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颖

作品数:10 被引量:24H指数:3
供职机构:南昌市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江西省卫生厅普通科技计划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篇护理
  • 2篇血管
  • 2篇置管
  • 2篇干预
  • 2篇PICC置管
  • 2篇超声
  • 1篇导管
  • 1篇新生儿
  • 1篇血管弹性
  • 1篇血管顺应性
  • 1篇血栓
  • 1篇血栓发生
  • 1篇医院感染
  • 1篇医院感染管理
  • 1篇优质护理
  • 1篇优质护理病房
  • 1篇优质护理服务
  • 1篇有效沟通
  • 1篇早产
  • 1篇置管困难

机构

  • 9篇南昌市第一医...
  • 1篇南昌理工学院

作者

  • 9篇刘颖
  • 2篇张敏
  • 1篇章萍
  • 1篇万琼
  • 1篇谌丽萍
  • 1篇周斌
  • 1篇彭黄芳

传媒

  • 3篇医学信息(医...
  • 1篇当代医学
  • 1篇江西医药
  • 1篇华西医学
  • 1篇中国感染控制...
  • 1篇中国医学创新
  • 1篇当代护士(下...

年份

  • 1篇2025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18
  • 1篇2017
  • 4篇2014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静脉输液新生儿外渗发生情况调查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6
2022年
目的:探讨静脉输液新生儿外渗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以整群抽样法选择2020年7月-2021年6月在南昌市第一医院行静脉输液的364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收集资料,分析静脉输液新生儿外渗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结果:静脉输液新生儿外渗发生率为14.84%(54/364)。单因素分析显示,发生外渗组早产、血管弹性差、输注刺激性药物、穿刺护士工作年限<5年比例均高于未发生外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出生日龄、性别、出生体重、置管部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早产[OR=2.667,95%CI(1.267,5.611)]、血管弹性差[OR=4.470,95%CI(2.360,8.466)]、输注刺激性药物[OR=3.906,95%CI(2.137,7.140)]、穿刺护士工作年限<5年[OR=3.342,95%CI(1.845,6.056)]均是静脉输液新生儿外渗发生的高危因素(P<0.05)。结论:静脉输液新生儿外渗发生率较高,其发生与早产、血管弹性、输注药物、穿刺护士工作年限均有关。
袁红连熊芬刘颖
关键词: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早产血管弹性
在优质护理病房实行APN排班的体会
2014年
目的探讨在优质护理病房实行APN排班模式的可行性。方法改革传统排班,根据学历、职称、工作能力的不同,将科室护理人员合理搭配后实施APN排班模式,为患者提供连续的整体服务。结果APN排班模式减少了交接班次数,实现了护士双班制值班,保障了护理安全,做到让患者满意、护士满意、医生满意。结论APN排班模式是可行的,使护理人力资源使用更加合理,而且实现了科室护士的分层级管理,有助于优质护理服务工作的推进。
刘颖
关键词:优质护理服务试点病房排班模式
护理干预对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的影响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产生的影响。方法收集实施PICC置管的120例患者展开研究,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其基础上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发生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率分别为1.67%、21.67%,且观察组(95%)导管维护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75%),组间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置管患者实施恰当的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PICC相关性血栓发生率,提升临床护理质量,成为临床首选的护理方式。
刘颖
关键词:护理干预PICC导管
2例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失败原因分析被引量:3
2014年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insertedcen-tralcatheter,PICC)以其明显的优势被临床广泛应用,为患者提供了一条安全无痛性输液通道[1]。成功置管是关键,但由于置管患者大多为慢性疾病或肿瘤化疗患者,如血管顺应性差、水肿、反复治疗等,往往易导致置管失败。我院于2011年11月开展PICC置管技术,2012年1月开展超声引导下的PICC置管技术,其中2例因送导丝困难而置管失败。通过对这2例患者置管失败原因分析讨论,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为今后提高PICC置管成功率积累经验,现报告如下。
章萍刘颖谌丽萍
关键词:超声引导PICC置管血管顺应性置管困难
超声电导透皮给药在治疗术后尿潴留中的应用
2018年
目的探讨超声电导透皮给药在治疗术后尿潴留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肛肠术后尿潴留患者6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2例和观察组32例。对照组给予臀部肌内注射甲基硫酸新斯的明注射液1mg,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超声电导透皮给药技术。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和首次排尿时间、平均显效时间,同时比较两组膀胱残存尿量、自行排尿时间、排便时间、术后进食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5.63%、93.7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的首次排尿时间分别为(38.23±7.36)、(35.13±4.03)min,平均显效时间分别为(70.63±1.65)、(60.14±1.26) min,观察组的首次排尿时间、平均显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膀胱残存尿量少于对照组,自行排尿时间、排便时间、术后进食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电导透皮给药对尿潴留患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可实现患者术后排尿通畅,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刘颖
关键词:超声电导透皮给药
ECRS管理模式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防控质量的影响被引量:11
2023年
目的评价ECRS管理模式对多重耐药菌(multidrug-resistant organism,MDRO)医院感染防控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南昌市第一医院2020、2021年度的MDRO防控相关资料。2020年医院按照《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专家共识》要求,实施常规的MDRO感染防控管理;2021年医院在此基础上运用ECRS法四原则对MDRO感染防控管理进行取消、合并、重排、简化。分析对比两个年度间环境物体表面MDRO检出率、MDRO医院感染发生例次率、手卫生依从率、接触隔离防控措施执行率、MDRO感染防控教育考核合格率。结果2021年环境物体表面MDRO检出率低于2020年(9.39%vs.31.63%),MDRO医院感染发生例次率低于2020年(1.18%vs.1.46%),医务人员、工勤人员和陪护者的手卫生依从率高于2020年(90.99%vs.78.63%,73.51%vs.45.96%,70.96%vs.33.71%),接触隔离防控措施执行率高于2020年(93.31%vs.70.79%),医务人员、工勤人员和陪护者的MDRO感染防控教育考核合格率高于2020年(96.57%vs.81.31%,76.47%vs.47.95%,73.17%vs.34.1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CRS管理模式可提升MDRO医院感染防控的执行力及防控水平,降低MDRO医院感染发生率。
张敏黄亚琴宣姗姗刘颖周斌
关键词: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
PICC置管部位沐浴保护套的实施效果探讨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减少PICC带管者沐浴后透明贴膜潮湿和卷边现象。方法实验组沐浴时使用医用橡胶手套制作的PICC置管部位沐浴保护套。结果透明贴膜的潮湿、卷边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采用医用橡胶手套制作的PICC置管部位沐浴保护套降低了患者沐浴后透明贴膜潮湿、卷边率,减少了感染和脱管的风险。
刘颖
关键词:PICC置管卷边
临床教学中使用多元化沟通的效果分析
2014年
目的针对护生在实习中主要存在的心理负担,并指导和帮助她们尽快适应角色的转变,从而缩短实习适应期并很好地完成实习任务。方法护理临床教学中实施规范的岗前教育、入科教育、出科反馈、师生交流会。结果经成组T检验,两组护生的实习综合成绩有显著差异,实验组高于对照组,=3.31,<0.05。结论通过各种措施落实有效沟通,使护生树立工作和学习的自觉性,培养良好的护士素质,有助于提高实习效果。使护生实习能尽快胜任工作,缩短了临床适用的时间。
刘颖
关键词:护生有效沟通
项目式学习对护理实习生锐器伤防护的干预效果研究
2025年
目的探讨项目式学习在护理实习生岗前培训中对锐器伤防护技能培训的效果及其对实习期间锐器伤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3年3月南昌理工学院医学院护理专业A、B两个班级为研究对象。采用掷硬币法将A班设为常规组,B班设为干预组。常规组接受以回顾性强化训练护理操作技能为主的常规岗前培训;干预组在此基础上融入锐器伤防护技能的项目式学习补偿教育。采用柯氏四级培训评估模式在相应阶段自“反应、学习、行为、结果”四个递进的层面全方位评估教育效果。结果A班常规组和B班干预组各纳入56名护理实习生。干预组护理实习生的课程评价评分(128.67±4.39 VS 117.28±6.55)、针刺伤防护知识认知评分(109.11±4.38 VS 96.44±6.72)、安全注射行为评分(38.45±4.91 VS 32.30±5.62)、职业认同感评分(58.02±8.55 VS 51.77±15.86)、岗位胜任力评分(82.59±13.35 VS 75.61±15.09)均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组护理实习生锐器伤发生率(19.64%VS 57.14%)及平均发生频次(1.45 VS 2.13)均低于常规组;锐器伤后例次干预率(87.50%VS 45.59%)和例次上报率(93.75%VS 32.35%)均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护生岗前培训中引入项目式学习的锐器伤防护培训,能有效提升防护技能掌握程度,降低实习期间锐器伤发生率,对培养护生职业防护能力具有重要实践价值。
刘颖彭黄芳刘萌张敏万琼
关键词:锐器伤项目式学习护理实习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