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玉琼

作品数:29 被引量:49H指数:4
供职机构:云南省地方病防治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行业科研专项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6篇期刊文章
  • 2篇专利

领域

  • 21篇医药卫生
  • 9篇生物学
  • 5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1篇兽类
  • 11篇小型兽类
  • 8篇鼠疫
  • 5篇群落
  • 4篇疫源
  • 4篇疫源地
  • 4篇群落结构
  • 4篇种群
  • 3篇印鼠客蚤
  • 3篇无形体
  • 3篇物种
  • 3篇物种多样性
  • 3篇黄胸鼠
  • 3篇寄生蚤
  • 2篇多样性
  • 2篇遗传分化
  • 2篇疫源地调查
  • 2篇蚤类
  • 2篇生态位
  • 2篇生态位宽度

机构

  • 28篇云南省地方病...
  • 9篇大理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
  • 3篇临沧市疾病预...
  • 3篇昭通市疾病预...
  • 3篇中国人民解放...
  • 2篇昆明市疾病预...
  • 1篇大理学院
  • 1篇清华大学
  • 1篇北京大学首钢...
  • 1篇丽江市疾病预...
  • 1篇陇川县疾病预...
  • 1篇中国疾病预防...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中国铁路成都...

作者

  • 28篇李玉琼
  • 20篇邵宗体
  • 20篇高子厚
  • 17篇刘正祥
  • 13篇杜春红
  • 13篇段兴德
  • 6篇洪梅
  • 5篇苏超
  • 4篇张云
  • 4篇吴爱国
  • 3篇赵文红
  • 3篇龚正达
  • 3篇林恭华
  • 3篇吴鹤松
  • 2篇宋志忠
  • 2篇钟佑宏
  • 2篇张荣兵
  • 1篇王鹏
  • 1篇王倩
  • 1篇蔡文凤

传媒

  • 7篇中国媒介生物...
  • 4篇中国人兽共患...
  • 3篇现代预防医学
  • 2篇疾病监测
  • 2篇四川动物
  • 2篇中国热带医学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兽类学报
  • 1篇昆虫学报
  • 1篇医学动物防制
  • 1篇中国科技成果
  • 1篇中华地方病学...

年份

  • 6篇2025
  • 2篇2024
  • 2篇2023
  • 2篇2022
  • 5篇2021
  • 4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2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云南省金沙江流域小型兽类感染巴贝虫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2025年
目的了解云南省金沙江流域小型兽类感染巴贝虫的种类及其分布,掌握该地区小型兽类携带巴贝虫情况,为巴贝虫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云南省金沙江流域的其中10个县(市),在农耕地、林区等不同环境,捕获分属5目10科25属54种的小型兽类1493只,取其肝、脾组织提取DNA后,运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巴贝虫18S rRNA的150 bp目的片段作初筛,阳性者进一扩增18S rRNA 1600 bp目的片段,通过序列比对及系统进化分析进行虫种特征分析。结果在云南省金沙江流域的6个县(市)小型兽类中检测出感染巴贝虫的小型兽类14只,总阳性率为0.93%(14/1493)。经序列分析与比对为田鼠巴贝虫的Otsu型和Kobe型,与人感染巴贝虫的病例患者检出的序列具有较高的相似度和较近的进化关系。6个县(市)的阳性率分别为:巧家县2.34%(3/128)、永善县2.06%(2/97)、元谋县1.88%(4/213)、德钦县1.03%(3/291)、香格里拉市0.95%(1/105)和水富县0.78%(1/128)。阳性小兽分属1目2科6属8种,检出巴贝虫阳性率分别是白尾松田鼠5.56%(1/18)、斯氏家鼠3.36%(4/119)、巢鼠3.33%(1/30)、西南绒鼠2.94%(1/34)、社鼠2.65%(3/113)、针毛鼠2.35%(2/85)、大耳姬鼠1.16%(1/86)、中华姬鼠0.98%(1/102)。巢鼠中检出巴贝虫为首次报道。在3种生境和海拔均检出小兽感染巴贝虫,其中1500~2500 m林区和高海拔居民区捕获的小兽巴贝虫的感染率较高。结论云南省金沙江沿岸部分县(市)的多种小型兽类存在巴贝虫感染,这些地区巴贝虫的流行情况值得关注。
王帆张云邵宗体李玉琼浦恩念何志海姚明国别双双江佳富杜春红
关键词:金沙江流域小型兽类
滇西北高原藏区小型兽类体表寄生蚤的生态位特征
2021年
为探讨云南西北高原藏区小型兽类体表寄生蚤的生态位特征,根据海拔和地形等自然环境特点,在德钦县选取42个调查样点,划分为5个垂直带,4种生境,采用铗夜法和笼日法捕获小兽,梳捡其体表寄生蚤,运用生态位宽度指数(B_(i))和生态位重叠指数(NO)对其生态位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共梳捡寄生蚤1275头,隶属4科9亚科17属33种,其中迪庆额蚤和云南栉眼蚤为优势种,常见种12种,稀有种19种。在海拔资源轴上,B_(i)值前三分别是特新蚤德钦亚种0.698、棕形额蚤0.690、斯氏新蚤川滇亚种0.667;生境资源轴上,B_(i)值前三分别是:无值大锥蚤0.630、特新蚤指名亚种0.57、特新蚤德钦亚种0.537;寄主资源轴上,B_(i)值前三为绒鼠怪蚤0.584、迪庆额蚤0.567、棕形额蚤0.553;多维生态位宽度来看,特新蚤德钦亚种和迪庆额蚤B_(i)值较大,分别为1.031、1.019。海拔、生境、寄主生态位重叠指数中,有意义的重叠种对分别占比35.6%、39.39%、9.28%;完全不重叠的种对分别占比26.89%、18.56%、51.14%;完全重叠的种对分别占比2.27%、13.26%和0.19%。三种生态因子中,优势种和常见种的生态位宽度值较大,对资源的利用能力和竞争能力较强。不同生态因子的生态位重叠指数格局不同,与资源轴本身有关。有意义的重叠和完全不重叠的种对占比较多,前者多为优势种、常见种、稀有种两两之间重叠,重叠指数越高,竞争关系越激烈;完全不重叠的种对多为稀有种之间,无资源利用竞争关系。总体来说,德钦县小兽体表寄生蚤种类丰富,生态位分化较为均匀,本研究可为该地蚤传疾病的监测防控提供生态学依据。
陈星刘正祥段兴德邵宗体浦恩念苏超杜春红李玉琼高子厚
关键词: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寄生蚤
云南省沧源县边境地区小型兽类及其寄生蚤群落结构和分布格局
2025年
目的了解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沧源县)边境地区小型兽类(小兽)及寄生蚤的物种构成和数量分布情况,为媒介生物传染病监测和防控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在沧源县3个边境乡镇的居民区、农耕区和林区采用笼夜法和夹线法调查小兽,收集小兽体表寄生蚤,计算小兽种类构成比、捕获率、染蚤率、蚤指数及物种多样性指标,统计分析小兽及其体表寄生蚤的群落结构和分布格局。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共捕获小兽290只,隶属于3目5科12属15种,黄胸鼠(44.83%)、黑缘齿鼠(18.97%)为优势种。居民区、农耕区、林区捕获率分别为2.59%、9.91%、9.36%,不同生境捕获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122,P<0.001)。小兽捕获率在海拔梯度第Ⅰ带(500~<1000 m)、第Ⅱ带(1000~<1500 m)、第Ⅲ带(1500~2000 m)分别为5.54%、7.87%、5.36%,不同海拔梯度带捕获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160,P=0.006)。小兽体表共捡获寄生蚤114匹,隶属于4科7属8种,平均蚤指数为0.39,方叶栉眼蚤(28.07%)、印鼠客蚤(26.32%)、偏远古蚤(20.18%)为优势种。居民区、农耕区、林区染蚤率分别为41.30%、10.00%、11.94%,不同生境染蚤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688,P<0.001)。小兽的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为林区>农耕区>居民区,优势度指数则相反。林区与农耕区小兽群落相似性系数较高(0.75)。寄生蚤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增加。居民区和农耕区小兽寄生蚤群落相似性系数较高(0.83)。结论云南省沧源县边境地区家鼠鼠疫主要宿主和媒介蚤分布广泛,部分地区小型兽类捕获率及其体表蚤指数较高,建议持续开展相关监测和及时采取预防性控制措施(灭鼠、灭蚤),以降低鼠源疾病风险。
詹泽敏邵宗体邵宗体段兴德李玉琼吴鹤松番仁华李思雨田光强张艳陈军
关键词:小型兽类寄生蚤群落结构
云南省景洪市黄胸鼠体表印鼠客蚤大量寄生现象的初步分析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调查黄胸鼠体表印鼠客蚤的群体集聚分布特征,为鼠疫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于2013年2月20日至3月2日,采用笼捕法捕获鼠类进行鼠体蚤采集,计算鼠体染蚤率和蚤指数。结果在景洪市沿澜沧江两岸的4个调查点共捕获黄胸鼠73只,从其体表采集到印鼠客蚤1 169匹,其中在曼飞龙水库鱼苗场调查点获蚤1 056匹,染蚤率为95.45%,总蚤指数高达48.00,形成罕见的鼠体蚤高密度群体超寄生现象。调查还发现印鼠客蚤的雌雄性比与既往调查及实验室繁殖有明显差别。结论较高的黄胸鼠、印鼠客蚤密度是鼠疫发生流行的重要条件。景洪市一段时间后再度暴发鼠疫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应引起云南省各级政府及疾病控制部门的高度关注。
吴爱国林恭华李玉琼陶继宏赵春花郑有春李保华
关键词:印鼠客蚤黄胸鼠鼠疫
2022年云南省陇川县边境口岸地区鼠疫疫源调查
2025年
目的了解云南省陇川县边境口岸地区鼠疫宿主、媒介组成及动物间鼠疫流行情况。方法 2022年9月, 在陇川县边境口岸地区按照居民区、农耕区和林地灌木丛区(简称林灌丛区)3种生境类型进行鼠形动物及其体表寄生蚤调查。采集鼠形动物脏器及其体表寄生蚤样本, 进行鼠疫耶尔森菌分离和鉴定;采集鼠疫指示动物鼠形动物、犬、猫血样, 采用间接血凝试验检测血清鼠疫F1抗体。同时, 通过农户访谈的方式对当地2018—2022年自毙鼠、病鼠和可疑病例发生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陇川县3种生境共捕获鼠形动物168只, 隶属于3目5科10属11种。其中, 居民区捕获率为5.00%(30/600), 黄胸鼠和臭鼩鼱为优势种, 构成比均为50.00%(15/30);农耕区捕获率为9.67%(122/1 262), 黄胸鼠和臭鼩鼱为优势种, 构成比分别为50.82%(62/122)和44.26%(54/122);林灌丛区捕获率为6.25%(16/256), 小毛猬和滇绒鼠为优势种, 构成比分别为37.50%(6/16)和31.25%(5/16)。捕获的鼠形动物中, 有20只体表检获寄生蚤52匹, 隶属于2科2属2种, 总染蚤率为11.90%(20/168), 总蚤指数为0.31(52/168), 优势种为印鼠客蚤(90.38%, 47/52)。居民区染蚤率为33.33%(10/30), 蚤指数为1.23(37/30);农耕区染蚤率为7.38%(9/122), 蚤指数为0.11(14/122);林灌丛区染蚤率为6.25%(1/16), 蚤指数为0.06(1/16)。所获鼠形动物及其寄生蚤样本经鼠疫耶尔森菌分离培养, 结果均为阴性。共分离鼠形动物、犬、猫血清144份, 均未检出鼠疫F1抗体。经访谈调查, 2018—2022年未发现有大量自毙鼠、病鼠和可疑病例等异常情况。结论陇川县边境口岸地区近期未发现鼠疫流行线索, 鼠疫主要宿主黄胸鼠和主要媒介印鼠客蚤仍为该地区优势种。
刘正祥李玉琼洪梅梁伟杨秋香杨时龙赵翠翠高子厚邵宗体
关键词:鼠疫疫源地边境口岸
鼠疫F1抗体检测金标试纸条样本稀释液的筛选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为鼠疫F1抗体检测金标试纸条筛选出较为合适的样本稀释液,以有效避免其非特异性反应,提高试纸条的检测质量。方法选取4种血清样本稀释液,对同一份鼠疫菌免疫兔血清稀释后作鼠疫F1抗体检测,筛选出不影响敏感性的稀释液;用该稀释液检测既往鼠疫患者血清、既往发生非特异反应的血清及现场样本,验证该稀释液的检测效果。结果 4种稀释液检测同一份鼠疫菌免疫兔血清的最高检出滴度无明显差异;用含0.02 mol/L磷酸盐缓冲液(PBS)pH7.4、含0.5%牛血清白蛋白第五组份(ABV)生理盐水、含5%兔血清生理盐水对比检测10份既往鼠疫患者血清检测均为阳性;用含0.5%ABV生理盐水检测37份既往发生非特异反应血清和293份现场采集犬血清均为阴性。结论含0.5%ABV生理盐水能有效避免胶体金免疫层析法(GICA)非特异性反应的发生而不影响敏感性,可作为鼠疫F1抗体检测金标试纸条的稀释液。
邵宗体高子厚赵文红刘正祥苏超李玉琼浦恩念段彪杜春红
关键词:鼠疫F1抗体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
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小型兽类的组成与分布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调查了解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小型兽类的群落分布格局特征,为当地人类相关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宿主动物防控研究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基础资料。方法以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拔2 000~4 500 m的山地耕地、林区和高山灌丛草甸3种生态环境为调查的空间范围,分别采用夹夜法、圈套法、挖洞等方法在不同海拔梯度带相应生境中捕获小型兽类,分类计数分析。结果共捕获小型兽类1 279只,隶属于4目7科21属32种。其中啮齿目种类最多,为3科12属19种,共1 139只,占捕获总数的89.05%;兔形目1属2种;食虫目2科7属10种;攀鼩目1属1种。中华姬鼠、西南绒鼠、大耳姬鼠和齐氏姬鼠是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小型兽类群落的主要优势种。结论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小型兽类对不同生态环境及海拔梯度带的适应性不同,其种类、数量构成及分布因生境和海拔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其中优势种的分布范围相对较广,适应能力较强;存在多种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宿主动物。
刘正祥高子厚邵宗体段兴德李玉琼浦恩念陈星
关键词:小型兽类群落组成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
云南省小型兽类感染无形体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被引量:5
2019年
目的了解云南省小型兽类感染无形体的种类及其分布,以掌握该地区小型兽类携带无形体对人、畜健康的危害,为无形体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云南省22个县(市)的130个采样点,捕获分属4目9科26属52种的小型兽类2 251只,取其脾脏组织提取DNA后,运用无形体通用引物,巢式PCR检测无形体16S rRNA 660 bp部分片段。阳性产物测序后,通过序列比对及系统进化分析确定感染无形体种类,结合样本信息分析流行病学意义。结果共检出阳性样本27份,产物序列经比对为23份A.phagocytophilum,4份未分类无形体。总阳性率1.20%;阳性小兽分属3目6科7属12种,分别是:针尾鼹50.00%(1/2)、纹背鼩鼱12.50%(2/16)、珀氏长吻松鼠8.33%(1/12)、藏鼠兔5.66%(3/53)、白尾松田鼠5.41%(2/37)、西南绒鼠4.00%(2/50)、社鼠3.74%(4/107)、大足鼠3.57%(1/28)、斯氏家鼠2.20%(2/91)、大耳姬鼠1.85%(2/108)、中华姬鼠1.30%(4/308)和黄胸鼠0.69%(3/433),分布于5个县(市)。统计学分析表明,无形体的感染率雄性高于雌性,海拔>2 500 m捕获小兽感染率最高。不同生境和年龄的小兽感染率无差异。结论云南省部分县(市)的多种小型兽类携带A.phagocytophilum,给当地人群的健康和畜牧业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威胁,人群和媒介蜱、其它宿主的感染和分布等情况值得进一步关注。
汤丽邵宗体邵宗体段兴德贾娜张云张云李玉琼李玉琼刘正祥陈星刘洪波蒋宝贵高子厚高子厚
关键词:小型兽类无形体
云南省西部地区宿主和媒介感染伯氏疏螺旋体的基因多样性调查与分析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了解云南省西部地区宿主动物和媒介蜱感染伯氏疏螺旋体的基因多样性,为进一步掌握该地区莱姆病菌株的特性奠定基础。方法对采用伯氏疏螺旋体5S~23S rRNA间隔区基因筛查阳性的云南西部地区采集的家畜、小型兽类、蜱虫样本,进行伯氏疏螺旋体鞭毛蛋白基因(FLA基因)和16S rRNA基因的检测,综合分析病原体的基因信息,了解当地流行株的生物学特性及流行特征。结果共检测301份样本,共检出7种基因型伯氏疏螺旋体,其中宿主动物共检出5种:B.afzelii(阿弗西尼疏螺旋体)、B.garinii(伽氏疏螺旋体)、B.burgdorferi s.s.(狭义伯氏疏螺旋体)、B.japonica(日本疏螺旋体)、B.valaisiana(法雷斯疏螺旋体);媒介蜱检出7种:B.afzelii(阿弗西尼疏螺旋体)、B.garinii(伽氏疏螺旋体)、B.burgdorferi s.s.(狭义伯氏疏螺旋体)、B.japonica(日本疏螺旋体)、B.valaisiana(法雷斯疏螺旋体)、B.sinica(中华基因型伯氏疏螺旋体)及未定种Borrelia sp.。B.afzelii、B.garinii和B.burgdorferi s.s.为优势流行株,占总阳性的85.04%(256/301)。不同地区、不同来源的相同基因型株基因序列存在种内差异,同一地区的宿主和媒介中检出的相同基因型螺旋体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和较近的遗传进化关系。结论云南西部地区宿主和媒介感染伯氏疏螺旋体基因型具有较高的多样性特征,存在多种致病基因型,给当地人群的健康造成一定危害,需加强防范。
何志海和仙孙毅蒋宝贵邵宗体张云李玉琼浦恩念姚明国王帆别双双高子厚江佳富杜春红
关键词:伯氏疏螺旋体宿主动物多样性
云南省剑川县鼠疫自然疫源地宿主媒介情况分析被引量:3
2021年
了解鼠疫自然疫源地的宿主、媒介群落结构及其种群动态,为提出针对性的鼠疫防控策略与机制提供依据。云南省剑川县属于齐氏姬鼠和大绒鼠鼠疫自然疫源地的核心区,该区域小型兽类种类丰富,存在2种类型鼠疫菌,为进一步研究疫源地的演变提供了重要的现场模型。本文对剑川县1976—2019年鼠疫监测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发现该疫源地室内共捕获小型兽类4目7科16属25种,绝对优势鼠种为褐家鼠,其他优势鼠种为黄胸鼠和小家鼠;室外捕获小型兽类5目8科21属31种,其中优势鼠种为齐氏姬鼠和大绒鼠。室内鼠密度在2005年以前基本在3.75%左右波动,2006年开始显著下降维持在0.49%左右波动;室外鼠密度常年在9.13%左右这一较高水平波动。该疫源地鼠体主要优势蚤种为方叶栉眼蚤、特新蚤和棕形额蚤,其中方叶栉眼蚤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共检出细菌学阳性样本72份,检出F1抗体阳性样本95份。该疫源地存在时间长,宿主动物及媒介种类多差异大,但总体结构稳定。由于存在着鼠疫菌长期保存的自然和地理条件,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探讨其种群动态、疫情发生与自然条件等的关系模型。
苏超李玉琼王倩李寿芹许磊高子厚
关键词:鼠疫宿主媒介群落结构自然疫源地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