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晓梅 作品数:56 被引量:293 H指数:10 供职机构: 江苏省人民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 江苏省医学重点人才培养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航空宇航科学技术 电子电信 机械工程 更多>>
双源CT心脏冠脉成像对冠状动脉钙化斑块管腔狭窄的诊断价值 祁良 唐立均 徐怡 朱晓梅 祝因苏 徐海冠脉CT成像:比较APSCM技术与基于BMI调节管电压联合ATCM技术对图像质量的影响 王小平 朱晓梅 祝因苏 唐立钧 徐怡心包囊肿压迫右冠状动脉导致心电图ST段抬高一例 被引量:1 2011年 患者男性,20岁,因畏寒、发热3 d,持续胸痛1 d于2010年8月31日入院.入院前曾于外院就诊,胸痛位于胸前区,呈持续性刺痛,深呼吸及卧位为著,伴胸闷及肩背部不适感.查体:体温:39.1 ℃,脉搏:110次/min,血压:130/70 mm Hg(1 mm Hg=0.133 kPa).血常规:白细胞计数21.2×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数91.8%.肝肾功能:正常.胸片:肺无实质性浸润,心影增大.为进一步诊治转入我院急诊.血气分析:pH:7.38,PO2:151 mm Hg,PCO2:34.6 mm Hg.肾功能及电解质:正常. 徐芳 张海锋 徐东杰 周蕾 邸若岷 徐冬梅 邵永丰 张石江 朱晓梅 李新立关键词:ST段抬高 心包囊肿 心电图 冠状 持续胸痛 肝肾功能 左心室流出道相关解剖学参数对肥厚性心肌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5 2021年 目的探讨心脏MR左心室流出道(LVOT)收缩末期(ES)解剖学参数对肥厚性心肌病(HCM)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资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81例HCM(梗阻型30例,非梗阻型51例)和40例正常对照组。MR电影三腔心测量二尖瓣前叶长度(AML),包括部分AML(PAML)和总AML(TAML),LVOT的ES及舒张末期(ED)直径(LVOT_(ES)、LVOT_(ED));并计算相关比值。短轴位测量ES和ED基底部前室间隔(BAIS)厚度(BAIS_(ES)、BAIS_(ED))。比较3组上述参数的差异,用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ES参数、ED参数、两期联合参数对LVOT是否梗阻的影响,并获得预测模型。采用多因素步进法线性回归分析LVOT压力阶差的独立预测因子。结果3组LVOT解剖学参数PAML、TAML、LVOT_(ES)、LVOT_(E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2、11.6、29.1、44.7,P均<0.01)。梗阻型HCM的BAIS_(ED)均>15 mm。ES解剖学参数的预测模型(BAIS_(ES)+LVOT_(ES))对LVOT梗阻的预测准确率(82.7%)不低于ED参数(80.2%)及两期联合参数(82.7%)。PAML/LVOT_(ES)是LVOT压力阶差的独立预测因子(R=0.507,P=0.005)。结论LVOT的ES解剖学参数可以预测LVOT是否梗阻,而LVOT压力阶差仅与ES参数相关,与ED参数无关。 徐盼盼 朱晓梅 陈杨 徐怡 祝因苏关键词:心肌病 肥厚性 二尖瓣 血流动力学 基于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的斑块进展参数在预测非阻塞性冠心病预后中的价值 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探讨基于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斑块进展参数在预测非阻塞性冠心病患者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中的价值。方法纳入2010年9月至2022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CCTA检查的非阻塞性冠心病患者临床、影像资料及预后(MACE)信息。根据是否发生MACE将患者分为MACE阳性组和MACE阴性组,并比较临床资料、斑块基线及进展参数在2组之间的差异。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筛选出能有效预测患者发生MACE的影响因素。利用斑块基线参数、斑块进展参数及二者联合分别构建预测模型,采用一致性指数-时间曲线、综合判别改善指数、净重新分类指数评估模型预测效能。结果共有258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62例患者在随访期间发生MACE。与MACE阴性组相比,MACE阳性组患者表现出更长的病变长度,更重的狭窄率,更大的斑块总体积、钙化斑块体积、非钙化斑块体积、纤维斑块体积、总斑块负荷、脂质斑块负荷,更高的冠状动脉周围脂肪衰减指数(FAI)及狭窄率变化率(ΔDS/y),更多的冠状动脉疾病报告和数据系统分级的升级及非阻塞进展为阻塞(P均<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FAI、ΔDS/y及非阻塞进展为阻塞是MACE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一致性指数-时间曲线结果显示,二者联合模型对非阻塞性冠心病患者发生MACE的预测效能优于斑块基线参数模型和斑块进展参数模型。结论基于CCTA的FAI和斑块进展参数在非阻塞性冠心病患者中可预测发生MACE的高风险人群,具有较好风险分层价值。 陈瑞 贾涵 冯长静 董思廷 刘王琰 林澍莘 朱晓梅 徐怡 祝因苏关键词:冠心病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 斑块进展 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 MRI动态增强联合DWI在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评判中的研究 被引量:6 2020年 目的探讨3.0T MRI动态增强扫描(DCE-MRI)联合扩散加权成像(DWI)评估诊断子宫内膜癌患者肌层浸润深度的准确性。方法选取35例经病理证实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术前MRI,包括T1WI和T2WI、DCE-MRI和DWI序列,对照术后病理结果,评估应用DCE-MRI、DWI及DCE-MRI联合DWI法诊断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采用McNemar配对卡方检验比较不同诊断方法对肌层浸润的准确性。结果DCE-MRI、DWI及DCE-MRI联合DWI法判断肌层浸润深度的准确性分别为74.29%、71.43%和91.43%,DCE-MRI联合DWI法高于单独应用DCE-MRI和单独应用DWI法,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CE-MRI联合DWI法判断肌层浸润深度与病理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Kappa值0.785,检验水准α=0.05)。结论联合应用DCE-MRI和DWI较单独应用DCE-MRI或DWI可以更准确的进行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评估,应常规将两者联合应用于子宫内膜癌的术前评估。 张秋妹 朱晓梅 王建伟 王敏关键词:磁共振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 子宫内膜癌 163例盆腔CTA的髂内动脉解剖分析 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 :利用CT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观察成人髂内动脉分型及闭孔动脉、子宫动脉和前列腺动脉的起源。方法:回顾性分析163例因肾移植术前评估而行盆腔CTA检查的患者,以横轴位图像为基础结合多种重建图像评估髂内动脉分型,研究闭孔动脉、子宫动脉及前列腺动脉的起源。结果:CTA显示髂内动脉分型:A型(髂内动脉分为臀上动脉及臀下阴部干)占70.2%,B型(髂内动脉分为臀干及阴部内动脉)占28.3%,C型(髂内动脉以三叉的形式同时发出臀上动脉、臀下动脉及阴部内动脉)占1.5%。闭孔动脉起源以臀下阴部干最为常见,占27.6%,前列腺动脉及子宫动脉起源均以阴部内动脉最为常见,分别占38.5%、44.8%。结论:盆腔CTA能准确直观地显示髂内动脉分型及闭孔动脉、子宫动脉和前列腺动脉的起源。 王小平 徐怡 唐立钧 朱晓梅 祝因苏关键词:髂内动脉 CT血管成像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桥血管闭塞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CABG)后桥血管闭塞可能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搜集2010年1月~2015年12月行CABG术后冠脉CTA检查9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黄蔚蔚 徐怡 朱晓梅 祝因苏 唐立钧关键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基于心脏CT左心耳与左上肺静脉最短距离对射频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的预测价值 2025年 目的探讨基于心脏CT的左心耳(LAA)与左上肺静脉(LSPV)间最短距离(LAA-LSPV)对心房颤动(AF)病人首次射频消融术后2年内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42例行心脏CT检查的AF病人的临床及影像资料,中位年龄64(56,71)岁。根据2年内复发情况分为复发组(106例)和未复发组(236例)。采用卡方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2组间临床资料和心脏CT参数的差异。采用Cox回归分析确定AF复发的独立预测因素并构建模型。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估模型的预测效能,应用DeLong检验比较各模型AUC值的差异。用Kaplan-Meier方法分析无事件生存率,并用log-rank检验比较组间的生存差异。结果复发组LAA-LSPV舒张末期<2 mm的病人占比高于未复发组(P<0.05)。复发组左心房(LA)及左心耳舒张末期及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AVImax、LAVImin、LAAVImax、LAAVImin)均大于未复发组(均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LAA-LSPV舒张末期<2 mm、LAAVImax、持续性AF、NT-proBNP是AF病人复发的独立预测因子。基于上述4种参数分别构建3种模型:模型1基于临床参数(持续性AF+NT-proBNP),模型2基于临床参数+LAAVImax参数,模型3基于模型2+LAA-LSPV舒张末期<2 mm参数。模型3的预测效能均高于模型1(Z=2.829,P<0.05)和模型2(Z=2.246,P<0.05)。Kaplan-Meier分析显示LAA-LSPV舒张末期<2 mm的病人有更高的消融术后AF复发率(log-rank检验P<0.001)。结论LAA-LSPV舒张末期<2 mm能够独立预测消融术后2年内AF的复发情况,并可提供增益价值。 吴丹丹 王军 原媛 朱晓梅 祝因苏 陈红武 徐怡关键词:心脏 左心耳 左上肺静脉 射频消融 肝脏占位病变能谱CT成像中不同期相虚拟平扫替代真实平扫的效能及方案选择 被引量:2 2024年 目的基于肝脏病变,探讨Revolution CT不同期相虚拟平扫(VNC)与真实平扫(TNC)的等效性及影响因素。资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2021年12月—2022年4月行肝脏平扫及动脉(A)、静脉(V)及延迟(D)三期能谱增强的62例患者,测量直径≥5 mm的肝脏病灶,按TNC的CT值分为1组(≤20 Hu)及2组(>20 Hu),按强化程度分为a组(三期增强强化程度均≤20 Hu)和b组(三期增强中至少有一期强化程度>20 Hu),分别比较TNC和三期VNC组病灶的CT值、最大径及病灶检出率,使用多因素回归分析观察VNC与TNC CT值差值的影响因素。结果各组病灶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F=14.712、18.603、7.334,P均<0.01),仅1a组病灶VNCV和VNCD与TN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余病灶与TNC相比,a类病灶VNC偏低,b类病灶VNC偏高(P均<0.05)。各组病灶VNCA和VNCV与TNC的最大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呈极强相关(P均>0.05;r均>0.8,P均<0.001)。4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660,P<0.001),VNCV高于VNCA及VNCD(P均<0.05)。VNC与TNC的CT值差值与增强CT值呈正相关(r^(2)_(修正)=0.209、0.142、0.062,P均<0.001)。结论对于肝脏病变,Revolution CT静脉期VNC是替代TNC的最佳期相,并能通过静脉期CT值行一定矫正。 顾芳燕 朱晓梅 聂芳 王威关键词:肝疾病 虚拟平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