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宋桂芸

作品数:29 被引量:147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国康复研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社会学经济管理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2篇专利

领域

  • 24篇医药卫生
  • 1篇经济管理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社会学

主题

  • 8篇卒中
  • 8篇脑卒中
  • 7篇康复
  • 4篇伤患者
  • 4篇卒中患者
  • 4篇脑卒中患者
  • 4篇脊髓
  • 4篇脊髓损伤
  • 4篇关节
  • 3篇偏瘫
  • 3篇偏瘫患者
  • 3篇踝关节
  • 3篇ICF
  • 3篇残疾
  • 2篇单侧
  • 2篇心肺耐力
  • 2篇血液
  • 2篇血液透析
  • 2篇血液透析患者
  • 2篇正常成人

机构

  • 26篇中国康复研究...
  • 18篇首都医科大学
  • 3篇华东师范大学
  • 3篇中国残疾人辅...
  • 3篇世界卫生组织
  • 3篇中国康复科学...
  • 3篇杭州极智医疗...
  • 1篇北京航空航天...
  • 1篇北京体育大学
  • 1篇北京协和医院
  • 1篇北京市和平里...
  • 1篇航空工业中心...
  • 1篇江苏航空职业...

作者

  • 29篇宋桂芸
  • 8篇高明明
  • 8篇张璞
  • 6篇郭华珍
  • 5篇张慧丽
  • 4篇恽晓平
  • 3篇丛芳
  • 3篇邱卓英
  • 2篇马迎春
  • 2篇杨明
  • 2篇吴琼
  • 2篇恽小平
  • 1篇司凤山
  • 1篇崔尧
  • 1篇席冰玉
  • 1篇李南玲
  • 1篇姚斌
  • 1篇王方永
  • 1篇曾凡勇
  • 1篇刘建军

传媒

  • 16篇中国康复理论...
  • 2篇第9届北京国...
  • 1篇中华物理医学...
  • 1篇中华肾脏病杂...
  • 1篇中国血液净化
  • 1篇临床神经外科...
  • 1篇西部中医药
  • 1篇残疾人研究
  • 1篇足踝外科电子...

年份

  • 5篇2025
  • 2篇2024
  • 1篇2023
  • 2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7
  • 2篇2016
  • 6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07
2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左侧空间忽略患者远空间忽略的表现与评定研究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探讨右脑卒中后左侧空间忽略患者的远空间忽略特点和评定。方法2021年1月至10月,北京博爱医院30例右侧脑卒中后左侧空间忽略患者(n=30,患者组)与性别、年龄和文化程度匹配的健康人(n=30,对照组)行近空间和远空间线段划销测验、星星划销测验、线段二等分测验。方便抽取对照组25例于第二天同一时间行远空间线段二等分测验。结果对照组近空间和远空间漏划线段数和百分比、漏划星星数均为零;患者组二等分测验偏离中点长度和百分比均显著大于对照组(|t|>4.319,P<0.001);患者组远空间除二等分测验的偏离中点长度显著大于近空间测验外(t=-4.994,P<0.001),其余指标与近空间测试无显著性差异(|Z|<1.638,t=-1.282,P>0.05)。二等分测验重测ICC>0.462(P<0.01)。结论左侧近空间忽略脑卒中患者可同时存在远空间忽略,二等分测验可以用于远空间忽略的评定。
郭华珍恽晓萍张慧丽何泽佳余杰华祝剑虹宋桂芸李晞李玫李钰
关键词:单侧空间忽略
针灸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重建的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22年
从大脑功能重塑理论入手,探讨针灸(头针、电针、火针、艾灸等其他特殊针刺方法)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重建的影响,认为传统针灸与现代康复训练有机结合能发挥更显著的治疗效果,还能优化针灸、康复联合临床方案,从而为临床防治脑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提供研究的新方向。
谢敏宋桂芸
关键词:脑卒中针灸康复训练
踝关节智能牵伸对脊髓损伤患者下肢痉挛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
2024年
目的观察踝关节智能柔性牵伸在下肢痉挛脊髓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21年6月至2024年5月,北京博爱医院脊髓损伤患者2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14例。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予以手法牵伸治疗,试验组给予踝关节智能牵伸系统训练,共8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评定量表(MAS)、踝关节背屈角、临床痉挛指数、腓肠肌内侧头表面肌电最大均方根值和足大趾振动觉阈值(VPT)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试验组MAS分级(χ^(2)=10.378,P=0.035)、踝关节背屈角(Z=-3.306,P<0.001)、临床痉挛指数(t=4.101,P=0.001)和腓肠肌内侧头被动背屈时的最大均方根值(Z=-3.296,P<0.001)均改善,试验组MAS分级(χ^(2)=11.418,P=0.022)、踝关节背屈角(Z=-1.986,P=0.047)、腓肠肌内侧头被动背屈时的最大均方根值(Z=-2.297,P=0.021)均优于对照组。足大趾VPT虽有所改善,但组内和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踝关节智能柔性牵伸可改善脊髓损伤患者下肢肌痉挛,有改善足部本体感觉的趋势。
高明明恽晓萍赵舒羽辛然宋桂芸赵阳
关键词:脊髓损伤下肢康复机器人痉挛随机对照试验
有氧运动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理功能、心肺耐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被引量:30
2012年
目的探讨12周有氧运动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生理功能、心肺耐力、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入选在北京博爱医院就诊的MHD患者14例,所有患者运动前应用Bruce方案平板运动测定最大摄氧量(peak oxygen uptake,VO2peak)、代谢当量(metabolic equivalents,METs)、负荷运动时间等,记录血压和心率。生理功能的评估采用6min步行试验(six-minute walking test,6MWT);心肺耐力的评定采用VO2peak、METs和负荷运动时间;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评估采用美国慢性肾脏病临床实践指南(Kidney Disease Outcomes Quality Initiative,K/DOQI)推荐的简易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评分表(SF-36,the Health-Related Short Form)。有氧运动定义为中等运动强度(50%~80%VO2peak)的平板运动,运动训练在透析间期进行,每周3次,每次30min,共持续12周,运动前15min热身运动,运动结束后5min放松训练,12周运动结束后再次评价上述指标,比较其前后结果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 12周有氧运动后6MWT结果有所改善(Z=-1.132,P=0.241);VO2peak明显提高(Z=-2.226,P=0.028)、负荷运动时间显著延长(Z=-2.701,P=0.007),代谢当量有所提高(Z=-1.632,P=0.103);SF-36评分明显改善(Z=-2.701,P=0.007)。结论 12周有氧运动训练对MHD患者生理功能、心肺耐力、健康相关生活质量有部分改善作用。
王欣欣宋桂芸宿志梅恽小平马迎春
关键词:有氧运动维持性血液透析生理功能心肺耐力健康相关生活质量
基于ICF和ICD-11的中国5种肢体残疾相关标准比较研究
2025年
目的 系统比较5种在保险、工伤、司法鉴定和残疾评定等领域广泛应用的肢体残疾相关标准,从定义、编码、分类、分级和评估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揭示各标准的架构和方法,为肢体残疾标准的整合与优化提供循证证据。方法 基于《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和《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版》(ICD-11),分析《人身保险伤残评定及代码》(保险标准)、《人体损伤致残程度分级》(司法标准)、《劳动能力鉴定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等级》(工伤标准)、《军人残疾等级评定标准》(军残标准)和《残疾人残疾分类和分级》(残疾分类分级标准),对比5种标准中肢体残疾方面的定义、编码方式、分类体系、分级标准和评估方法。结果 依据ICF分类架构与分类方法,在身体功能和结构层面,肢体残疾主要涉及神经肌肉骨骼和运动相关功能(b7),包括关节和骨骼功能(b710-b729)、肌肉功能(b730-b749)和运动功能(b750-b789);在活动与参与层面,主要涉及活动(d410-d499)与自理能力(d510-d599)。相关疾病多见于某些感染性疾病或寄生虫病(01),神经系统疾病(08),肌肉骨骼系统损伤或结缔组织疾病(15),发育异常(20)和损伤、中毒或外因的某些其他后果(22)等。对5种肢体残疾相关标准的分析发现,仅残疾分类分级标准对肢体残疾进行明确界定,但术语系统仍与ICF存在一定差距。在编码体系上,仅保险标准采用ICF编码,其余4种残疾标准采用自拟的编码方法。肢体残疾标准中细分项目并没有完全覆盖ICF中与肢体残疾相关的所有类目。在分级方式方面,残疾分类分级标准采用4级制,其余4种标准均分为10级。在评估方法方面,5种标准均侧重于对身体结构、功能的评估,并且注意到日常活动能力的评定,但没有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残疾评定量表(WHODAS 2.0)的综合功能评估方法。结论 中国针对不同的需求,制定了
叶海燕杨亚茹邱卓英王忠彦陈迪宋桂芸宋桂芸王方永刘叶
关键词:肢体残疾
联合国系统残疾模式、核心概念和术语体系:基于CRPD和ICF的研究被引量:3
2025年
本研究秉承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CRPD)精神并且基于国际功能、残疾与健康分类(ICF)架构和方法,系统分析了联合国系统主要国际组织的残疾模式、核心概念及相关术语。联合国系统国际组织采用残疾的社会模式,运用ICF架构和方法定义了残疾的核心概念并采用了ICF的残疾术语体系,建立了符合ICF架构的残疾分类分级方法和术语体系,为制定符合CRPD精神的残疾政策,协调采取统一的行为保障残疾人权益并推动残疾人的包容性发展提供了理论和方法支持。同时,联合国系统相关国际组织还基于ICF开发了政策工具。残疾标准建设应遵循CRPD的宗旨并采用ICF的理论和方法,结合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运用基于ICF的方法和工具建立并不断完善残疾分类分级标准系统、开发标准化评估工具,以提升残疾标准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包容性,实现跨行业、跨区域及国际间的残疾数据可比性。
杨亚茹邱卓英邱卓英宋桂芸
关键词:ICF
水中平板训练和减重平板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和平衡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7
2015年
目的比较水中平板训练(UWTT)、减重平板训练(BWSTT)和常规步行训练(CGT)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和平衡功能的效果。方法 43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CGT组(n=14)、BWSTT组(n=13)和UWTT组(n=16),后两组在CGT组的基础上,分别接受BWSTT和UWTT。训练前后采用功能性步行分级(FAC)、10 m最大步行速度(MWS)、6 min步行距离(6MWT)进行评定,采用平衡测试仪进行动、静态平衡功能测试。结果经过4周训练,各组FAC、MWS、6MWT及动、静态平衡功能指标均有改善(P<0.05);UWTT组在6MWT、患侧下肢负重时间、闭眼重心移动总轨迹长及稳定极限范围方面优于BWSTT组(P<0.05)。结论UWTT在改善患者步行耐力及动、静态平衡功能等方面效果优于BWSTT。
吴琼丛芳宋桂芸
关键词:脑卒中偏瘫减重平板训练康复
表面肌电与运动诱发电位在脊髓运动完全性损伤评估中的比较被引量:2
2024年
目的比较基于表面肌电图(sEMG)的脑运动控制方案和基于经颅磁刺激(TMS)的运动诱发电位在脊髓运动完全性损伤患者评估中的敏感性。方法纳入中国康复研究中心2021年3月—2023年4月收治的31例临床诊断为脊髓运动完全性损伤的患者,分别进行基于表面肌电的运动控制检测和基于TMS的运动诱发电位检测。结果31例患者中,27个(87%)至少有一个通道排名4或5。31例患者共测试了248块肌肉(每一例患者共测8块肌肉,分别是左右两侧的股直肌、股二头肌、胫前肌和腓肠肌),其中有79块(32%)肌肉可测量出通道排名4或5。62个肢体中的40个(64%)至少有一个通道排名4或5。31例患者中有21例(68%)有最高排名5的通道。然而,31例患者无一例能检测出运动诱发电位。结论sEMG在脊髓运动完全性损伤患者评估中的敏感性明显高于运动诱发电位。
萧演清高明明何泽佳宋桂芸宋伟李晓光饶家声
关键词:脊髓损伤表面肌电图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
前臂拐的应用对脑性瘫痪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观察在康复训练中配合前臂拐的使用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4年1月~2015年8月,痉挛型脑瘫患儿60例按家长及患儿的意愿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均接受常规康复,观察组另接受应用前臂拐训练。治疗前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量(GMFM-88)及平衡仪进行评定,用GMFM-88中第70项的方法评定行走功能。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的GMFM-88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t〉6.002,P〈0.001),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明显(t=2.317,P〈0.05)。平衡测试中,两组位移运动轨迹长及外周面积治疗后较治疗前均缩小(P〈0.05),观察组应用前臂拐辅助后明显缩小(P〈0.01)。观察组辅助行走人数明显多于对照组(χ2=25.87,P〈0.01)。结论康复训练中应用前臂拐可明显提高患儿的运动及平衡能力。
李南玲张雁吴卫红宋桂芸刘建军席冰玉曾凡勇
关键词:脑性瘫痪拐杖康复
水中太极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2
2017年
目的观察水中太极训练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5年3月至12月,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在水中运动训练池中对30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进行水中太极拳训练,每次30 min,每周5次,共5周。治疗前、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和平衡测试仪对患者进行平衡功能评分以及睁眼和闭眼时重心移动总轨迹长、重心移动面积、重心X轴及Y轴偏移、稳定极限范围及达到目标总时间进行测试。结果训练后BBS评分显著提高(t=-9.652,P<0.001);静态睁、闭眼重心移动总轨迹长、重心移动面积明显减小(t>3.528,Z>-2.590,P<0.01);静态睁、闭眼重心X轴及Y轴位移无明显变化(P>0.05);动态稳定极限范围明显扩大(t=-4.516,P<0.01);到达目标总时间显著缩短(t=4.530,P<0.001)。结论水中太极可以提高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的平衡功能。
金龙丛芳宋桂芸司凤山姚斌贾威崔尧
关键词: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太极拳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