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洁

作品数:10 被引量:0H指数:0
供职机构:哈尔滨工业大学更多>>
相关领域:航空宇航科学技术理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专利
  • 2篇学位论文
  • 1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航空宇航科学...
  • 1篇文化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6篇石墨
  • 5篇亚胺
  • 5篇酰亚胺
  • 5篇聚酰亚胺
  • 4篇石墨烯
  • 3篇酰胺
  • 3篇酰胺酸
  • 3篇脱膜
  • 3篇力学性能
  • 3篇聚酰胺
  • 3篇聚酰胺酸
  • 3篇材料力学性能
  • 3篇力学性
  • 2篇导电薄膜
  • 2篇粘附
  • 2篇粘附力
  • 2篇柔性衬底
  • 2篇石墨化
  • 2篇石墨化程度
  • 2篇石墨化炉

机构

  • 10篇哈尔滨工业大...

作者

  • 10篇吴洁
  • 7篇李垚
  • 7篇赵九蓬
  • 7篇牛永安
  • 3篇张秋明
  • 3篇刘伟

传媒

  • 1篇黑龙江教师发...

年份

  • 1篇2025
  • 1篇2020
  • 1篇2015
  • 3篇2013
  • 4篇2012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氨基硅烷化改性碳化硅纳米颗粒增强聚酰亚胺复合薄膜的方法
氨基硅烷化改性碳化硅纳米颗粒增强聚酰亚胺复合薄膜的方法,它涉及一种复合薄膜的制备方法。本发明解决了现有聚酰亚胺薄膜材料力学性能低的技术问题。本方法如下:将的氨基硅烷化改性碳化硅纳米颗粒与聚酰胺酸溶液混合超声分散,获得改性...
李垚牛永安赵九蓬张秋明吴洁刘伟
文献传递
表面自组装石墨烯/聚酰亚胺透明导电薄膜的方法
表面自组装石墨烯/聚酰亚胺透明导电薄膜的方法,它涉及石墨烯/聚酰亚胺透明导电薄膜的制备方法。本发明要解决现有柔性导电薄膜中柔性衬底与沉积层粘附力弱,无机导电层与有机基底不相容的技术问题。方法:一、将氧化石墨分放入N,N-...
李垚牛永安赵九蓬吴洁
火箭保护罩力热分析与试验研究
为了保证捆绑联接装置的可靠、安全,国内外普遍在火箭捆绑连杆外装有保护罩。为抵抗飞行过程中恶劣的环境条件的影响,保护罩通常需要具有良好的热力学特性,例如强耐热性、高强度等。本文针对保护罩存在脱落隐患的问题展开了深入的理论分...
吴洁
关键词:气动力强度分析刚度分析承载能力
文献传递
采用碳化硅增强聚酰亚胺复合薄膜制备碳膜的方法
采用碳化硅增强聚酰亚胺复合薄膜制备碳膜的方法,它涉及一种制备碳膜的方法。本发明为了解决现有制备碳膜材料方法存在石墨化温度较高、石墨化困难,及制备的碳膜脆性较大的问题。本方法如下:一、将改性SiC纳米颗粒加入到聚酰胺酸溶液...
李垚牛永安赵九蓬张秋明吴洁刘伟
文献传递
利用石墨烯增强聚酰亚胺树脂碳化制备碳化膜的方法
利用石墨烯增强聚酰亚胺树脂碳化制备碳化膜的方法,它涉及碳化膜的方法。本发明要解决现有制备碳化膜方法存在碳化温度高、耗能大、碳化周期长、碳化膜碳化率较低及强度低的技术问题。方法:一、将ODA和BTDA加入DMAC中,机械搅...
李垚牛永安赵九蓬吴洁
表面自组装石墨烯/聚酰亚胺透明导电薄膜的方法
表面自组装石墨烯/聚酰亚胺透明导电薄膜的方法,它涉及石墨烯/聚酰亚胺透明导电薄膜的制备方法。本发明要解决现有柔性导电薄膜中柔性衬底与沉积层粘附力弱,无机导电层与有机基底不相容的技术问题。方法:一、将氧化石墨分放入N,N-...
李垚牛永安赵九蓬吴洁
文献传递
两类变分数阶对流扩散方程的数值解法及其稳定性分析
分数阶微分方程随着人类认识改造自然的深入应际而生,微分阶数的复杂性又催生了经典分数阶微分方程的扩展,即产生了变分数阶微分方程。对流扩散现象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许多领域如环境科学、能源开发、流体力学和电子科学等以此为研究模...
吴洁
关键词:收敛阶稳定性
采用碳化硅增强聚酰亚胺复合薄膜制备碳膜的方法
采用碳化硅增强聚酰亚胺复合薄膜制备碳膜的方法,它涉及一种制备碳膜的方法。本发明为了解决现有制备碳膜材料方法存在石墨化温度较高、石墨化困难,及制备的碳膜脆性较大的问题。本方法如下:一、将改性SiC纳米颗粒加入到聚酰胺酸溶液...
李垚牛永安赵九蓬张秋明吴洁刘伟
文献传递
利用石墨烯增强聚酰亚胺树脂碳化制备碳化膜的方法
利用石墨烯增强聚酰亚胺树脂碳化制备碳化膜的方法,它涉及碳化膜的方法。本发明要解决现有制备碳化膜方法存在碳化温度高、耗能大、碳化周期长、碳化膜碳化率较低及强度低的技术问题。方法:一、将ODA和BTDA加入DMAC中,机械搅...
李垚牛永安赵九蓬吴洁
文献传递
高校卓越工程师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问题反思与对策
2025年
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高层次工科专业研究生教育的新策略,是面向工科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路径。基于此,首先阐述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内涵,继而分析卓越工程师创新人才培养的现实问题,最后探讨具体的培养对策,以期加快完善我国高等工科教育的研究生高层次人才培养机制,保障高校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质量和实践水平,为保障我国高校工科研究生人才教育培养质量奠定基础、提供新思路。
王路吴洁丛培林韩雪张华于艳玲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