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志
- 作品数:38 被引量:35H指数:4
- 供职机构:杭州动物园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文化科学建筑科学更多>>
- 圈养川金丝猴昼间行为节律及时间分配
- 2024年
- 通过了解圈养环境下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的昼间行为规律,为饲养管理措施的完善和福利水平的提升提供依据。2022年1—12月,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对杭州动物园9只川金丝猴昼间活动节律及时间分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09:00—11:00和15:00—16:00是圈养川金丝猴的摄食高峰期;昼间活动中,休息占据了大部分时间(40.81%),其后依次是摄食(20.49%)、移动(17.09%)、理毛(11.04%)、拥坐(5.60%)、玩耍(3.41%)和其他行为(1.56%);昼间活动的时间分配存在季节性差异,摄食、相互理毛和拥坐行为占比在夏季最低,休息行为在夏季最高,冬季相互理毛和拥坐行为显著高于其他季节(p<0.05);不同年龄-性别组的时间分配也存在差异,青少年猴表现出更多的摄食和玩耍行为、更少的休息行为,成年雄性表现出更多的移动行为、更少的自我梳理行为,成年雌性具有更多的自我梳理和相互理毛行为(p<0.05);在参观面为玻璃隔断的情况下,外界干扰(游客)对其行为影响不显著(p>0.05)。
- 朱爱玲江志王彬婷黄飞楼毅郑晓敏
- 关键词:圈养川金丝猴
- 圈养幼鬣羚生长发育及行为初步研究被引量:1
- 2013年
- 对5只鬣羚幼仔(2♀3♂)在非麻醉状态下测量了体尺与体重,并进行了行为观察。鬣羚幼仔出生至50日龄体重、体长、后足长、肩高、胸围、耳长和尾长均随幼仔日龄增加呈增长趋势,日增重平均值0.24 kg,相对增长194%,生长系数为3.01,至50日龄时体重增长了2倍。观察发现,幼仔17日龄采食树叶,55日龄出现爬跨行为。研究结果显示,幼仔平均55日龄学习爬跨行为,为其自身独立生活与成年后的繁殖后代奠定了基础,因此在圈养条件下过早地隔离将不利于鬣羚饲养。5月龄时幼仔与母亲有争抢食物的行为,因而此时可将幼仔与母兽分开。
- 王福云于学伟江志
- 关键词:鬣羚幼仔生长发育
- 四种笼养灵长类动物冬季保温和行为学研究初探被引量:2
- 2014年
- 冬季保温手段作为动物园常规动物管理手段广泛运用于饲养实践中,然而对于判断需要保暖的动物、保暖的适宜温度和保暖的起止时间往往依靠经验和对野生物种的野外环境需求的粗略了解,造成保暖工作不够科学,导致能源的浪费、安全隐患等多种问题。本次研究以杭州动物园冬季保暖的4种灵长动物为研究对象,即黑白疣猴、赤猴、山魈、白颊长臂猿,于2012年11月24日至2013年3月4日,每天统计动物在保暖箱中的比率(室内率)和当天室内外温度。通过对室内和室外温度的相关性分析发现,采用油汀保暖使室内温度相对提高,和室外温度呈一定的相关关系,并且其效率与摆放位置有关。4种灵长类的室内活动比率与室外环境温度均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00,N=99)。通过线性回归方程得到室内率与室外温度的线性数量关系,从而推算在室内率50%的标准下,适宜开启保暖设施的温度为日均温8.5℃。4种灵长类的保暖设施开启建议的先后顺序依次是:黑白疣猴、赤猴、山魈、白颊长臂猿。
- 胡新波何鑫朱岩江志胡红卫
- 关键词:冬季保暖灵长类
- 基于体况和粪便评估三地区圈养黑麂种群营养状况
- 2025年
- 体况评价和粪便评价是衡量动物健康状况的依据之一。为探究圈养黑麂(Muntiacus crinifrons)种群的健康状况及营养水平,对北京动物园、杭州动物园和合肥野生动物园3个圈养种群进行了体况和粪便评价,分析了日粮结构对其体型特征和粪便形态的影响。结果显示:(1)黑麂的体况评分与日粮中的粗脂肪、粗纤维和粗蛋白含量之间无显著相关性,而与年龄呈显著正相关,并且体况评分还与圈养地存在显著相关性。表明体况分值的影响因素具有多样性,在圈养条件下黑麂的宏营养需求得到满足后,体况评分与自然衰老过程相关,同时与不同地区的圈养环境和饲养管理方式有关。(2)不同圈养地的黑麂粪便以正常状态为主,在统计上存在临界显著值(P=0.054)。粪便评分与日粮中的粗脂肪和粗纤维含量显著正相关,表明饲料中这两种成分含量越低,粪便越稀;同时,粪便评分与冬季的粗蛋白含量显著负相关,说明饲料中蛋白质含量越高,粪便越呈现液化状态。研究还发现粪便评分与性别显著相关,雌性粪便分值较低,出现稀便的情况较多;与年龄不存在相关性。(3)三地饲养方式略有差异,饲料结构不尽相同,黑麂种群呈现的体况及粪便状态有所区别。合肥野生动物园的体况评分与粪便评分最接近理想水平,日粮的营养结构相对平衡;北京动物园则应减少油脂类饲料的供应,夏季需增加蛋白质和矿物质;杭州动物园应减少玉米等精料,增加粗饲料,提高纤维素的摄入。通过体况评价和粪便评价来量化圈养黑麂的健康状况和营养水平,为优化饲料组成、建立黑麂健康状况评估与监测体系以及提高动物福利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撑,同时为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提供新思路和参考依据。
- 张玥琨刘赫刘萍魏珊卢雁平席帆陆玉良江志楼毅张志忠
- 关键词:黑麂体况评分动物园
- 非洲狮出生幼仔的人工哺育
- 2025年
- 通过对1~102日龄非洲狮(Panthera leo)幼仔人工哺育方法的总结和生长发育数据分析,填补较大日龄阶段(50~102日龄)非洲狮人工育幼资料的空白,为非洲狮饲养管理提供参考依据。2020年8月20日,杭州动物园一只母狮生产4只幼仔,翌日发现母狮走动较多,出现弃仔现象,将母狮隔离后,发现1只幼仔已被吞食一半,遂将剩余3只幼仔转移进行全人工育幼。采用PetAg Esbilac Powder犬用全效代母乳粉哺育幼仔,47日龄开始添加肉糜,49日龄停止人工刺激辅助排便,锻炼幼仔自主排便能力,55日龄幼仔首次自主排便,于70日龄将幼仔从育幼室转移至笼舍饲养,至102日龄3只幼仔的体质量分别从1日龄时的1.35、1.15、1.00 kg增长到15.10、13.60、11.10 kg。采用Logistic、Gompertz和Von Bertalanffy模型进行生长曲线拟合,结果表明3种模型均能较好地拟合非洲狮生长曲线,拟合度分别为0.999、0.999和0.992。研究表明,全人工哺育条件下非洲狮幼仔生长发育良好,人工育幼是亲本不能哺育时的必要手段。
- 朱爱玲阮敏强刘龙海江志
- 关键词:非洲狮人工育幼生长发育
- 动物行为与动物园安全管理被引量:4
- 2014年
- 野生动物的行为是动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动物园中动物的行为也反映出动物与相应的由人为提供的环境之间的关系。本文分析了现阶段在动物园圈养人工控制的环境下,动物展现出的有关动物行为如领域行为、攻击行为、交配行为、学习行为、摄食行为、警戒行为和体温调节行为等,以及由这些行为导致的安全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在动物管理中相应的防范措施与解决办法。在动物园日常管理工作中,工作人员要熟知动物行为的目的与意义,观察动物行为,及时发现动物的不适与异常,充分掌握与安全有关的动物行为并及时分析,找出可能存在的对动物造成伤害的安全隐患,避免安全事故,给动物提供更舒适安全符合动物生物学特性的环境,同时也是提高动物福利的重要环节。
- 于学伟蒋国红江志
- 关键词:动物园动物行为
- 动物园应急演练的探索与思考--以"人员意外入笼"组织开展应急演练为例
- 安全管理工作已经成为动物园日常管理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应急演练则是检验安全管理制度、预防措施是否切实动物园实际的一种有效手段。本文从杭州动物园开展"人员意外入笼"应急演练为例,结合本园的日常安全管理措施,不断探索并完善符合...
- 王洪波江志
- 关键词:应急演练野生动物
- 人工育雏领角鸮生长发育初探
- 2025年
- 为研究领角鸮Otus lettia雏鸟的生长规律,以杭州动物园救护的6只领角鸮雏鸟为研究对象,收集5~60日龄雏鸟体重、体长、跗蹠长、尾长、桡尺骨长、日采食量等数据,将体重、体长数据分别进行3种生长模型拟合,并对体重、体尺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构建体重体尺回归方程,对日采食量、日增重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人工育雏的领角鸮雏鸟卵齿消失时间早于野外亲鸟哺育,耳羽长出时间晚于野外亲鸟哺育;Logistic、Gompertz、von Bertalanffy模型均能较好地拟合雏鸟体重生长趋势,Gompertz、von Bertalanffy模型能更好地拟合雏鸟体长生长趋势;雏鸟体重(Y)受体长(X1)、跗蹠长(X2)影响较大,体重与体尺最佳回归方程为:Y=−58.60+1.73X1+37.02X2(R2=0.996);领角鸮雏鸟日采食量及日增重不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本研究结果为领角鸮的保护工作提供了参考。
- 郑应婕周攀龙罗坚文龚利洋江志于学伟
- 关键词:人工育雏
- 65株不同圈养野生动物源性肠杆科菌的药敏分析被引量:1
- 2011年
- 采用K-B法药敏试验,分析圈养野生动物肠杆科菌对青霉素类、头孢类、氨基糖甙类、喹诺酮类、磺胺类的10种临床常用抗生素的药敏情况。结果显示:最敏感的是头孢稀类的三代头孢,头孢哌酮和头孢噻肟,其敏感率均为83.1%;较敏感的为喹诺酮类和氨基糖甙类药物,敏感率大于或等于60%;敏感性较差的是一代头孢中的头孢拉定、磺胺类药中的复方新诺明、青霉素类的氨苄青霉素,其敏感性分别为58.5%、43.1%和21.5%,被研究结果为兽医临床用药提供了依据。
- 黄淑芳胡新波王才益江志
- 关键词:野生动物菌株药敏试验
- 蓝鹇免疫流感疫苗后抗体消长研究
- 2013年
- 杭州动物园从北京动物园引进5对蓝鹇种源。日常食物主要是青菜、稻谷、家鸡用颗粒料、少量苹果。饲养过程中发生的主要疾病有细菌性肠炎、发情期的雄性打斗后的外伤等。杭州动物园经过精心饲养,3 a繁殖达60多只。蓝鹇在杭州动物园的饲养和繁殖是全国人工饲养繁殖最好,且是全国最大人工种群。由于没有蓝鹇等野禽专用禽流感疫苗,杭州动物园使用家禽禽流感疫苗对蓝鹇进行禽流感免疫。根据家禽的禽流感免疫方法,每年对蓝鹇进行2次禽流感疫苗免疫,由于它的飞翔能力较强,每次免疫进行捕捉时均会乱飞,有时还会造成应激死亡,但最终免疫结果是否有效也未曾进行过检测。本研究中蓝鹇流感疫苗抗体检测采用的方法是:禽流感病毒H5抗体酶联免疫(ELISA)的检测方法。结果证明家禽流感疫苗对蓝鹇有效,经胸部肌肉注射0.5 ml/次,每4个月肌注1次,每年免疫3次。雏鹇首免应在出壳后第8天、第9天或第10天。
- 江志黄淑芳胡新波胡松华
- 关键词:流感疫苗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