NVAF合并AIS的危险因素、AIS类型、AIS并发症及预后等特点。结果与非高龄老年患者比较,年龄是高龄老年NVAF合并AIS的危险因素。高龄老年患者AIS病情重,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评分)(11.59±7.76)分,高于非高龄老年组(6.03±7.12)分(t=3.80,P=0.000),发病1个月后高龄老年组的预后较差,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3分的比例为56.8%(25例),高于非高龄老年组(21.3%、13例)(χ2=13.96,P〈0.01)。与非高龄老年组比较,高龄老年组患者AIS类型以大脑前循环梗死为主(χ2=12.28,P=0.020)。与非高龄老年人17例(27.9%)、8例(13.1%)、7例(11.5%)比较,高龄老年组患者AIS后肺部感染29例(65.9%)、胃肠道出血16例(36.4%)、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或心功能不全15例(34.1%)发生率高(χ2=14.53、7.84、7.89,均P〈0.05)。结论年龄是高龄老年NVAF合并AIS患者主要危险因素,高龄老年患者AIS病变部位多累及大脑前循环系统,高龄老年NVAF患者发生AIS的病情重,易出现并发症,临床预后差。
- 陈玉辉盛爱珍龚涛秦绍森王音
- 关键词:心房颤动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