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峙辰

作品数:4 被引量:10H指数:2
供职机构: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多孔
  • 1篇腰椎
  • 1篇张量成像
  • 1篇生物玻璃
  • 1篇生物力学
  • 1篇生物相容
  • 1篇生物相容性
  • 1篇双能
  • 1篇双能X线骨密...
  • 1篇髓型
  • 1篇前瞻性临床研...
  • 1篇椎体
  • 1篇椎体旋转
  • 1篇髋关节
  • 1篇髋关节发育
  • 1篇髋关节发育不...
  • 1篇外翻
  • 1篇密度仪
  • 1篇颈椎
  • 1篇颈椎病

机构

  • 3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空军军医大学...

作者

  • 4篇刘峙辰
  • 2篇吴子祥
  • 2篇李阳
  • 2篇雷伟
  • 2篇臧渊
  • 1篇赵雄
  • 1篇李超
  • 1篇吴剑维
  • 1篇黄鲁豫
  • 1篇严亚波
  • 1篇于龙
  • 1篇牛二龙
  • 1篇王征
  • 1篇张扬
  • 1篇张毅
  • 1篇徐会法
  • 1篇王宏

传媒

  • 1篇中国骨质疏松...
  • 1篇中国修复重建...
  • 1篇临床小儿外科...

年份

  • 1篇2018
  • 2篇2013
  • 1篇2012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预测脊髓型颈椎病的前瞻性临床研究
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CSM/)是以颈椎退行性变或椎间盘突出导致脊髓受压或者脊髓缺血,继而出现脊髓的功能障碍,高发于40岁以上的人群,是颈椎病中危害最为严重的一...
刘峙辰
关键词: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颈椎病表观扩散系数脊髓
文献传递
骨骺损伤对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大鼠术后髋外翻的影响研究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髋外翻(coxa valga)是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患儿术后并发症之一,术中大转子骨骺受损被推测是可能因素,但尚无实验证实,本研究拟证实股骨大转子骨骺损伤与髋外翻的关系。方法在建立大鼠DDH模型后,通过切开复位左侧髋关节同时损伤大转子骨骺的方法,探讨DDH术中骨骺损伤因素对预后颈干角、前倾角的影响。将43只新生SD大鼠下肢伸直襁褓位固定10 d,待出生1个月时行骨盆正位X线片,确诊其中41个左侧髋关节发生脱位(41/43)。将41只DDH大鼠随机分为骨骺损伤组(21只)和对照组(20只)。对照组于大鼠出生1个月时切开复位左侧髋关节,骨骺损伤组在切开复位左髋的同时用1 mm克氏针钻孔损伤左股骨大转子骨骺。术后1个月处死并取得左股骨标本,使用超微立体扫描仪(Epson)测取颈干角及前倾角。结果骨骺损伤组颈干角为130.56°±3.44°,前倾角为28.57°±9.25°;对照组颈干角为126.57°±6.04°,前倾角为28.83°±7.85°。骨骺损伤组颈干角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5),前倾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25)。结论术中大转子骨骺受损的DDH大鼠颈干角更大,提示该损伤可能是发生DDH术后髋外翻的因素之一。手术中减少对大转子骨骺的干扰和损伤,或可改善术后颈干角的变化,减少髋外翻的发生。
李超严亚波徐会法黄鲁豫刘峙辰王宏
生物玻璃和壳聚糖改性的多孔活性骨水泥体内实验研究被引量:7
2013年
目的探讨新型多孔活性骨水泥(porous bioactive bone cement,PBC)在体内的生物力学特性,观察材料降解及新骨形成情况。方法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粉末、生物玻璃粉末和壳聚糖颗粒按照不同质量百分比(W/W,%)比例配制成3种PBC:PBCⅠ(50︰40︰10)、PBCⅡ(40︰50︰10)和PBCⅢ(30︰60︰10)。32只10月龄新西兰大白兔,雌雄不限,体重4.0~4.5 kg;制备直径4 mm、深10 mm的双侧股骨髁部缺损模型。动物模型随机分为4组(n=8),分别于双侧缺损处植入单纯PMMA骨水泥(A组)、PBCⅠ(B组)、PBCⅡ(C组)和PBCⅢ(D组)。术后观察实验动物一般情况,1周时行膝关节正侧位X线片检查,3、6个月取标本行生物力学测试和Van-Gieson染色组织学观察;取未植入的对应骨水泥行生物力学测试,作为对照。结果实验动物均存活至实验完成。1周X线片检查示各组植入骨水泥位置良好。生物力学测试示,植入前及术后3、6个月,C、D组压缩强度和弹性模量均较A组明显下降(P<0.05);B组压缩强度及3、6个月弹性模量较A组明显下降(P<0.05);C、D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植入前及术后3个月,C、D组两指标均较B组明显下降(P<0.05);6个月,C组压缩强度和D组弹性模量较B组明显下降(P<0.05)。与植入前相比,B、C、D组术后3、6个月两指标均显著下降(P<0.05),A组无显著变化(P>0.05)。组织学观察示,术后3个月,A组纤维结缔组织环绕在PMMA和骨组织之间;B、C、D组壳聚糖颗粒有不同程度降解,其中D组降解最明显;6个月,A组较前无明显变化;B、C、D组可见骨组织沿壳聚糖降解后形成的空隙向骨水泥内部生长,C、D组骨生长优于B组。定量分析显示,A、B、C、D组骨组织含量百分比呈逐渐上升趋势,且各组内术后6个月显著高于3个月。结论以PMMA粉末、生物玻璃粉末和壳聚糖颗粒按照质量百分比(W/W,%)40︰50︰10及30︰60︰10比例制备的PBC较单纯PMMA骨�
李阳雷伟王征张毅牛二龙于龙吴剑维臧渊刘峙辰吴子祥
关键词: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生物玻璃壳聚糖生物相容性生物力学
腰椎旋转角度对骨密度测量值影响的定量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定量分析腰椎旋转角度对双能X线法(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测量腰椎骨密度值(Bone mineral density,BMD)的影响,并提出校正方法。方法模拟腰椎BMD标准测量方法,将5具成年男性腰椎标本放于特制的可旋转模具上。以5°为增加量,将标本从0°(标准前后位)逐渐旋转至45°,测量不同旋转角度状态下的腰椎BMD。同时,对标本进行X线摄片,根据Nash-Moe法评估椎体的旋转程度,并与DXA获得的图像进行比较。结果随着腰椎旋转角度增加,腰椎的投射面积逐渐增加,骨矿含量无显著性变化,骨密度值逐渐降低。相关性分析表明,腰椎旋转角度与投射面积呈正性相关,与BMD呈负性相关。当旋转度数至15°时,测量BMD值与0°值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01)。当旋转至45°时,BMD降低达21%。根据Nash-Moe法判断腰椎旋转程度,DXA法与X线法的符合率为90%。结论椎体旋转角度对腰椎骨密度值具有显著性影响,可以导致测量值较真实值偏低。对于存在腰椎旋转畸形患者,应当根据旋转角度校正骨密度,以避免过高估计患者骨质疏松严重程度。
臧渊雷伟吴子祥刘峙辰李阳张扬赵雄孔亮
关键词:骨密度脊柱侧凸椎体旋转双能X线骨密度仪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