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华
- 作品数:14 被引量:34H指数:3
- 供职机构:山西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山西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政治法律理学更多>>
- 保存温度与时间对生物样品中氯胺酮稳定性的影响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研究不同温度和时间条件保存时生物样品中氯胺酮的稳定性。方法家兔以氯胺酮150mg/kg灌胃,30min后处死,取其血、肝、肾、脑,分别在室温(18~24℃)和冷冻(-20℃)条件下保存,并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定性分析、气相色谱-氮磷检测器法测定不同时间各样品中氯胺酮含量。结果血、肝、肾、脑冷冻保存至第30天氯胺酮含量均降低(P<0.05);室温条件下各样品中氯胺酮含量自第5天起均升高(P<0.05)。结论生物样品在冷冻条件下保存时氯胺酮稳定性较好,怀疑氯胺酮中毒或死亡的检材应冷冻保存,尽快检测。
- 曹洁王振华贾娟贠克明尉志文王玉瑾
- 关键词:法医毒理学氯胺酮稳定性
- 利多卡因在蛛网膜下腔麻醉家兔体内的动态分布
- 目的:观察利多卡因在蛛网膜下腔麻醉家兔体内的动态分布.方法:家兔24只,经蛛网膜下腔插管匀速注入利多卡因(13.3mg/kg),给药后5、15、30、60、120、360分钟各取4只空气栓塞致死,迅速解剖动物,取大脑、脑...
- 王振华王大利贠克明张潮曹洁尉志文王玉瑾
- 关键词:法医学鉴定毒物分析利多卡因蛛网膜下腔麻醉
- 文献传递
- 以血管为导向的淋巴结清扫术在腹腔镜远端胃癌D2根治术中的应用研究
- 目的:探讨改良三角吻合术在全腹腔镜下远端胃癌根治术中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至2016月3月间山西省肿瘤医院消化内镜-微创外科中心实施的36例全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改良三角吻合术病例的临床资料。...
- 黄庆兴曹爱红马俊王振华董剑宏
- 关键词:腹腔镜消化道重建
- 金刚烷胺在大鼠体内的死后再分布研究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 建立金刚烷胺的死后再分布动物模型,研究其在大鼠体内的死后再分布规律,为金刚烷胺相关案件的法医学鉴定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12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L组、M组、H组),按治疗极量、LD50和2LD50灌胃,未死的按照LD50平均死亡时间处死,仰卧位置于20℃条件下,按照0 h、6 h、12 h、24 h、48 h、72 h、96 h采集心血、外周血、心、肝、脾、肺、肾、脑、肌肉、睾丸并检测金刚烷胺的含量。结果 治疗极量的金刚烷胺入体后,在心血、心、肝中的含量在死后6 h前下降随后上升,在脾、肾、脑、肌肉和睾丸组织中的含量在死后48 h前都较为稳定,并于96 h点达到峰值,但在肺脏中的含量随时间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LD50剂量的金刚烷胺入体后,在各组织中的含量均在死后24 h前有下降趋势,随后上升,在外周血、脾、肾、肌肉中的含量于死后48 h点达到峰值,在心血和睾丸中的含量于72 h点达到峰值,在肝、肺、脑中的含量于96 h点达到峰值;2LD50剂量的金刚烷胺入体后,在心、肝中的含量在死后12 h前有下降趋势,在肺、脑、肌肉中的含量在死后48 h前均有下降趋势,在心脏、肝、脾、肌肉、睾丸中的含量在死后96 h点达到峰值。结论 金刚烷胺中毒死亡大鼠体内存在死后再分布现象,可为金刚烷胺中毒死亡案件的法医学鉴定提供实验依据。
- 王锦凯李文艳刘唯琛王振华任飞张潮
- 关键词:金刚烷胺死后再分布LC-MS/MS
- 量子点免疫荧光成像技术同步检测乳腺癌黏蛋白1及Ⅳ型胶原蛋白的临床意义
- 2018年
- 目的利用量子点免疫荧光成像技术,探讨黏蛋白1及Ⅳ型胶原蛋白与浸润性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量子点免疫荧光成像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2007年7月至2010年7月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94例乳腺癌组织中黏蛋白1及Ⅳ型胶原蛋白的表达,分析黏蛋白1及Ⅳ型胶原蛋白定量参数与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及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量子点免疫荧光成像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标记人乳腺癌组织中黏蛋白1阳性率分别为73.4 %(69/94)、69.1 %(65/94),Ⅳ型胶原蛋白阳性率分别为53.2 %(50/94)、47.9 %(45/9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种方法标记的效果具有一致性(κ=0.763,P=0.000;κ=0.759,P=0.000)。分析量子点免疫荧光成像技术检测结果,黏蛋白1与Ⅳ型胶原蛋白的表达呈负相关(r=-0.883,P〈0.01);黏蛋白1和Ⅳ型胶原蛋白的表达与肿瘤大小(F=3.683,P=0.029;F=4.922,P=0.009)、组织学分级(F=3.529,P=0.033;F=3.912,P=0.023)、淋巴结转移(t=-4.868,P=0.000;t=3.868,P=0.000)、病理分期(t=-8.337,P=0.000;t=5.962,P=0.000)和5年无病生存率(均P=0.000)均有相关性。结论利用量子点免疫荧光成像技术可同时检测黏蛋白1及Ⅳ型胶原蛋白,可为乳腺癌生物学行为及预后判断提供依据。
- 刘秀丽柳正春王振华康马飞
- 关键词:黏蛋白1量子点
-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检测硬膜外麻醉人体内的布比卡因被引量:3
- 2009年
- 目的: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检验一例硬膜外麻醉死亡人体内的布比卡因含量。方法:样品碱化后乙醚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检测布比卡因。结果:布比卡因在硬膜外麻醉死后人血、心、肝、肾、脑、脑脊液、颈段脊髓、胸段脊髓(T5-9)(T10-12)、腰段脊髓和骶段脊髓中含量分别为2.369μg/ml、1.221μg/g、1.138μg/g、1.149μg/g、0.393μg/g、63.311μg/ml、0.491μg/g、54.230μg/g、96.366μg/g、156.690μg/g和248.040μg/g。结论:布比卡因在硬膜外麻醉死亡人脊髓和脑脊液中含量较高,排除其它死因条件下,推断其为硬膜外麻醉误入蛛网膜下腔死亡。
- 曹洁王振华贠克明尉志文贾娟
- 关键词:布比卡因硬膜外麻醉
- 山西省胃肠道间质瘤临床流行病学调查
- 本研究分为二部分:
第一部分、2008-2011年山西省胃肠道间质瘤临床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了解山西省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临床流行病学特征。
方法...
- 王振华
-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流行病学发病率病理诊断
- 文献传递
- 利多卡因硬膜外麻醉意外法医毒物动力学研究(八)
- 目的:1.建立家兔利多卡因蛛网膜下腔麻醉的动态分布模型:2.研究利多卡因在蛛网膜下腔麻醉家兔体内代谢动力学过程:3.比较利多卡因在蛛网膜下腔麻醉家兔体内各脏器及体液中的动态分布特点,为利多卡因硬膜外麻醉意外案件的法医学鉴...
- 王振华
- 关键词:利多卡因麻醉意外蛛网膜下腔麻醉代谢动力学
- 文献传递网络资源链接
- 利多卡因硬膜外麻醉意外法医毒物动力学研究(八)——利多卡因在蛛网膜下腔麻醉家兔体内的代谢动力学和动态分布研究
- 目的: 1.建立家兔利多卡因蛛网膜下腔麻醉的动态分布模型;2.研究利多卡因在蛛网膜下腔麻醉家兔体内代谢动力学过程;3.比较利多卡因在蛛网膜下腔麻醉家兔体内各脏器及体液中的动态分布特点,为利多卡因硬膜外麻醉意外案件的法医学...
- 王振华
- 关键词:利多卡因麻醉意外毒物动力学代谢动力学
- 文献传递
- 以血管为导向的淋巴结清扫术在腹腔镜远端胃癌D2根治术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14
- 2017年
- 目的探讨以血管为导向的淋巴结清扫术在腹腔镜远端胃癌D2根治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2012年10月至2015年7月山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157例行腹腔镜远端胃癌D2根治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以血管为导向的淋巴结清扫术,分为以结肠中血管为导向的幽门下区淋巴结清扫术、以胃十二指肠动脉为导向的幽门上区淋巴结清扫术、以肝总动脉为导向的胰腺右上缘淋巴结清扫术、以脾动脉为导向的胰腺左上缘淋巴结清扫术4个步骤。观察指标:(1)手术及术中情况。(2)术后病理学检查情况。(3)随访情况。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术后3年生存率。随访时间截至2017年6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面±s表示。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结果(1)手术及术中情况:157例患者均成功完成腹腔镜远端胃癌D,根治术,手术时间为(178±38)min,淋巴结清扫时间为(61±27)min,术中出血量为(87±40)mL,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为(1.2±0.4)d,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为(2.8±1.3)d,术后腹腔引流管拔除时间为(7.5±2.6)d。157例患者中,10例发生术后并发症,其中5例肠梗阻、3例吻合口瘘均经保守治疗后好转,2例老年患者因肺部感染死亡;其余患者未发生并发症。157例患者术后住院时间为(9±3)d。(2)术后病理学检查情况:157例患者淋巴结清扫总数为(34.6±11.0)枚,幽门下区淋巴结清扫数目为(4.8±2.1)枚,胰腺上缘淋巴结清扫数目为(12.3±4.7)枚;肿瘤TNM分期:Ⅰa期26例,Ⅰb期33例,Ⅱa期18例,Ⅱb期24例,Ⅱa期37例,Ⅲb期19例。(3)随访情况:157例患者中,142例获得术后随访,随访时间为6~5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27个月,术后3年生存率为67.6%。结论以血管为导向�
- 黄庆兴曹爱红马俊陶凯王振华张万红董剑宏
- 关键词:胃切除术淋巴结清扫术腹腔镜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