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江泓

作品数:23 被引量:71H指数:6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3篇专利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动脉瘤
  • 7篇血管
  • 6篇介入
  • 6篇成像
  • 5篇动脉
  • 5篇颅内
  • 5篇灌注
  • 4篇体层摄影
  • 4篇脑血
  • 4篇脑血管
  • 4篇灌注成像
  • 3篇血管造影
  • 3篇造影
  • 3篇介入治疗
  • 3篇颈动脉
  • 2篇血管介入
  • 2篇症状
  • 2篇套筒
  • 2篇体层摄影术
  • 2篇皮筋

机构

  • 23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大理大学第一...

作者

  • 23篇江泓
  • 13篇胡锦清
  • 11篇林东
  • 10篇沈建康
  • 6篇孙青芳
  • 6篇赵卫国
  • 5篇凌华威
  • 5篇丁蓓
  • 4篇卞留贯
  • 4篇王晓强
  • 4篇朱军
  • 3篇赵开军
  • 3篇张欢
  • 3篇陈克敏
  • 3篇强强
  • 2篇黄娟
  • 2篇卫永旭
  • 2篇孙昱皓
  • 2篇李云峰
  • 2篇景峰

传媒

  • 4篇中国微侵袭神...
  • 2篇临床放射学杂...
  • 2篇诊断学理论与...
  • 2篇神经疾病与精...
  • 1篇中国医学计算...
  • 1篇介入放射学杂...
  • 1篇中国临床医学
  • 1篇中国综合临床
  • 1篇中华神经外科...
  • 1篇CT理论与应...
  • 1篇家庭用药
  • 1篇中国现代神经...
  • 1篇中华医学会神...

年份

  • 1篇2025
  • 1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13
  • 2篇2010
  • 4篇2009
  • 3篇2008
  • 1篇2005
  • 1篇2001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种脑血管介入手术操作辅助系统
一种脑血管介入手术操作辅助系统,包括灌注支架和操作平台,灌注支架包括支架本体,支架本体上方通过弹性绳固定连接有吊钩,支架本体中间设置有隔离帘布,隔离帘布上侧和下侧均固定安装有橡皮筋,橡皮筋两端均安装在滑管套筒外表面,滑管...
孙明珠景峰唐莲黄晨林东胡锦清朱军江泓卫永旭
文献传递
一种颅内动脉瘤闭塞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颅内动脉瘤闭塞装置,包括电源,所述电源顶部的两侧分别设置有负接线柱和正接线柱,所述负接线柱和正接线柱的顶部分别固定连接有负极线和正极线,所述负极线远离负接线柱的一端固定连接有金属夹,所述金属夹的内部设...
郑永涛卞留贯孙青芳江泓孙昱皓郑励力
成人型烟雾病的CT灌注研究被引量:8
2015年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灌注检查在成人型烟雾病(MMD)患者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经DSA证实的MMD患者15例,所有患者均接受CT灌注检查。测量病变区额叶、颞叶及基底节区域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并与10例对照组的脑灌注参数进行比较。结果:15例患者均发现异常灌注脑区,与对照组比较,患者组额叶、颞叶CBF、CBV降低、MTT延长,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基底节区CBF减低,MTT延迟,而CBV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别。结论:CT灌注成像不仅有助于判断成人型MMD脑缺血的部位及程度,而且能为临床医生选择适当的手术时机和最佳术式提供客观依据。
丁蓓张欢江泓黄娟凌华威
关键词:烟雾病灌注成像计算机体层摄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胼胝体正中动脉动脉瘤一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2010年
颅内动脉环是最常见的颅内血管发生变异的地方,由于特殊的血液动力学因素,前交通动脉复合体是颅内动脉环发生血管变异最常见的部位之一。由于胼胝体正中动脉(MACC)动脉瘤极为罕见,国内鲜见报道。我们对1例胼胝体正中动脉动脉瘤进行治疗,结合文献,对其治疗与预后进行探讨。
王晓强孙青芳赵开军江泓林东胡锦清赵卫国沈建康
关键词:文献复习动脉瘤胼胝体前交通动脉复合体血液动力学因素血管变异
1例脑外伤后特殊精神症状报道
2009年
颅脑外伤导致精神症状在临床上并不少见,特别是在额颞叶闭合性损伤,脑挫伤患者中,常常伴发精神症状,如精神萎靡,抑郁,躁狂,睡眠障碍,性格改变等。现报道1例脑外伤后性欲亢进患者。
王晓强江泓丰青强强孙青芳沈建康
关键词:颅脑损伤精神症状
动脉瘤性SAH早期综合处理防治CVS的初步经验
沈建康林东胡锦清王懿江泓
CT灌注在颅脑动脉狭窄支架治疗前的应用价值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CT灌注成像评估颅颈部动脉重度狭窄病人支架成形术前的脑血流动力学状况。材料和方法:对40例重度颅颈部动脉狭窄病人(男性28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58.3±18.8岁)行CT血流灌注成像,其中颈内动脉狭窄24例,椎基底动脉狭窄11例,大脑中动脉狭窄5例。CT灌注检查采用GE 16层螺旋CT扫描仪,根据狭窄动脉供血范围选择适当的扫描层面,计算并测量缺血区灌注参数值,包括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及平均通过时间(MTT),并将病变侧与健侧对照。结果:5例病例CT灌注未见明显异常,而其余35例病人均显示不同程度的低灌注区,按照缺血程度分为三组,分别为Ⅰ组:MTT延长,CBF下降,CBV正常;Ⅱ组:MTT延长,CBF下降,CBV轻度升高;Ⅲ组:MTT延长,CBV、CBF均下降,经Kruskal-Wallis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缺血分布区域分为4种类型:动脉直接供血型,盗血型,分水岭型和混合型。结论:CT灌注技术可以有效地反映颅颈部动脉狭窄病人的血流动力学状况及缺血分布类型,为临床医师进行合理治疗提供客观的影像学依据。
凌华威丁蓓江泓柴维敏江浩陈克敏
关键词:灌注成像
颅内未破裂动脉瘤合并颅内外脑供血动脉狭窄的外科治疗策略
2018年
目的探讨伴有颅内外脑供血动脉狭窄的颅内未破裂动脉瘤(un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s,UIA)的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伴有颅内外脑供血动脉狭窄UIA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合并同源供血动脉狭窄11例,异源供血动脉狭窄35例。11例UIA合并同源供血动脉狭窄病人中,一期治疗动脉瘤和动脉狭窄5例,单纯治疗动脉瘤4例,单纯治疗动脉狭窄2例。35例UIA合并异源供血动脉狭窄病人中,一期治疗动脉瘤和动脉狭窄14例,单纯治疗动脉瘤12例,单纯治疗动脉狭窄9例。结果 35例UIA治疗中未发生动脉瘤破裂,未见颅内低灌注导致的缺血症状;30例动脉狭窄治疗过程中无大动脉血栓形成。1例拟分期治疗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和大脑中动脉狭窄的病人,在等待二期治疗动脉狭窄期间死于大面积脑梗死。随访45例,时间6~30个月,平均18.7个月,未见动脉瘤复发及动脉再狭窄。结论 UIA合并颅内外脑供血动脉狭窄病人的治疗需要综合影像、临床、血液动力学等多方面因素,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高危的UIA需要积极外科治疗。
朱军林东胡锦清江泓蔡瑜沈建康卞留贯赵卫国
关键词:未破裂动脉狭窄颅内外
颅颈部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前后脑CT灌注成像研究被引量:6
2008年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在颅颈部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前后血流动力学改变的表现及其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对15例颅颈部动脉狭窄患者支架成形术前、后分别行CT血流灌注成像,其中颈内动脉狭窄9例,椎基底动脉狭窄5例,大脑中动脉狭窄1例。计算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及平均通过时间(MTT),并将病变侧与健侧对照。采用Wilcoxon配对秩和检验对手术前、后的灌注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5例术前CT灌注成像均显示不同程度的低灌注区,表现为MTT延迟及不同程度的CBF下降,与健侧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3例在支架置入后表现为灌注明显改善,CBF、MTT均恢复到正常水平。1例术后无明显改善,另1例表现为缺血区灌注量进一步减低。手术前、后的灌注参数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18个月随访,有1例术后6个月发生再狭窄。结论CT灌注技术可以准确地反映颅内外血管狭窄患者支架成形术前后的的血流动力学状况,客观地评价外科治疗的疗效和预后,为临床医师进行合理治疗提供客观的影像学依据。
丁蓓凌华威胡锦清张欢杨文洁江泓陈克敏
关键词:灌注成像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瘤内扰流装置WEB在颅内分叉部宽颈动脉瘤手术中的应用
2025年
目的 初步探讨瘤内扰流装置WEB治疗颅内分叉部宽颈动脉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分析2024年1-6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应用WEB装置行血管内治疗的12例颅内分叉部宽颈动脉瘤患者的临床经过,动脉瘤位于大脑中动脉分叉部7例、基底动脉顶端4例、前交通动脉复合体1例。出院时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神经功能预后,记录术后即刻、术后24~48 h、住院期间及术后30 d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共12例患者计12个动脉瘤,11例为未破裂动脉瘤(术前mRS评分为零),1例为破裂动脉瘤(术前mRS评分为1分),均采取单一WEB装置治疗,一次性成功输送并释放,技术成功率达12/12。出院时11例mRS评分为零(均为未破裂动脉瘤患者),1例为1分(破裂动脉瘤患者)。术后即刻未见新发脑缺血或脑出血,术后24~48 h未见新发脑实质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及动脉瘤相关新发脑梗死,住院期间无穿刺点出血等并发症,术后30 d亦无缺血性或出血性不良事件及穿刺点出血等并发症。结论 初步认为WEB装置治疗颅内分叉部宽颈动脉瘤安全、有效。
陈晓钟志宏江泓朱军胡锦清林东
关键词:大脑中动脉基底动脉大脑动脉环治疗性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