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付宁
- 作品数:21 被引量:165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AMPK在七氟烷致H4细胞凋亡中的作用研究
- 2018年
- 目的:探讨AMPK是否会影响七氟烷引起的细胞凋亡,为研究吸入麻醉药致神经毒性的机制提供新的靶点和思路。方法:用4.1%七氟烷处理H4人脑神经胶质瘤细胞6 h,建立七氟烷细胞毒性模型。建模前予以AMPK激动剂(二甲双胍)或AMPK抑制剂(Compound C)进行预处理。运用Westernblot检测AMPK、p AMPK、full-length caspase-3以及caspase-3 fragment的表达情况。结果:在七氟烷致H4细胞凋亡的模型中,通过AMPK激动剂进一步增加七氟烷所致的p AMPK上调,能够减少细胞凋亡。结论:在七氟烷致H4细胞凋亡的模型中,激活AMPK具有细胞保护作用。
- 黄浩泉刘付宁胡楚文韩智晓曹铭辉
- 关键词:七氟烷细胞凋亡AMPKCASPASE-3
- 不同麻醉方式用于宫颈癌后装治疗的麻醉效果比较
- 2025年
- 目的:比较腰硬联合麻醉(CSEA)与静脉麻醉(IVA)在宫颈癌高剂量率后装治疗(HDR⁃BT)中的麻醉效果及经济成本,优化临床麻醉管理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深汕中心医院行HDR⁃BT 78例患者资料,根据麻醉方式不同分为CSEA组(n=40)与IVA组(n=38)。比较两组人口学特征、麻醉时间、围术期(术前T1/术中T2/术后T3)血流动力学、SpO_(2)及麻醉费用。结果:两组患者在麻醉后术中T2、术后T3时收缩压、心率均较术前T1明显降低(P<0.05),而两组患者在同一时间点的收缩压、心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SEA组术中低血压、心动过缓以及低氧血症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IVA组的麻醉时间明显短于CSEA组(P<0.05),且麻醉费用较CSEA组更低(P<0.05)。结论:CSEA与IVA均可导致一定程度血压心率下降,但术中低血压、心动过缓、低氧血症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但IVA操作便捷、时间短、成本低,更具临床适用性。
- 蒋文丽陈泽锋刘付宁刘玲
- 关键词:腰硬联合麻醉静脉全麻麻醉时间
- 吗啡诱导的CPP复燃大鼠前额叶皮层和海马区EAAT3蛋白表达的变化被引量:3
- 2011年
- 目的:观察吗啡诱导的条件性位置偏爱(CPP)复燃大鼠前额叶皮层和海马区兴奋性氨基酸转运蛋白3(EAAT3)的表达变化,探讨前脑皮层及海马区EAAT3在阿片类药物复吸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rol)、CPP建立(Es)、消退(Ex)、复燃2 h(Re2)、复燃4 h(Re4)组,每组8只。腹腔注射吗啡(10 mg/kg)连续10 d,建立CPP模型;停止给药使CPP逐渐消退;单次腹腔注射吗啡2.5 mg/kg诱导已消退的CPP复燃。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组大鼠前额叶皮层和海马区EAAT3蛋白表达变化。结果:(1)腹腔注射恒定剂量的吗啡10 mg/kg,Es组大鼠在伴药箱的停留时间比control组明显延长(P<0.05),成功建立CPP模型;待CPP消退后,吗啡2.5 mg/kg腹腔注射诱发Re2和Re4组大鼠在伴药箱的停留时间再次比control组明显延长(P<0.05),CPP复燃。(2)Es组前额叶皮层EAAT3比control组表达减少(P<0.05),CPP消退的Ex组表达回升,在Re4组表达再次减少(P<0.05)。(3)海马区EAAT3在各组表达水平未见明显变化(P>0.05);而Es、Ex组海马CA1区EAAT3比control组表达明显升高(P<0.05)。结论:吗啡诱导CPP复燃时,前额叶皮层EAAT3的蛋白表达水平降低,重现CPP建立时的变化,提示阿片类药物复吸行为的形成可能与前脑皮层EAAT3的表达减少有关。
- 刘玲付燕妮何惠燕纪风涛刘付宁曹铭辉
- 关键词:条件性位置偏爱复吸
- 鼠李糖乳杆菌对老年小鼠术后海马区小胶质细胞激活及Tau蛋白磷酸化的影响
- 2024年
- 【目的】探讨术前益生菌鼠李糖乳杆菌(LGG)灌胃对麻醉手术老年小鼠海马区小胶质细胞及Tau磷酸化的影响。【方法】18月龄C57BL/6J小鼠30只随机分为3组,10只/组:对照组,麻醉手术组,麻醉手术+鼠李糖乳杆菌组。生理盐水/LGG 109CFU 150μL灌胃,每日1次,连续20 d后接受异氟醚麻醉+剖腹探查手术,术后12 h免疫荧光染色检测海马区小胶质细胞激活状态,ELISA检测IL-6的浓度变化,Western blot检测Tau蛋白磷酸化位点Tau-pS202/pT205和total Tau蛋白表达变化。【结果】对照组海马区小胶质细胞呈静息状态,炎症因子IL-6浓度为(82.08±12.07)pg/mL。与对照组相比,麻醉手术组海马区小胶质细胞活化增生,胞体变大,突起缩短变粗,炎症因子IL-6上升至(123.7±5.72)pg/mL(P=0.000),磷酸化Tau-pS202/pT205蛋白表达量也明显增加(P=0.002)。而与麻醉手术组相比,麻醉手术+LGG组海马区小胶质细胞增生肥大不明显,炎症因子IL-6分泌减少至(96.68±9.59)pg/mL(P=0.008),磷酸化Tau-pS202/pT205蛋白表达量明显下降(P=0.002)。而3组total Tau蛋白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术前服用益生菌鼠李糖乳杆菌减轻麻醉手术导致的老年小鼠海马区小胶质细胞活化、炎症因子分泌增加、以及Tau蛋白磷酸化水平增加。
- 刘玲刘付宁
- 关键词:鼠李糖乳杆菌老年小鼠小胶质细胞海马TAU蛋白磷酸化
- 右美托咪定缓解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的痛觉过敏并抑制背根神经节内p-ERK信号通路的激活被引量:14
- 2011年
- 目的观察重复腹腔注射右美托咪定(DEX)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的痛觉过敏和背根神经节(DRG)中ERK信号通路激活的影响。方法给坐骨神经部分结扎(PSNL)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重复腹腔注射不同剂量的DEX。观察各组大鼠的机械、热痛觉过敏阈值。行为学测试完成后用免疫荧光和Westernblot方法检测大鼠手术侧L5DRG中p-ERK的表达。结果(1)腹腔注射DEX40μg/kg7、14d均明显减轻PSNL诱导的机械、热痛觉过敏(P〈0.05)。而腹腔注射DEX20μg/kg对PSNL大鼠疼痛行为学无明显影响。(2)重复腹腔注射40μg/kgDEX7、14dp-ERK的平均荧光强度比同一时间点的PSNL组明显减弱(P〈0.05),但仍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重复腹腔注射20μg/堍对PSNL大鼠p-ERK的平均荧光强度无明显影响(P〉0.05)。(3)Westernblot结果显示重复腹腔注射40μg/kgDEX7、14d明显抑制PSNL诱导的P—ERK的蛋白表达增多(P〈0.05)。重复腹腔注射20μg/kg对PSNL大鼠p-ERK的蛋白表达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重复腹腔注射DEX能够减轻神经损伤引起的痛觉过敏,抑制外周初级感觉神经系统中ERK信号通路的激活可能是其缓解的疼痛症状的机制之一。
- 曹铭辉何惠燕纪风涛刘玲刘付宁刘安民李方成
- 关键词:神经病理性疼痛背根节ERK星形胶质细胞
- 西藏海拔4800m地区硬膜外麻醉分娩镇痛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被引量:3
- 2020年
- 目的分析1例在西藏海拔4800m地区行硬膜外分娩镇痛产妇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探讨在超高海拔地区实施硬膜外分娩镇痛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2019年7月15日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仲巴县人民医院妇产科收治的1例妊娠38周行硬膜外分娩镇痛初产妇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分析在超高海拔地区行硬膜外分娩镇痛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患者于2019年7月16日10时自然临产,12时行硬膜外麻醉分娩镇痛,接硬膜外导管行患者自控镇痛,负荷量为0.15%罗哌卡因8ml,持续输注量为0.15%罗哌卡因6ml/h,患者自控镇痛量为0.15%罗哌卡因6ml/次。产程进展顺利,产妇于17时15分在会阴侧切下以枕左前位顺娩一活男婴,体重2.5kg,1min、5min和10min Apgar评分分别为8分、10分和10分。产后3d母子出院。结论硬膜外分娩镇痛在超高海拔地区是安全可行的,必须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尽量使用低浓度麻醉药开始和维持镇痛以尽量减少对母胎的影响。
- 付帅聂晓露刘付宁徐辉李丽娇德青曲珍扎桑普琼次仁陈慧
- 关键词:高海拔地区分娩镇痛硬膜外麻醉罗哌卡因
- 乌司他丁对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早期房颤的影响
- 2015年
- 目的 :观察术中应用乌司他丁(UTI)对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后(CABG)早期房颤(AF)发生率的影响。方法:114例拟行冠脉搭桥术患者随机分为UTI治疗组(U组,n=57)和对照组(C组,n=57)。U组在麻醉诱导后开始恒速静脉泵入1万U/kg,30 min输入完毕,C组以同样方法输入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1)及术后24 h(T2)抽取患者静脉血检测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测定血浆IL-6、CRP浓度,同时行术后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结果:与C组相比,U组术后24 h内AF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与T1比较,U组术后24 h的NLR显著降低(P<0.01),C组NLR显著增加(P<0.01);而C组和U组的IL-6、CRP与T1比较无明显改变。结论:UTI可降低体外循环CABG 24h内AF的发生率,机制可能与其降低手术应激产生的炎症反应有关。
- 王成立刘付宁刘玲梁建军吴佳瑶曹铭辉
- 关键词:乌司他丁冠状动脉搭桥术房颤
- 吡格列酮对老年大鼠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被引量:1
- 2018年
-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对老年大鼠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18月龄雄性SD大鼠160只,随机为四组:对照组(Con组)、手术组(S组)、吡格列酮组(P组)及吡格列酮预处理手术组(PS组)。手术模型完成时测定各组大鼠血糖值;手术结束12h后,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海马组织高级糖基化终末产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products,AGEs)含量,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海马组织活性氧(ROS)及IL-6浓度;术后第4天开始应用Morris水迷宫方法评价各组大鼠认知功能。结果四组大鼠组间组内血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Con组比较,手术结束12h后S组大鼠海马AGEs、IL-6浓度明显增加,ROS浓度明显升高(P<0.05);与S组比较,PS组大鼠海马AGEs、IL-6浓度明显减少,ROS浓度明显降低(P<0.05)。与Con组比较,S组大鼠术后第8天和第10天逃逸潜伏期明显延长(P<0.05),测试时穿越平台的次数减少(P<0.01);与S组比较,PS组大鼠术后第10天逃逸潜伏期明显缩短(P<0.05),测试时穿越平台的次数明显增加(P<0.05)。结论吡格列酮可能不是直接通过调节大鼠的血糖变化改善老年大鼠术后认知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减少AGEs合成、降低ROS及IL-6浓度有关。
- 刘付宁黄浩泉刘玲郭明炎杨浩杰曹铭辉
- 关键词:吡格列酮术后认知功能高级糖基化终末产物白细胞介素-6
- 双子宫畸形妊娠合并脓毒症休克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分析1例双子宫畸形妊娠合并脓毒症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探讨妊娠期脓毒症患者的识别及管理方案。方法对2022年8月7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深汕中心医院收治的1例妊娠26^(+6)周合并脓毒症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探讨妊娠合并脓毒症的早期识别及治疗方案。结果患者于2022年8月7日19时由外院转入,入院后立即予美罗培南抗感染、液体复苏后行剖宫取胎术和左侧子宫次全切除术,术中出血约800ml,术中输注去白红细胞10单位,新鲜冰冻血浆550ml。术后继续予抗感染等对症支持治疗,10d后患者康复出院。结论妊娠期脓毒症早期症状不典型,患者往往出现严重临床症状后才就诊,结合产科改良快速序贯器官衰竭评分早期识别后,应立即实施复苏。若确定为胎死宫内,积极终止妊娠、去除感染源有利于使母体尽快脱离危险状态。
- 黄巧瑶陈靖坤谢惠陈文烁陈慧陈圣福刘付宁周明根付帅
- 关键词:双子宫畸形脓毒症休克死胎剖宫取胎
- 术中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发现误诊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的A型主动脉夹层1例
- 2024年
- 主动脉夹层(AD)是一种少见但致命的心血管急症,其病因是血液通过主动脉内膜破口进入中膜,导致主动脉中膜剥离,形成真假两个腔隙。临床上,根据是否累及升主动脉可将AD分为Stanford A型或B型。其中A型主动脉夹层(TAAD,累及升主动脉)起病急,进展快,若通过紧急外科手术治疗。
- 陈英圳林泽彬刘付宁
- 关键词:A型主动脉夹层升主动脉主动脉内膜心血管急症急性冠脉综合征术中经食管超声心动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