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洁岷
- 作品数:19 被引量:13H指数:2
- 供职机构:江汉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语言文字社会学更多>>
- 从词晕弥漫到语晕捕捉的“语词氤氲体”诗歌形态——以余秀华《你说抱着我,如抱着一朵白云》为中心被引量:1
- 2021年
- 诗在诞生之后即获得了其完整的自我形象/语言形式,那将是一个独立地飘荡于母语时空的语词氤氲体,这个语言模型、这个氤氲体将撬开、洗刷读者意识中的语义结块、尘垢。它将谦逊地接纳那些关注语言、或世界的过往与未来的心灵。总体上把握一首当代诗,可以发现它往往会撇除传统抒情的强烈主观表述,将抒情赋予客体,在模拟事实叙述的过程中将情感、经验灌注在客观化的语言状态中。这种形态诗歌的出现,是在汉语新诗经过了三十年的现代性过程后的一般形态,是所谓“新常态”。余秀华的写作练习期就涵纳于此时段,所以还会附丽一些后现代的特质,如对元叙事的轻微消解,如对现代诗歌宏大语词的自觉规避等等。余秀华在21世纪网络发达的汉语诗歌语境中,令人惊讶又释然的是,她泥沙俱下地展示了她的诗歌,其中的最优选之作恰恰可以对当代诗学所理解和认同的诗歌概念、观念和情状加以印证,适合作为抛开既有定义和理论也同时不考虑具体作者身份背景,成为失去“主人”的可供研读的细读文本范例。
- 刘洁岷
- 关键词:当代诗文本细读
- 从本土经验向度上论当代诗歌的地域化与化古——以黄斌诗歌为文本对象
- 2011年
- 阐述了黄斌诗歌在深幽的传统文化背景的笼罩下也同时是饱蘸、深纳了"现代性"的肌质—架构的诗歌。认为中国新诗的"多祖现象"与杂交基因在其诞生近百年的今天早该是一个常识,传统文化与现代性及全球化的紧张关系也绝非简单的几元对立。黄斌诗歌的一大特点是地域化——他的本土经验正是通过对古典的化用与地域化写作这两极同时展开的。黄斌诗歌选择了具体的、局部的、切身的诗歌构成方式,但通过对古典或地域的回望找到其信念般的形而上超越。通过黄斌的诗写,可以感知到新古典主义诗歌的神髓与新的生机。
- 刘洁岷
- 关键词:诗歌本土经验地域化
- 诗歌面对灾难与诗人身份的再确立
- 2009年
- 刘洁岷
- 关键词:自然灾难诗人诗歌抗震救灾《诗经》
- 特色栏目:《江汉大学学报》寻求质的突破——“现当代诗学研究”创设5周年30期纵览
- 2009年
- 刘洁岷
- 关键词:大学学报
- 特色栏目:寻求质的突破——《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现当代诗学研究”栏目被引量:1
- 2011年
-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年起创设“现当代诗学研究”专栏,迄今,已为该栏撰写并在本刊刊发了论文的作者有大陆及海外(包括港台地区,英、美、日、新加坡等国)作者100多位。该栏目已推出的研究专题有30多个,共发论文160余篇。
- 刘洁岷
- 关键词:诗学研究人文科学现当代
- 关于新诗技艺或技法的微观与动态特征被引量:2
- 2010年
- 新诗技艺的概念可能要再定义或进一步划分,对于那些属于已经被广泛总结归纳了的公共诗歌技艺、诗歌语言的修辞技巧不会再在我们的讨论之列。我们针对的只是语言修辞边缘扎根于诗歌写作与鉴赏区间的技术,或者如诗人哑石所言的"微观技艺"。每一个诗人无论出色与否,他都有一套对付词语和修辞的潜规则(癖好),通过这个规则最终触及一个暗无天日的诗歌"密室/车间"。诗歌技艺技法千千万,但都可归结到对词语的细微感觉上和思维的丰富性上——历史感与生命意识都通过某种结构动态地粘附于其中。所以即使诗人的年龄增长了,诗艺与技法"炉火纯青"了,也不会真的就自然返璞归真,因为所谓诗歌话语的"返璞归真"还是必然可以归结到诗歌技艺技法上来的。
- 刘洁岷
- 关键词:修辞本体
- 湖北诗歌片论被引量:1
- 2003年
- 诗歌作为纯个体的创造性艺术活动 ,一个人或一群人的创作风貌与其所在地域的关系是微妙而复杂的 ,难以用简约的方式归纳。湖北新时期以来的诗歌创作 ,特别是自 1970年代“归来派”诗人曾卓以降 ,承袭、偏移甚至反叛“朦胧诗群”创作走向的具有一定现代倾向的诗歌创作群体在湖北诗歌阵营中起到了举足轻重作用。通过对他们阶段性创作成果的扫描和细读 ,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当代湖北诗歌的流变轨迹 。
- 王咏梅刘洁岷
- 关键词:诗歌创作诗歌评论当代文学新诗
- 新世纪诗歌批评:那些“繁荣”假面下的失效命名
- 2012年
- 那些以70后、80后乃至90后为命名对象的文论、论坛(会议)、选本越是"厚重"、"丰繁"、"重要",就会对其中默默耕作的个体形成越大的遮蔽。这些被遮蔽的70后个体的作品量与质都早已不是、绝不是初学者,而是已经上了几个台阶的新一代诗人,目前已进入稳定、创作成绩不断增长的状态。但他们在多种百人左右的70后诗人选本里是绝迹的,在数以百计的关于70后诗人作品研究、批评文章里是稀有乃至绝迹的。以他们的杰出,以他们对本真诗歌写作的追求,我困惑于我们当代诗歌的研究与传播现状。由此,笔者不得不怀疑我们的整个诗歌传播、诗歌批评行业的"可持续性"以及其伦理基础。
- 刘洁岷
- 关键词:诗歌传播批评伦理
- 高校学报的生存状态与发展趋势
- 2001年
- 刘洁岷
- 关键词:高校学报学术质量学术意识教学科研教材分析
- “在自己的回声里,找到了隐居的万物”——《锋刃》诗群20年片论被引量:1
- 2014年
- 在民刊《锋刃》面世20年之际,回顾《锋刃》诗群诗歌创作实绩,探讨诗群、社团等诗歌团体对当代诗人个体及诗歌现象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在诗艺探索方面,哑石与李龙炳表现尤为突出,哑石之诗表现为一种富有张力的和谐,而李龙炳则忠实地用他的艺术感觉维护其诗的纯净与晦涩。在意象建构方面,画家孙磊和楚子擅描绘令人耳目一新的意象。孙磊之诗简洁冷峻,诗歌具有了承接"一段历史"的强度与厚度;楚子则用泛滥的语词操控着血色盛宴和肉身狂欢,以恐怖之景与残酷之美冲击着神经末梢,书写着厌世的愤怒。作为《锋刃》诗群凝聚力的源泉和诗歌精神核心,吕叶、孙文、史幼波、朱杰、唐朝晖、吴德彦等诗人立足于生活,以其真挚虔敬的声音,用精神漫游者的姿态,唱出了对灵魂彼岸的颂歌。凭借在诗歌精神上的超拔高蹈及诗歌技艺方面的自觉精进,《锋刃》及其诗群已然成长为既有鲜明的理论主张,又有较为丰富创作实绩支撑的一片峰峦。
- 夏莹刘洁岷
- 关键词:诗艺神性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