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德林

作品数:5 被引量:9H指数:2
供职机构:阜新高等专科学校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文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2篇小说
  • 1篇叙事
  • 1篇叙事人
  • 1篇叙事人称
  • 1篇语言
  • 1篇语言风格
  • 1篇语言狂欢
  • 1篇全域
  • 1篇重读
  • 1篇温度
  • 1篇文学
  • 1篇文学叙事
  • 1篇文学作品
  • 1篇小说创作
  • 1篇写作
  • 1篇写作策略
  • 1篇新编
  • 1篇鲁迅小说
  • 1篇旅游
  • 1篇旅游背景

机构

  • 5篇阜新高等专科...

作者

  • 5篇孙德林
  • 1篇王新
  • 1篇崔士岚
  • 1篇魏彤光

传媒

  • 1篇理论界
  • 1篇辽宁工程技术...
  • 1篇辽宁经济职业...
  • 1篇长春教育学院...
  • 1篇四川旅游学院...

年份

  • 1篇2023
  • 3篇2014
  • 1篇2005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重读《呼兰河传》——萧红人生之思的深度、广度、力度和温度被引量:1
2014年
萧红的小说《呼兰河传》一向被认为是"散文化的小说",而人们普遍认为"散文化小说"思想含量小。当我们抛开艺术和历史偏见、成见,在当代的、国际化的文艺理论视野下认真重读经典,会深刻地体会到,《呼兰河传》体现了萧红对人生、社会、世界认识的深度、广度、力度和温度。这表现在《呼兰河传》以整体的象征隐喻框架,蕴涵了古往今来轮回着的苦乐忧喜的人生,而这其实是萧红心中的北中国传、中国传乃至世界传。特别是作品以隐显两副笔墨描画的两个人生系列,交织表现了人对人生无力控制但仍坚韧顽强地挣扎和人的生命自由、自觉、自在的两种状态。此外,作品还对人的精神奴性、东北民俗、民间文化的复杂性做了深刻揭示。
孙德林
关键词:《呼兰河传》温度
论文学叙事活动中叙事人称的功能特征被引量:6
2005年
叙事人称的问题在文学叙事活动中是一个非常基本的问题,如何灵活地调动叙事人称,是文学作品中一种重要的写作策略。了解把握三种人称各自的功能特征,才能对其灵活选择与调度,使读者获得最大的信息量和感情浓度。侧重分析了文学叙事活动中叙事人称的功能特征。
孙德林
关键词:叙事人称文学叙事写作策略文学作品
精神自由与语言狂欢——《故事新编》在鲁迅小说中的地位及意义
2014年
《故事新编》中鲁迅超越了《呐喊》、《彷徨》中"戴着面具的呐喊"和"彷徨于无地"的苦闷绝望,达到了精神自由和语言狂欢的艺术境界,使鲁迅小说达到了新的高峰。精神自由源于作家精神上的自我超越,而民间文化立场的凸现和家庭生活的正常为此提供了基础和力量。精神自由在作品中表现为在思想认识层面穿越古今的政治、文化、社会生活,在主体精神层面穿越悲剧意识、死亡意识,穿越希望与绝望,以及民间化立场的凸现;语言狂欢具体表现在:语言的结构形式即文体的突破性,语言风格上油滑的哲学意味,抒情赞歌的独特美感对作家自身语言的超越,语言材料上真正的丰富多样性——中外混杂、古今杂糅,雅俗并用及对语言自身的嘲解等方面。
孙德林
关键词:《故事新编》语言狂欢鲁迅小说
全域旅游背景下城市语言景观设立的构想——以阜新市为例被引量:2
2023年
城市语言景观表现出的一定特点与全域旅游的内涵有着紧密契合度,因此,对城市语言景观设立的研究成为地区全域旅游发展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基于二者的契合点,结合地方特色,城市语言景观应在串联城市特色经济与文化、梳理总结特色产业、发挥全媒体作用、打造地区自然与人文生态、融入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宣传产品、树立形象、彰显文化、表达愿景的作用。
崔士岚孙德林
论萧红和迟子建小说语言风格的异同
2014年
萧红和迟子建因为地缘和性别的关系经常被作对比研究。就二人小说语言风格来讲,不存在水平的高低或先后的继承关系,却都呈现出各有千秋的语言美。萧红小说因其常用日常口语和儿童语言而形成了朴素稚拙的风格,因其"留白"的语言艺术而形成了言简意深的风格;迟子建的小说语言因其新奇的比喻、拟人手法及通感、神化等手法的运用,形成了诗意精美的风格。
孙德林魏彤光王新
关键词:小说创作语言风格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