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凯锋
- 作品数:153 被引量:148H指数:6
- 供职机构: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预研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金属学及工艺一般工业技术理学机械工程更多>>
- 一种用于不同尺寸合金阶梯孔均匀微弧氧化的装置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不同尺寸合金阶梯孔均匀微弧氧化的装置,包括带有阶梯孔的合金工件,阳极杆、阴极杆组件,所述阳极杆与正极电缆相连,并与合金工件连接,所述阴极杆组件包括接头杆、中间杆与端部杆,所述接头杆一端负极电缆相连,另...
- 周晖张凯锋胡汉军郑玉刚霍丽霞郝宏苟世宁王叙博
- 文献传递
- 一种柔性材料表面低应力耐湿热红外辐射散热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 本发明涉及一种柔性材料表面低应力耐湿热红外辐射散热薄膜及其制备方法。特别适用于卫星表面曲面位置的热管理。利用高气压下沉积的疏松结构二氧化硅迅速提高薄膜的红外辐射散热性能,避免产生较大的内应力。此外,利用低气压下沉积的较薄...
- 成功曹生珠马东锋周晖何延春张凯锋王志民李毅熊玉卿左华平王兰喜吴春华高恒蛟汪科良
- 超润滑薄膜研究进展及在航天领域的应用展望
- 2025年
- 固体润滑薄膜以其非挥发性和宽温域适应性,成为空间机构极端环境长效运行的核心保障。近年来,超润滑技术实现从基础研究到宏观尺度的突破,虽未达理论零摩擦,但其在航天领域的技术优势显著。本文聚焦航天领域特殊工况,系统分析过渡金属二硫化物(TMDs)和氢化类金刚石碳(H-DLC)薄膜的超润滑机制,阐明实现宏观尺度超润滑的关键科学问题与技术挑战。TMDs需满足原子级洁净界面、范德华主导机制及非公度接触三大本征条件,通过超晶格异质界面工程、多层梯度薄膜构筑等创新策略,使MoS_(2)在宏观尺度下也具备超润滑特性;H-DLC真空超润滑依赖碳原子氢钝化效应,通过氢含量调控、元素掺杂及多层复合结构设计解决氢脱附引发的失效问题。建议分阶段推进超润滑固体薄膜技术在航天工程中的应用,在技术发展初期阶段,首先选择一次性机构(压紧释放机构、展开机构),逐步拓展至长寿命连续运行机构,通过持续迭代优化,推动超润滑技术成为新一代航天器的核心支撑技术。
- 汪科良刑振华任守志赵蒙周晖张凯锋成志忠冯兴国曹珍贺颖
- 关键词:固体润滑航天应用超润滑
- 一种平面涡卷弹簧的辅助喷涂装置及润滑处理方法
- 本发明提供一种平面涡卷弹簧的辅助喷涂装置及润滑处理方法,涉及材料润滑处理领域。该平面涡卷弹簧的辅助喷涂装置包括:固定底盘,开设有安装孔;活动杆,穿过安装孔且与固定底盘连接,活动杆可沿安装孔上下移动,活动杆的一端设置有弹簧...
- 张凯锋霍丽霞周晖冯凯王世伟胡明泰藤炳文郭芳君
- 低表面能氟碳聚合物及涂层的耐电子辐照特性研究
- 2025年
- 低表面能氟碳聚合物及涂层是一种有效阻止空间油脂润滑剂扩散迁移的关键材料,为空间高精度长寿命油脂润滑活动机构和重大工程任务及系统的稳定可靠运行提供了重要保障。采用真空电子辐照测试系统对氟碳聚合物辐照前后在不同金属基体表面形成的涂层的接触角、表面能,以及热分解温度、官能团、元素化学态和化学键等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经过3.5×10^(5)rad(Si)电子辐照后,聚合物涂层的表面能较辐照前仅增加了约1 mN/m,随着辐照剂量继续增加至9×10^(6)rad(Si)和1.8×10^(7)rad(Si),表面能变化不明显,趋于稳定。聚合物的TG曲线与辐照前的变化趋势相同,且分解温度较为接近;辐照后-C=O键、C-H键和C-F键等主要官能团的特征吸收峰的位置未发生明显变化;辐照前后氟碳聚合物材料的元素组成和特征峰位置相同,氟碳聚合物材料辐照后的特征峰值强度较辐照前略微减弱,但分子结构相对稳定,化学键未发生明显变化,仍具有优异的耐电子辐照特性。
- 冯凯霍丽霞孙繁新郭芳君王世伟苟世宁周晖高鸿张凯锋
- 关键词:电子辐照低表面能涂层
- 乙炔流量对四面体含氢非晶碳薄膜结构、机械特性和大气摩擦学性能的影响
- 2025年
- 采用脉冲激光诱导阴极真空电弧(PLICVA)技术在乙炔气氛中制备四面体含氢非晶碳(ta-C:H)薄膜,通过调控乙炔流量(0~40 sccm)研究其对薄膜微观结构、机械特性及大气摩擦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乙炔流量的增加,薄膜表面大颗粒密度显著降低,表面质量得到有效改善;薄膜中sp^(3)C杂化键含量呈梯度递减趋势;纳米硬度从不含乙炔的ta-C薄膜的57.95 GPa下降至乙炔流量40 sccm下沉积的ta-C:H薄膜的44.71 GPa。随着乙炔流量的增加,膜基结合强度呈先增后减的非线性变化;薄膜摩擦系数逐渐降低,磨损率逐渐升高。5 N载荷下,不含乙炔的ta-C薄膜表现出0.156的摩擦系数和3.22×10^(-16)m^(3)·N^(-1)·m^(-1)的低磨损率;乙炔流量40 sccm下沉积的ta-C:H薄膜的摩擦系数降至0.128,但磨损率升至7.92×10^(-16)m^(3)·N^(-1)·m^(-1)。机理分析表明,引入氢后薄膜表面悬键钝化作用增强,在摩擦磨损过程中形成转移膜,滑行界面石墨化产生协同润滑作用,使摩擦系数逐渐减小。本工作可为优化ta-C:H薄膜提供实验依据和理论支撑。
- 历健郝宏周志勇汪科良郑玉刚赵蒙周晖张凯锋
- 关键词:机械特性
- 金属掺杂MoS_(2)基复合薄膜的微观结构与真空摩擦学性能研究
- 2025年
- 采用非平衡磁控溅射技术在Si片和9Cr18钢表面分别沉积了纯MoS_(2)、MoS_(2)-Ag、MoS_(2)-Ti和MoS_(2)-(Ti+Ag)四种不同类型的薄膜,并对这四种薄膜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四种薄膜的表面形貌为颗粒状,断面形貌为柱状晶,掺杂Ti和Ag能显著提升薄膜的致密性,掺杂Ti还产生衍射峰宽化和晶粒细化。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掺杂Ti和(Ti+Ag)共掺杂能大幅度提升薄膜的硬度和附着力,硬度相较纯MoS_(2)薄膜分别提升了5.9倍和5.1倍,附着力分别增大了3.5倍和3.2倍。真空摩擦学性能实验分析发现,与磨损率为1.63×10^(-15)m^(3)/(N·m)的纯MoS_(2)薄膜相比,Ti掺杂及(Ti+Ag)共掺杂均能显著提高耐磨性能,MoS_(2)-(Ti+Ag)磨损率仅为0.9×10^(-17)m^(3)/(N·m),降低了2个数量级,表现出优异的摩擦学性能。本研究为改善金属掺杂MoS_(2)基复合薄膜的真空摩擦学性能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验数据。
- 郑玉刚苟世宁冯兴国汪科良赵蒙张凯锋周晖李林
- 关键词:金属掺杂
- 关键工艺参数对含油多孔聚酰亚胺保持器材料性能的影响
- 2025年
- 含油多孔聚酰亚胺(PI)材料不仅具备良好的耐腐蚀性能和自润滑性能,同时由于具有特殊的孔隙结构,可实现持续稳定的贮油和供油功能,在轴承保持器中被广泛应用,可为轴承运转提供可靠的润滑保障。本工作主要研究多孔材料成型过程中的关键工艺参数(包括粉末粒径、保压过程及烧结方式)对多孔PI材料孔隙微观结构、含油性能和摩擦学性能的影响,进一步优化设计多孔PI保持器材料的成型工艺。结果表明:选择粒径为200目的粉末、至少两次泄压排气及定容烧结方法制备出的多孔PI材料综合性能优异,其含油率在23%左右(可调控),含油保持率可达99%,大气和真空条件下的摩擦系数均小于0.09。优化后的工艺在制造适用于严苛的空间使用工况下长寿命、高精度的高速轴承保持器方面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 贺颖胡继星胡汉军王世伟霍丽霞周晖张凯锋高鸿
- 关键词:工艺参数摩擦学性能
- 一种新型热控薄膜的性能和制备
- 概述了 CCAg型复合热控薄膜的组织结构和性能特性;系统叙述了 CCAg型热控薄膜氧化铝介质层的多种制备方法,包括真空蒸发法、直流反应磁控溅射法、射频磁控溅射法、射频反应磁控溅射法、中频反应磁控溅射法、脉冲反应磁控溅射法...
- 李学磊周晖张凯锋王虎曹生珠王志民
- 耐原子氧二硫化钼基有机或无机杂化润滑涂料及制备方法
- 本发明提供一种耐原子氧二硫化钼基有机或无机杂化润滑涂料及其制备方法,其耐原子氧二硫化钼基有机或无机杂化润滑涂料的组份由胶粘剂、固体润滑剂、抗氧化改性剂、分散剂、混合溶剂和改性硅溶胶组成。本发明能够克服空间用聚酰胺酰亚胺粘...
- 霍丽霞周晖桑瑞鹏张凯锋苟世宁蒋钊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