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思
- 作品数:23 被引量:115H指数:7
- 供职机构:南开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经济管理社会学政治法律更多>>
- 19世纪天津、烟台的对外贸易与传统市场网络——以洋纱洋布的输入与运销为例被引量:12
- 2004年
- 19世纪下半叶 ,华北是全国洋纱、洋布输入最多、销流最广的地区 ,以往学者关于洋货未能打入华北内地的看法值得商榷。更值得注意的是 ,同时期天津、烟台两口岸对外贸易的巨大发展是在当地中国商人的控制之下并依凭传统市场网络的支撑而实现的 ,与外国商人的努力及内地新式流通运输体系无大关系。中国商人正是凭借这些优势加入到新的国际贸易竞争体制之中 ,并占据主动、屡败对手 ;华北的传统市场网络无可替代地长期承担起链接外来世界和偏远内地的使命 ,并带来天津、烟台这些新型近代商业贸易中心的兴盛和发展。
- 张思
- 国家渗透与乡村过滤:昌黎县侯家营文书所见被引量:9
- 2008年
- 在河北省昌黎县侯家营村发现的集体化时代村级文书资料,涉及村内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等丰富的内容,展示了国家权力与农民社会相互碰撞的具体场景。侯家营文书中的大量例证表明,在20世纪后半期的中国乡村,国家权力控制了村民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以阶级斗争话语等为代表的官方意识已渗透到基层乡村,已然占据了话语霸权的地位。但是同时,国家权威在乡村社会也不是没有边界,也常有政策愿望落空、陷入困境及遭遇反讽的时候。面对国家的强制性压力和渗透,乡村社会的传统、习惯一直用融合、再造、过滤等方式加以对应。
- 张思
- 役畜借用习惯与近代华北村落共同体的变迁被引量:3
- 2013年
- 近代华北农村中普遍流行着无偿借用役畜的习惯。那些土地不多,经营能力不强的农家依靠该习惯来解决农耕生产中的畜力缺乏问题。考察20世纪华北农村的役畜借用习惯,并与换工习惯以及役畜赁用习惯进行比较,可以窥见该时期村落共同体社会的变迁和时代动向,进而发现处于激烈社会变迁中的近代华北农村乃至整个中国农村的某些重要性格。
- 张思
- 关键词:社会变迁村落共同体
- 遭遇与机遇:19世纪末中国农村手工业的曲折经历——以直鲁农村手工纺织业为例被引量:11
- 2003年
- 19世纪末 ,直鲁农村手工纺织业在外国棉制品的冲击下经历了一个严重衰落的低谷 ,也迎来与国内发达地区并驾齐驱、与机器棉制品比肩竞争的发展转机 ,这一曲折经历包含着极为复杂交错的层面。一些学者关于洋布、洋货未能打入华北内地、甚至纠缠于“帝国主义是现实还是神话”的看法值得商榷 ;“封建、落后”的农村经济在突来的冲击面前所表现出的强韧性和对抗能力 ,在机遇面前所显示出的与时俱进的品质以及对新技术和新生产方式的持续容纳能力也同样值得关注。
- 张思
- 关键词:手工业
- 《雨中岚山》所记户無濑瀑布考
- 2020年
- 周恩来诗作《雨中岚山》借景托物以抒情言志,今人凭临所借托景物可深刻理解周诗。周诗中唯一一处明确、具体且固定的景物描写是一处瀑泉,也即诗中所记"流出泉水绿如许,饶石照人"。对此瀑泉,学者与游人或从未留意。踏查岚山实地,考诸日本典籍,可确定周诗所记瀑泉为当年岚山代表性风景名胜户無濑瀑布。户無濑瀑布现今只存残影,今人可从江户时代的文献及风景画中一窥其往昔大观。
- 张思
- 关键词:周恩来
- 从近世走向近代:华北的农耕结合与村落共同体被引量:10
- 2010年
- 近世以来华北农民在农耕劳动上的互助-结合行为的变化与同时代村落共同体的变迁密切相关,而对上述问题的讨论则直接关系到对该时代农村社会性质等基本问题的认识。华北农村的农耕互助具有地域特征,通过对近世华北农村的"锄社"、"合具"及近代的"搭套"、"换工"等农耕结合习惯进行考察和相互比较,可以看出华北的村落共同体经历了一个从近世走向近代的、变质的过程。
- 张思
- 关键词:近世
- 晚清山东的官赈救荒被引量:5
- 2009年
- 晚清山东灾荒严重,灾荒发生后,清政府即派官员赴灾区勘灾,审户,实施救治。当时主要采取施赈、调粟、养恤、除害、遣返灾民回籍、赎地贷给籽种、蠲缓赋税、禁止酿酒等善后措施,以及兴修水利、植树造林、办理仓储、开垦荒地等预防措施。这些措施对救治晚清山东灾荒发挥了积极作用。腐败的吏治使晚清山东官赈救荒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但晚清政府毕竟担负了山东赈灾救荒的重任,发挥着主导作用。
- 董传岭张思
- 关键词:晚清政府
- 近代华北农村的农家生产条件·农耕结合·村落共同体被引量:29
- 2003年
- 本文从农耕结合的角度去观照近代中国农村家庭的生产样态以及村落共同体的变迁等问题 ,进而对旧中国农村社会的性格进行考察。华北的旱作农业特别是耕种作业需要并行使用复数的役畜和多人的共同协作 ,因此近代华北的农家不得不与他人相互结合起来 ,以解决农繁期畜力和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在近代华北农村存在着多种农家间的农耕结合 ,除了搭套之外 ,还有劳动力与劳动力、劳动力与畜力、畜力与畜力间的换工 ,有役畜和农具的无偿借用 ,以及代耕、帮工、伙养役畜、共同租种、共同雇工等形式。对这些农耕结合的不同评价导致了泾渭分明的近代中国农村社会认识论。本文指出 ,在近代华北农村 ,相当多的农耕结合形式 ,以其合理的、对等的原则及灵便性逐渐成为华北农家农耕结合的主流。
- 张思
- 关键词:村落共同体劳动力畜力代耕帮工
- 侯家营:一个华北村庄权力结构的瓦解与秩序重建(1920—1950)——兼与杜赞奇教授的华北宗族论商榷
- 20世纪前半期的华北乡村经历了传统村庄领袖权威坠落、旧有的村内外权力结构瓦解与社会秩序崩坏的过程。其中,村庄外部环境的变化,诸如军阀混战、日军占领、国共内战、国家权力深入村内、对农民的索取日益加重等是最主要的原因,但这些...
- 张思
- 关键词:社会失序
- 文献传递
- 崩坏与变革前夜的华北村落共同体社会——沙井村:1940-1949被引量:10
- 2005年
- 20世纪40年代的八九年间,华北农村社会遭遇到前所未有的贫困、动乱与不安,往年被村民们所遵守的道德规范和习惯受到严重的冲击,进入到20世纪以来已经摇摇欲坠的村落共同体也走向崩溃的边缘。1940-1949年间华北村落共同体的崩坏状态值得格外关注,这方面的研究有助于对旧中国农村社会的基本性质与社会结构变动给予确切的历史定位,有助于理解处于变革前夜的旧华北村落共同体的时代性格。
- 张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