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动脉
  • 3篇老年
  • 2篇栓塞
  • 2篇护理
  • 2篇肝动脉
  • 1篇胆管
  • 1篇胆管癌
  • 1篇胆管扩张
  • 1篇蛋白
  • 1篇跌倒
  • 1篇动脉化疗
  • 1篇动脉化疗栓塞
  • 1篇动脉化疗栓塞...
  • 1篇动脉栓塞
  • 1篇动脉栓塞治疗
  • 1篇动脉血
  • 1篇动脉血氧
  • 1篇动脉血氧饱和...
  • 1篇动脉压
  • 1篇动脉压迫止血...

机构

  • 8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8篇刘翠娥
  • 2篇吕平
  • 2篇吴琳娜
  • 2篇朱婷婷
  • 2篇龚竹云
  • 2篇侯惠如
  • 2篇邵红艳
  • 2篇王芳
  • 1篇尹明
  • 1篇鲁晓春
  • 1篇乔慧
  • 1篇韩学美
  • 1篇阴大伟
  • 1篇王颖莹
  • 1篇菅丽
  • 1篇惠海鹏
  • 1篇梁辉
  • 1篇杨晶
  • 1篇赵诺
  • 1篇侯兰

传媒

  • 2篇现代消化及介...
  • 1篇现代中西医结...
  • 1篇肝脏
  • 1篇医疗卫生装备
  • 1篇解放军护理杂...
  • 1篇中华老年心脑...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法的老年男性腹型肥胖与血清性激素水平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5
2021年
目的评估老年男性腹型肥胖与血清性激素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社区老年男性776例,年龄60~94(71.00±5.24)岁。以腰高比≥0.5为标准分为腹型肥胖组251例和非腹型肥胖组525例。对2组进行1︰1倾向性评分匹配,匹配后腹型肥胖组204例,非腹型肥胖组204例。收集一般临床资料及血清性激素指标等。匹配后数据采用logistic回归与限制性立方样条(RCS)法进行分析。结果匹配前腹型肥胖组年龄、高血压、当前吸烟、当前饮酒、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TG、腰高比较非腹型肥胖组明显升高,HDL-C、总睾酮和性激素结合球蛋白(SHBG)水平较非腹型肥胖组明显降低(P<0.05,P<0.01)。匹配后腹型肥胖组腰高比较非腹型肥胖组明显升高,总睾酮和SHBG水平较非腹型肥胖组明显降低(P<0.05,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性激素指标中,仅SHBG是老年男性腹型肥胖的独立危险因素(OR=0.993,95%CI:0.989~0.998,P=0.003)。RCS分析表明,老年男性血清SHBG的连续变化与腹型肥胖风险的关联呈非线性负相关(r=-0.372,P<0.01)。结论老年男性血清SHBG水平与腹型肥胖风险相关。
阴大伟鲁晓春惠海鹏刘翠娥梁辉朱婷婷
关键词:性激素结合球蛋白吸烟饮酒
胆管癌MR和CT征象分析
2024年
目的总结分析胆管癌MR和CT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方法收集整理2019年3月—2022年10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胆管癌手术切除且于术前1周内行MR或CT动态增强扫描检查的病例62例,分析各序列及动态增强扫描影像征象,总结各影像表现的出现率。结果62例患者中病灶大小介于(0.8~8.9)cm×4.2 cm之间,MR检查病灶表现为T1WI高信号4例、等信号2例、低信号36例、不均匀1例,T2WI高信号35例、等信号3例、低信号3例、不均匀2例,DWI序列高信号40例,等信号3例,明显强化19例,轻度强化17例,无强化6例,快进快出型强化19例,持续强化24例,延迟强化11例。CT扫描病灶表现为平扫2例病灶为等密度,3例为稍高密度,14例为稍低密度;碘氟醇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轻度强化12例,显著强化4例,无强化3例;门脉期稍高密度7例,稍低密度7例,高密度4例,等密度1例;延迟期稍高密度10例,稍低密度5例,等密度2例,高密度2例。间接征象包括胆管扩张,62例患者中胆管扩张47例,其中枯枝状扩张38例,软藤状扩张3例,枯枝状伴软藤状扩张4例,蚯蚓状扩张2例。结论病灶延迟强化和持续强化及枯枝状胆管扩张是胆管癌MR和CT扫描典型的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
刘翠娥王巍巍冯锐郑增
关键词:胆管癌MRCT胆管扩张
不同氧流量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心率及动脉血氧饱和度的影响被引量:8
2009年
目的评估氧气雾化吸入疗法中不同氧流量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雾化吸入前后心率及动脉血氧饱和度变化的影响。方法对32例采取氧气雾化吸入疗法的COPD患者,分别选择氧流量为4、5、6、7、8L/min,观察患者雾化吸入前后心率及动脉血氧饱和度变化的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氧流量为4~6L/min时,雾化前后患者心率变化较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氧流量为7~8L/min时,雾化前后患者的心率变化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无论氧流量大小,雾化后患者的动脉血氧饱和度均增加,与雾化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COPD患者进行氧气雾化疗法时,为达到最佳的雾化效果,建议采用氧流量在5~6L/min。
乔慧刘翠娥杨晶侯惠如
关键词:氧流量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率动脉血氧饱和度
老年住院患者预防跌倒危险标识的制作与临床使用效果
2022年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住院患者越来越多,发生院内跌倒事故,不仅加重患者病情,延迟康复,严重者还会发生生命危险。预防跌倒事故的发生成为老年住院患者的护理要点、难点、重点。预防的关键在于全面的护理评估,消除引起跌倒的危险因素,制定相应的护理对策,将跌倒防护标识及方案应用于患者,通过护理人员、患者及家属的共同努力,有效的提高了护士跌倒风险管理意识和床旁执行力,达到了预防跌倒的效果,使老年住院患者跌倒的发生率降至最低。
刘翠娥邵红艳卢晓兰朱思悦吴琳娜赵诺
关键词:老年住院患者预防跌倒
肝癌破裂出血行肝动脉栓塞治疗的护理
2010年
目的:探讨肝癌自发性破裂出血行急诊肝动脉栓塞治疗手术前后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原发性肝癌自发性破裂出血患者的急救及护理措施的临床资料。结果:17例患者入院后均有失血性休克表现,经肝动脉栓塞治疗后,治愈出院14例,死亡1例,放弃治疗2例,治疗总有效率为82.4%,死亡率为5.9%。结论:急诊肝动脉栓塞治疗肝癌破裂出血简单、有效,手术前后的护理非常重要,术前应密切注意患者病情变化,做好术前准备,术后常规止血、止吐,加强支持护理,及时观察手术并发症及疗效,积极预防和治疗各种并发症,是降低患者死亡率的关键。
刘翠娥菅丽左婧吕平王芳
关键词:肝癌破裂出血肝动脉栓塞护理
医用一次性防护服使用现状调查及改进需求分析被引量:7
2023年
采用目的抽样法,通过电子问卷从一般情况、客观评价指标、主观感受评价指标、改进意见建议4个方面对全国15个省市(自治区)的690名使用过医用一次性防护服的人员进行了线上调查,指出了医用一次性防护服在散热性、透气性、型号样式适体性及身份识别等方面满意度不佳,提出了增加风冷降温、设计多型号医用防护服、增加身份识别标识等建议,为进一步研发集安全性、舒适性、高效性和人性化于一体的一次性医用防护服提供了客观依据。
龚竹云朱思悦刘翠娥马虹颖邵红艳吴琳娜韩学美尹明王颖莹
关键词:医用防护服个人防护装备疫情防控
老年气管切开患者人工鼻湿化与普通湿化的效果研究
2011年
目的研究老年气管切开患者人工鼻湿化与普通湿化的效果。方法将稳定期老年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成2组,分别予人工鼻湿化与普通湿化,观察湿化效果。结果实验组在气道湿化程度、吸氧效果、呼吸道刺激症状及肺部感染发生率方面均好于对照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人工鼻在老年气管切开患者气道湿化方面有较好的应用效果,降低了肺部感染的发生率。
刘翠娥侯惠如吕平王芳
关键词:气管切开气道湿化人工鼻
综合护理干预去除肝动脉压迫止血器的临床效果分析
2022年
总结肝动脉化疗栓塞术中多种方法在去除动脉压迫止血器中的临床效果分析。方法 对 99 例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术后有皮肤损伤史,拟再次行肝动脉化疗 栓塞术的患者,随机分三组各 33 例。对照组为常规去除动脉压迫止血器,即解除动脉压迫器时,用温毛巾敷在其固定胶带黏贴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液体石蜡油浸润(干预 组 1)、喷涂 3M 液体辅料(干预组 2)两组干预组,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针对 TACE 术后去除动脉压迫止血器时的舒适度进行出院满意度调查问卷。结果 干 预组 1、2 较对照组患者去除动脉压迫止血器后胶带黏贴处皮肤损伤有较大改善,但干预组 1 患者对其舒适度不太满意。结论 综合比较,在去除动脉压迫止血器中喷涂 3M 液体 辅料与其它方法相比,有效的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保护皮肤完整性、减轻患者痛苦、促使机体迅速康复,效果较为明显。
刘翠娥侯兰朱婷婷龚竹云
关键词: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动脉压迫止血器液体石蜡油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