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君霞
- 作品数:23 被引量:59H指数:5
-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徐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河南省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一种广谱性冠状病毒蛋白嵌合型纳米颗粒疫苗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广谱性冠状病毒蛋白嵌合型纳米颗粒疫苗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本发明中的冠状病毒蛋白嵌合型纳米颗粒疫苗是基于由糖基化修饰的冠状病毒RBD序列、冠状病毒HRC、DN5B序列和DN5A序列自组装形成的蛋白纳米颗粒。...
- 尚剑完迪迪冯鹤王梦雨张鹏宇王佳旭李丽莉杨君霞万雨顺张益洁
-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CD44v7的表达及意义
- 目的:观察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CD44v7的表达,并分析其与RA的各项活动性指标间相关性。
方法:68例RA患者均为2006.10~2007.2苏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科...
- 杨君霞
- 关键词:CD4+T淋巴细胞关节炎类风湿
- 文献传递
- 维生素D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关节疼痛的影响
- 2019年
- 探讨补充维生素D3是否能够辅助缓解早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关节疼痛。方法:采用随机开放的研究,比较早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阿法骨化醇治疗组(两种慢作用药物联合500单位的阿法骨化醇)和对照组(两种慢作用药物治疗)首次疼痛缓解的时间及3个月内VAS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水平的变化。群组间的比较采用Mann-Whitney检验。结果:维生素D治疗组(n=52)患者的疼痛缓解达56.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3.7%(n=53)(P=0.01)。两组患者疼痛缓解所需的时间没有明显的差别。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低维生素D的发生率为68.1%。结论:早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补充阿法骨化醇能更好地缓解疼痛。
- 杨君霞刘琳王敬亚
- 关键词:25羟维生素D3类风湿关节炎疼痛缓解
- 近端指间关节周围胶原沉积症临床研究被引量:4
- 2011年
- 目的:探讨近端指间关节周围胶原沉积症的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分析总结10例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关节情况和X线表现。结果:10例患者临床表现为慢性、无症状性的近端指间关节(PIP)周围软组织肿胀。实验室检查正常。X线片除受累关节局部软组织肿胀外,无骨质破坏和关节间隙改变。结论:本病是一种少见的良性疾病,需和其他累及PIP软组织肿胀的疾病鉴别,无特殊治疗。
- 杨君霞
- 关键词:近端指间关节周围胶原沉积症
- 肿瘤相关抗原p62/IMP2对食管鳞癌影响的研究方法
- 一种肿瘤相关抗原p62/IMP2对食管鳞癌影响的研究方法,包括:步骤一、检测p62/IMP2在ESCC中的表达特征;步骤二、构建稳定过/低表达p62/IMP2的稳定细胞株;步骤三、观察p62/IMP2在食管鳞癌中的作用。...
- 完迪迪杨雯姜璀霞胡兰芳张建营杨小昂高元法陈慧平杨君霞
- 文献传递
- 类风湿关节炎合并股骨头坏死的临床观察被引量:5
- 2017年
-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合并股骨头坏死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类风湿关节炎合并股骨头坏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2例类风湿关节炎合并股骨头坏死患者中,男5例,女17例,年龄28~69(56.3 ± 1.9)岁,类风湿关节炎病程4~30(14.1 ± 1.2)年;均为≥ 2级股骨头坏死,双侧股骨头坏死9例,右侧股骨头坏死9例,左侧股骨头坏死4例;2例未服用糖皮质激素治疗,余20例均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治疗,而且治疗不规范;X线检查示多发骨折4例(均无外伤史),另有4例行骨密度检查均提示骨质疏松。结论类风湿关节炎合并股骨头坏死并非罕见,多数患者长期自服糖皮质激素治疗,而且治疗不规范,合并骨质疏松。
- 王敬亚刘琳杨君霞孟洁
- 关键词:股骨头坏死骨坏死
- T-SPOT.TB试验对240例疑似结核患者的诊断分析被引量:8
- 2016年
- 目的研究分析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在结核病患者中的诊断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2012年4月至2013年2月徐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240例疑似结核病患者进行外周血T-SPOT.TB检测,将T-SPOT.TB诊断结果与最终诊断进行比较,评价其灵敏度和特异性。结果在240例患者中,38例未明确诊断,202例确诊。75例(37.1%)诊断为结核杆菌患者,其中64例T-SPOT.TB结果阳性,灵敏度为85.3%;127例(62.8%)非结核杆菌感染患者中,110例T-SPOT.TB检测结果为阴性,特异性为86.6%。结核杆菌患者中31例确诊为结核性胸膜炎,30例T-SPOT.TB结果阳性,灵敏度为96.8%。对30例阳性样本的ESAT-6和CFP-10刺激的斑点数分别计数,统计分析两组数据得P=0.09,差异不显著。结论 T-SPOT.TB显示了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对于结核病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刘琳王敬亚祖蓓蓓杨君霞李美荣顾芳
- 关键词:T-SPOT.TB结核病
- 基于果蝇口腔感染的肠道训练免疫模型研究
- 2023年
- 目的利用果蝇作为遗传工具从个体和分子层面研究果蝇的训练免疫效应,并为后续深入研究其分子机制提供依据。方法首先构建无菌果蝇模型,在此基础上构建果蝇成虫及跨发育阶段训练免疫模型,用两种革兰氏阴性菌——胡萝卜软腐欧文氏菌(Erwinia carotovora carotovora 15)及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分别经口腔感染果蝇。在第一次感染完全消退后进行再次感染,然后通过比较果蝇在两个感染阶段的存活率和细菌量来衡量训练免疫的潜在效果。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相应先天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研究革兰氏阴性菌对免疫缺陷(IMD)通路的诱导作用。结果果蝇成虫及幼虫初次感染均可提高二次感染后的生存率、细菌清除效率及死亡时能承受的最高细菌负荷;二次感染的果蝇中,IMD通路中免疫反应基因的基础表达比未感染的高,这提供了获得感染抗性的分子基础;果蝇的免疫反应主要发生在中肠,二次免疫比初次免疫的效应更迅速且剧烈;二次免疫的果蝇中,肠道干细胞的数量显著多于初次感染。结论果蝇肠道中强大的训练免疫可由同源或异源革兰氏阴性菌口腔感染引发,且免疫记忆可在整个发育阶段持续存在;其可能作用于染色质,通过染色质修饰将免疫记忆储存在相关基因位点。免疫记忆跨发育阶段传递的一种潜在方式是通过肠道干细胞的JNK/STAT通路激活,这些干细胞可能在从幼虫到成虫的发育阶段携带免疫印记。
- 杨君霞朱锦彤彭颖
- 关键词:黑腹果蝇肠道肠道干细胞
- miR-197与胃癌相关炎性基因IL-1F5的关系及功能的初步研究
- 目的: MicroRNA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所致的炎症密切相关,而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癌的重要发病原因。MicroRNA可通过与相关炎性靶基因3’-UTR区结合,调控炎性基因,影响炎性通路的活化及炎性因子的表达,进而调控和参与...
- 杨君霞
- 关键词:胃癌幽门螺杆菌感染重组质粒
- 文献传递
- RAD51 135G>C位点多态性与乳腺癌发病风险Meta分析
- 2013年
- 目的 分析RAD51 135G〉C位点多态性与乳腺癌的发病风险关系。方法 检索中外数据库,获得有关RAD51 135G〉C位点多态性与乳腺癌发病风险的病例对照研究资料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文献15篇,累计乳腺癌病例12 717例,对照12 088例,与野生基因型GG相比,CC、GC和(GC+CC)合并的OR值(95%CI)分别为1.45(1.13-1.86)、0.95(0.75-1.20)、1.08(0.91-1.27)。结论 RAD51 135G〉C位点纯合突变基因型CC是乳腺癌发病的危险因素,未发现RAD51 135G〉C位点GC和(GC+CC)基因型与乳腺癌的发病风险有关。
- 秦洁洁武珍珍张尚书吕恭进杨君霞宋春花
- 关键词:乳腺癌乳腺肿瘤RAD51META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