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晴
- 作品数:32 被引量:204H指数:8
- 供职机构:教育部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经济管理文化科学生物学更多>>
- 风土建筑保护与更新的理论、策略和方法研究
- 常青罗小未李晴华耘左琰张鹏张晓春王红军许乙泓王方徐峰王云峰金可武朱宇晖杨辰
- 该项目对上海、浙江、江苏、江西、广东等地的风土建筑实例为对象,根据其各自所处的不同背景条件,进行了多种保护性改造及更新的实验性探索。研究内容为:中国风土建筑演变的历史概括;风俗、场景与建筑;风土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方法。
- 关键词:
- 关键词:风土建筑
- 源于居民生活的社区中心设计——以一次“社区中心设计”的教学改革为例被引量:2
- 2005年
- 通过思索学生在“社区中心设计”课程学习中的疑惑,提出了“源于生活”的教学改革理念,利用都市人类学的方法,鼓励学生走进社区,融入社区,并就社区问题提出有创造性的设计概念,以此为核心塑造物质空间形态。
- 李晴
- 关键词:教学改革
- 张承地区植被覆盖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素综合分析被引量:1
- 2025年
- [目的]监测张承地区近年来植被覆盖动态变化,阐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对植被覆盖变化的影响机制,以期为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参考。[方法]基于MODIS-NDVI数据,采用Sen+Mann-Kendall趋势检验方法,分析了张承地区2001—2022年植被覆盖时空分布规律及趋势变化,利用相关分析、偏相关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影响NDVI的自然和人为因子进行了相关性及驱动力分析。[结果](1)研究区NDVI年均值为0.46,整体上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特点。2001—2022年研究区近90%区域的植被呈现明显改善的趋势;(2)NDVI与气温和降水呈现较强的正相关关系,正相关的面积占比分别为98.36%和89%,而对于土壤水分的响应则表现为根区土壤水分的影响大于表层土壤水分;(3)张承地区林地适宜生长的水位埋深区间4~6.5 m,草地则是在4 m以下;(4)研究区内影响因子对NDVI变化的贡献率从大到小排序为降水>根区土壤水分>表层土壤水分>土地利用类型>地下水位埋深>气温。[结论]张承地区植被指数在过去21年中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东南地区植被状况优于西北地区,坝上地区表现尤为突出。植被变化主要受到降水、土壤水分和用地类型的综合影响。
- 李晴李晴金晓媚朗捷殷秀兰
- 关键词:土壤水分
- 基于历史性空间视角的高密度住区规划研究——以广州市猎德村改造为例被引量:2
- 2014年
- 针对我国城市空间开发建设由增量转向存量的背景下,探讨旧城更新改造之中历史性空间的应变对策。论文首先建构基于历史性空间视角的规划分析框架,接着以广州市猎德村更新改造为例,通过分析猎德村的空间结构与肌理、节点与地标、集体记忆等要素,探讨基于原有历史性空间特质的高密度住区开发对策,即延续整体历史记忆,保留重要历史切片,注入新的功能和活力。
- 李晴高华
- 关键词:旧城改造
- 治理视角下村镇建设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估被引量:8
- 2021年
- 村镇建设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估是村镇规划的基础。该研究基于社会-生态系统(Social-Ecological System,SES)理论框架,构建了治理视角下的村镇建设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估"压力-状态-治理"(Pressure-Status-Governance,PSG)框架,并以江苏省溧阳市为例,开展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估与障碍因素诊断的研究。结果表明:1)村镇建设资源环境承载力是由村镇建设的需求、资源环境的供给以及政府-市场-集体-村民等多中心利益主体治理行动3个维度互动互馈形成的综合系统,可采用PSG理论框架进行承载力综合评估。2)溧阳市承载力分高中低3类,80%的村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且资源环境本底状态普遍较好,压力和治理维度普遍偏低,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3)低等、中等承载力区是提升的重点和次重点区域,高等级承载力区仍然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高中低承载力区分别存在4、5、9项障碍因素,主要集中在状态维度和治理维度,且存在全局、局部和单区3种类型的障碍因素;全局障碍因素水环境状态频次占比最高,是亟需改善的障碍因素。最后,拟定了未来全局、局部以及单区域的障碍因素治理提升策略,可为溧阳市综合承载力提升提供参考。
- 黄安田莉于江浩高原李永浮李晴熊彬宇
- 关键词:承载力村镇建设资源环境综合评估
- 基于活力导向的混合使用邻里基本特征与影响机制——美国混合开发案例解析被引量:4
- 2018年
- 文章首先阐释了活力导向的混合使用邻里的概念和内涵,解析了混合使用邻里的基本特征,包括毗邻空间功能互补、可步行性、多样性和富有特质的第三场所。其次,基于美国混合开发案例,探讨了后工业化社会背景下,生产方式变革、人口属性和生活方式变化所引发的新的空间需求,以及在产品类型和市场绩效等方面所体现的市场供给应变。最后,从供需两个层面检视了活力导向的混合使用邻里的影响机制,指出混合使用邻里整合居住、工作和休闲等多种功能,具有"18小时"活力导向,较好地体现了"以人为本"和"绿色"可持续的基本原则,是城市土地开发和城市空间形态组织的一种新模式。
- 李晴孙萌
- 健康城市与健康城乡规划图书评介
- 2018年
- 现代城市规划的产生源自公共卫生与公共健康。尽管城市规划与公共健康曾有一段时间相互分离,但是环境污染和越发严重的慢性疾病等问题促使城市规划再次介入公共健康领域。近年来,城乡规划与公共健康领域的跨学科研究在国际学术界颇受关注,已经出版的相关书籍主要围绕健康城市、健康影响评估和健康城市规划三类主题展开,本文从这三类书籍各选出一本具有较高国际影响力的代表作进行介绍。就国内研究而言,重点评介新书《城乡规划与公共健康》。该书结合我国特色系统性地论述了公共健康与城乡规划的关系,开创性地提出公共健康视角下的“城乡健康”模型,探索适应我国国情的健康城乡规划的理论建构。最后,本文对城乡规划与公共健康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 李晴张博
- 关键词:城乡规划公共健康
- 城市“村落”的形态——珠海“城中村”空间与社会变迁的都市人类学分析
- 随着近二十年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中国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许多城市人口和面积急剧膨胀,不少原来栖息于田野中的村落在城市向外扩张的过程中被包入城内,村落原有生态环境骤然改变。这些被纳入城市中的城中村落何去何从已经成为了当今我...
- 李晴
- “创意工厂”:全球化时代的都市开发模式探讨——以日本大阪北车站地区国际概念设计竞赛为例被引量:3
- 2003年
- 李晴
- 关键词:城市文化车站建筑设计交通流量
- 农村社区“第三场所”研究被引量:4
- 2011年
- 农村社区规划中村落空间的公共性是容易被忽视的话题,本文以"第三场所"理论为基础,分析农村社区"第三场所"类型、特征与现状,以及"第三场所"的建设策略。阐释农村社区公共空间所具有的积极社会性意义,提出新农村建设中应该注重维护和改善农村社区的"第三场所"。
- 李晴
- 关键词:农村社区村落空间社区规划公共空间公共性社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