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鹏
- 作品数:10 被引量:9H指数:2
-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更多>>
-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化学工程更多>>
- 缝洞型碳酸盐岩凝析气藏气水界面上升高度的计算方法
- 本发明公开一种缝洞型碳酸盐岩凝析气藏气水界面上升高度的计算方法,涉及油气藏开发实验模拟计算技术领域,包括以下步骤:基于PVT测试、测井解释和试气资料获取研究区内生产井的气水界面高度;基于生产井的气水界面高度,确定地层的避...
- 孙艳坤 孔令运龙涛彭鹏
- 模拟缝洞型凝析气藏水侵和控水采气的实验系统及方法
- 本发明涉及气藏水侵物理实验技术领域。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模拟缝洞型凝析气藏水侵和控水采气的实验系统及方法,系统包括:供液模块、供气模块、模拟模块和计量模块;供液模块与模拟模块的进液口连接,供气模块与模拟模块的进气口连接,计量...
- 孙艳坤 孔令运龙涛彭鹏
- 一种空天地井一体化监测二氧化碳封存泄漏方法与系统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空天地井一体化监测二氧化碳封存泄漏方法与系统,涉及二氧化碳封存泄漏监测技术领域,该方法包括利用合成孔径雷达和卫星对目标区域进行遥感测量,确定二氧化碳封存泄漏监测边界;利用无人机进行摄影测量,构建三维实景模...
- 孙艳坤孙天宇龙涛李博文周良昌彭鹏
- 加热过程中页岩储层改质效果研究进展被引量:6
- 2022年
- 中国陆相页岩油资源潜力巨大,但因成熟度偏低、油质重、粘度大、地层流体压力低且孔渗条件差而难以有效开发。原位加热技术可显著提高其采收率,储层改质是该技术的重要目标之一。基于前人对页岩孔隙演化的研究以及对油页岩原位加热过程中储层物性改质的探索,通过理论分析,明确了储层改质效应由孔隙演化和热致裂两种机制控制。孔隙演化主要由有机质裂解、无机矿物成岩转化、矿物溶蚀和重结晶引起;热致裂主要由热应力和生烃增压造成。前期对不同成熟度页岩孔隙演化规律的研究以及对砂岩、花岗岩热破裂作用的研究,为进一步揭示页岩原位加热过程中的储层改质效应奠定了良好基础。但页岩中复杂的矿物成分导致其孔隙演化过程更加复杂,有机质裂解过程所伴随的成孔作用、酸性产物溶蚀作用以及增压效应使该过程进一步复杂化。在进一步研究中,需要对不同作用开展相对独立的研究,揭示其机理并建立预测模型,进而对原位加热过程中整个增孔增渗效应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演化进行有效预测。
- 陈国辉蒋恕蒋恕蒋恕彭鹏莫兰张钰莹彭鹏张天宇
- 关键词:孔隙演化提高采收率页岩油
- 仿生学在绿色设计中的应用
- 近代仿生学的发展十分迅速,其成果被设计师加以运用并最终发展出仿生设计学这一分支,是设计与仿生学互相渗透互相发展而成的一门前沿学科。通过观察与研究自然界生物的行为与性状,利用自然界生物及其系统的组织结构、图案构成、功能运行...
- 彭鹏
- 关键词:绿色设计仿生学
- 缝洞型碳酸盐岩凝析气藏气水界面上升高度的计算方法
- 本发明公开一种缝洞型碳酸盐岩凝析气藏气水界面上升高度的计算方法,涉及油气藏开发实验模拟计算技术领域,包括以下步骤:基于PVT测试、测井解释和试气资料获取研究区内生产井的气水界面高度;基于生产井的气水界面高度,确定地层的避...
- 孙艳坤孔令运龙涛彭鹏
- 新型热障涂层用稀土铝酸盐材料的研究
- 为提高高温燃气轮机热效率,研究制备除氧化钇稳定的氧化锆外的新型热障涂层用稀土铝酸盐材料体系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采用稀土氧化物R2O3粉体与Al2O3粉体为原料(R=Y、La、Ce、Pr、Nd、Sm、Eu...
- 彭鹏
- 关键词:钙钛矿石榴石铝酸盐稀土掺杂
- 文献传递
- 一种驱替试验装置及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驱替试验装置及方法,涉及驱替试验技术领域,驱替流体系统、岩心夹持器和核磁共振仪,所述驱替流体系统的流体出口与所述岩心夹持器的流体入口连通,所述岩心夹持器内用于设置岩心,所述驱替流体系统能够将所述驱替流体输...
- 龙涛孙艳坤彭鹏孙天宇周良昌
- 一种空天地井一体化监测二氧化碳封存泄漏方法与系统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空天地井一体化监测二氧化碳封存泄漏方法与系统,涉及二氧化碳封存泄漏监测技术领域,该方法包括利用合成孔径雷达和卫星对目标区域进行遥感测量,确定二氧化碳封存泄漏监测边界;利用无人机进行摄影测量,构建三维实景模...
- 孙艳坤孙天宇龙涛李博文周良昌彭鹏
- 光纤监测在碳封存中的现状、应用及展望
- 2025年
- 碳封存(CCS)技术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手段,其安全性与高效监测技术紧密相关。本文深入剖析了光纤监测技术在碳封存领域的应用现状,尤其聚焦于光纤布拉格光栅(FBG)与分布式声波传感(DAS)技术。FBG技术凭借高精度测量应变、温度等参数的优势,可实时监测储层压力与泄漏风险;DAS技术则利用其分布式声波感知能力,动态追踪CO_(2)羽流迁移及诱发地震活动。通过多技术融合,如光纤与地震、化学监测的协同,显著提升了监测系统的综合性能,实现了对封存过程的全方位覆盖。然而,光纤监测技术在高温高压环境下的适应性、低频信号敏感性不足以及经济性等方面仍面临挑战。未来,需通过优化传感器设计、开发智能算法、推动标准化应用等途径,提升技术可靠性与规模化潜力,为碳封存安全提供坚实保障。
- 孙艳坤周良昌龙涛孙天宇彭鹏彭鹏金城杰
- 关键词:碳封存多技术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