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红星
- 作品数:332 被引量:1,792H指数:25
- 供职机构: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化学工程医药卫生更多>>
- 生态工程控制水稻害虫技术在浙江省的实践
- 依靠大量连续的化学肥料和农药等投入品以实现作物高产的集约化农业生产,导致农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急剧降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减弱甚至消失,引起病虫害频繁暴发成灾,又促进农药使用量不断增加.生态工程控制水稻害虫技术主要是通过调...
- 徐红星郑许松朱平阳杨亚军田俊策陈桂华吕仲贤
- 关键词:水稻害虫生态工程虫害防治粮食安全
- 一种水稻螟虫驱避剂及其制备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水稻螟虫驱避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该趋避剂包括下述重量百分比的配比组分:柏木脑10-30%、罗勒烯0.5-10%、α-蒎烯0.3-10%、肉桂酸甲酯2.0-8%;余量为水及助剂。本发明具有特殊气味的缓释物...
- 郑许松吕仲贤高广春王国荣徐红星杨亚军田俊策刘桂良
- 文献传递
- 不同性诱剂对鲜食玉米田草地贪夜蛾的诱捕效果及影响因子研究被引量:15
- 2021年
- 通过研究诱捕器-性诱芯组合的诱集效果,及诱捕器悬挂高度、排列间距等空间分布因素对鲜食玉米田草地贪夜蛾诱捕效果的影响,明确草地贪夜蛾性诱装置最佳使用方案,为使用性信息素进行草地贪夜蛾的种群监测和防控提供技术支持。选用3种性诱芯和3种诱捕器进行配对组合,进行田间诱捕效果比较试验;使用BLB性诱芯和专用诱捕器组合进行4个诱捕器悬挂高度和3个排列间距诱捕试验,并进行草地贪夜蛾成虫种群本地周年发生动态监测。结果表明:9个组合中BLB性诱芯和专用诱捕器组合诱捕效果最好;3种诱芯平均诱蛾量无显著差异;3种诱捕器中专用诱捕器诱捕效果最佳,飞蛾通用诱捕器诱捕效果最差。4个诱捕器悬挂高度在玉米拔节期时诱蛾量无显著差异,抽雄后2.2 m处理诱蛾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诱捕器排列间距30 m处理的诱蛾量显著高于20 m和25 m的,但3个间距处理间田间草地贪夜蛾幼虫为害株率无显著差异。性诱监测发现,2020年5月中旬、6月下旬、7月下旬、9月上旬和10月中旬为成虫高峰期。草地贪夜蛾专用诱捕器搭配BLB性诱芯具有最佳诱捕效果,田间最优悬挂高度应高于玉米植株,诱捕器田间设置间距以30 m为宜。性诱适用于草地贪夜蛾的种群监测,并可作为害虫防治时的辅助手段。
- 韩海亮陈斌郑许松赵福成姚晓明石春华徐红星吕仲贤王桂跃
- 关键词:性诱剂玉米田诱捕效果种群监测
- 从香根草中提取防治植物病原真菌活性物质的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从香根草中提取防治植物病原真菌活性物质的方法,属于农药技术领域。方法包括:(1)原料预处理;(2)酒精粗提取物的制备;(3)石油醚萃取物的制备;(4)乙酸乙酯萃取物的制备等步骤。本发明将香根草植物作为植物源杀...
- 高广春吕仲贤郑许松徐红星王艳丽邱海萍杨亚军
- 文献传递
- 诱集植物在害虫治理中的最新研究进展被引量:27
- 2015年
- 诱集植物作为一种传统的害虫治理工具,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重要性也随着时间推移日益凸显。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从特点、应用、优势和发展前景等方面综述了诱集植物在害虫生态控制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以香根草为例具体说明了诱集植物的应用方法,为诱集植物的利用与开发提供参考。
- 梁齐鲁艳辉何晓婵郑许松徐红星杨亚军田俊策吕仲贤
- 关键词:诱集植物生态系统生物防治香根草
- 一种诱杀螟虫的植物以及使用方法
- 本发明提供一种诱杀螟虫的植物以及使用方法。该方法包括把苏丹草种植在主栽作物周围或与主栽作物混种,利用苏丹草对螟虫特殊的引诱能力来引诱螟虫在苏丹草上产卵或停留,而后集中除去苏丹草或直接杀死苏丹草上的螟虫,从而控制螟虫对主栽...
- 吕仲贤郑许松陈桂华徐红星王桂跃吴降星盛仙俏
- 文献传递
- 两种水稻纵卷叶螟幼虫的分子生物学区分方法
- 本发明涉及水稻生产上的两种水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和Marsamia patnalis)幼虫的分子生物学区分方法,分别以两种水稻纵卷叶螟幼虫基因组DNA为模板,用特异性引物进行PCR...
- 杨亚军吴志红郑许松吕仲贤徐红星田俊策鲁艳辉
- 文献传递
- 种植Bt水稻后的土壤对赤子爱胜蚓生长发育及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4
- 2015年
- 【背景】转基因作物种植的安全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关于Bt蛋白对地下非靶标生物影响的研究是转基因作物安全评价的重要内容。【方法】在转Bt基因水稻收割后的稻田里分别种植豌豆、紫云英和油菜作为后茬作物。分别于2013年1、3和6月3次采集不同后茬作物田中的土壤作为材料,于室内饲养赤子爱胜蚓,4周和7周后,测定蚯蚓的生长发育指标、存活率以及体内酶活性的变化情况。此外,还测定了不同深度土壤中Bt蛋白的含量以及用Bt蛋白直接饲喂的赤子爱胜蚓的存活率。【结果】与种植过非转基因水稻MH63的土壤相比,分别种植过含cry2A和cry1C基因水稻后的土壤对赤子爱胜蚓的生长发育、存活率及体内酶活性无显著影响。1月份和3月份转cry2A基因水稻田以及1月份转cry1C基因水稻田采集的表层土样中的Bt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地下10 cm和地下20 cm土壤中的含量,地下2层土样中的Cry2A蛋白含量之间无差异。3月份转cry1C基因水稻田以及6月份转cry2A和转cry1C基因水稻田的土壤中Bt蛋白的含量均不受土壤深度的影响。种植的后茬作物对土壤中的Bt蛋白无显著消解作用。室内模拟土壤最高Bt蛋白浓度的条件下,Cry2A蛋白处理的蚯蚓存活率为96.7%,Cry1C蛋白处理的蚯蚓存活率为95.0%,两者与对照相比无显著差异。【结论与意义】转cry2A和cry1C基因Bt水稻的种植对蚯蚓的生长发育和体内酶活性无显著影响。本研究为转基因水稻的安全评价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 刘凯杨亚军田俊策鲁艳辉徐红星郑许松吕仲贤
- 关键词:转BT基因水稻后茬作物赤子爱胜蚓酶活性
- 基于无人机多光谱遥感的早稻二化螟为害程度评价
- 2025年
- 为明确无人机多光谱遥感技术能否用于早稻二化螟为害程度评估,通过喷施不同农药、不同次数来控制二化螟的为害,利用多光谱无人机获取b1(450 nm)、b2(555 nm)、b3(660 nm)、b4(720 nm)、b5(750 nm)、b6(840 nm)波段的反射率数据,记录田间作物生长状态和环境信息,采用线性回归、支持向量机、随机森林、岭回归、Lasso回归和贝叶斯回归等6种机器学习模型,研究了在3个时间段获取的多光谱数据和二化螟为害率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基于双时相(抽穗期、腊熟期)数据的支持向量机模型更能反映二化螟为害信息,预测结果与实际的田间二化螟为害程度相对一致。研究结果初步证实,无人机多光谱遥感结合双时相支持向量机模型可有效评估二化螟的为害程度,可为智慧植保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与参考。
- 曹梦娇白石唐攀攀王晔青徐红星周国鑫
- 关键词:二化螟为害率多光谱
- 茭白田中灰飞虱Laodelphaz striatellus发生规律的初步研究
- 本文初步报道了茭白田中灰飞虱的发生规律。结果表明,灰飞虱以5龄若虫在茭白残茬中越冬,年发生6代。越冬代和第一代几乎全为长翅型,第三代的长翅型达总虫数的67%。灰飞虱喜在茭白植株上栖息取食,几乎不在水稻植株上栖息;喜在水稻...
- 郑许松俞晓平吕仲贤陈建明徐红星陈列忠张珏锋申屠旭萍
- 关键词:灰飞虱茭白田水稻植株水稻病毒病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