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俎婷婷

作品数:12 被引量:117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青年人才领域前沿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0篇天文地球
  • 1篇生物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3篇夏季
  • 2篇大洋
  • 2篇盐度
  • 2篇数值模拟
  • 2篇水团
  • 2篇水团分析
  • 2篇珠江口
  • 2篇南海北部
  • 2篇环流
  • 2篇值模拟
  • 1篇大洋环流
  • 1篇淡水
  • 1篇地波
  • 1篇地波雷达
  • 1篇动力过程
  • 1篇多尺度
  • 1篇沿岸
  • 1篇叶绿素A
  • 1篇营养盐
  • 1篇影响因素

机构

  • 9篇中国科学院
  • 3篇中国海洋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广州大学
  • 1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中国气象局国...
  • 1篇中山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南方海洋科学...
  • 1篇国家海洋局南...

作者

  • 12篇俎婷婷
  • 6篇王东晓
  • 3篇王强
  • 3篇舒业强
  • 2篇陈举
  • 2篇谢骏
  • 2篇周巍
  • 2篇杨威
  • 1篇程国胜
  • 1篇鲍献文
  • 1篇吴德星
  • 1篇刘钦燕
  • 1篇李凤岐
  • 1篇罗琳
  • 1篇李海洋
  • 1篇严幼芳
  • 1篇李健
  • 1篇肖贤俊
  • 1篇高永利
  • 1篇姚景龙

传媒

  • 4篇热带海洋学报
  • 2篇海洋与湖沼
  • 2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海洋科学进展
  • 1篇中国科学:地...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1
  • 2篇2005
  • 1篇2004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大洋性次-中层混合水团隶属函数的拟合及南海水团分析被引量:8
2004年
讨论了铅直向叠置 3层水团 ,即次表层水团、次 中层混合水团和中层水团的分布与水团特征。改进了大洋性次表层水团和中层水团隶属函数的拟合方法 ,并进一步提出包络曲线法用以拟合次 中层混合水团的隶属函数 ,使铅直向叠置 3层水团隶属函数的拟合方法得以配套。应用新方法计算了 3层水团在南海全海域的分布 ,从整体上把握了次表层高盐水团、次 中层混合水团和中层低盐水团在南海中的分布及变化情况 ,讨论了它们的特征、差异和形成原因。
李凤岐谢骏俎婷婷
关键词:水团隶属函数巴士海峡
1999年和2009年夏季珠江口环境要素的对比与分析被引量:4
2011年
对1999年和2009年夏季珠江口的温、盐、溶解氧、叶绿素和径流量等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由于1999年航次期间珠江较大的径流量,1999年冲淡水的扩展范围要大于2009年。1999年夏季珠江口水体存在较强的盐度层结,而2009年夏季受较小的珠江径流量和热带风暴"浪卡"的共同作用,水体盐度层结较弱,0—5m层水体垂向混合良好。两年夏季珠江口表层溶解氧(DO)的分布较为相似,而底层溶解氧的分布则有显著差异,主要表现在河口西岸浅滩区和河口口门外。1999年河口西岸浅滩区DO小于3mg.L-1,河口口门外DO在4—5mg.L-1之间,2009年河口西岸浅滩DO大于5mg.L-1,河口口门外DO小于3mg.L-1。1999年夏季伶仃洋海域内较强的盐度层结是其底层出现低氧环境的主要原因,2009年夏季强化的垂向混合使得表底层溶解氧得到了及时交换,阻碍了西岸浅滩区底层低氧环境的出现,而盐度层化和"浪卡"带来的浮游生物的耗氧作用可能是口门外底层出现低氧环境的原因。
杨威罗琳高永利俎婷婷周巍王东晓
关键词:夏季珠江口冲淡水溶解氧热带风暴
北部湾环流及其机制的分析
本文根据中越合作北部湾海洋综合调查资料,日本气象厅(JODC)的温、盐资料,北部湾两个常规断面1997~2004年夏季的温、盐资料,结合QuikScat卫星风场资料,以及Topex/Poseidon卫星高度计资料,应用三...
俎婷婷
关键词:琼州海峡大洋环流数值模拟水交换
文献传递
南海上层热力过程对热带天气系统的影响
王东晓薛惠洁黎伟标严幼芳潘爱军俎婷婷
通过该项目的开展,揭示了影响南海海气边界层结构和海气通量交换的关键动力和热力过程,明确了南海海气耦合的主要机制和不同天气背景和海况下的海气动量、热量和水汽交换规律以及海-气通量对南海日变化和天气尺度调整的响应和影响;刻画...
关键词:
南海北部陆架陆坡流系研究进展被引量:23
2018年
受季节性反转的季风强迫、海峡水交换、地形等影响,南海北部陆架陆坡流系呈现复杂多变的形式.南海北部陆坡流、南海暖流、沿岸流及其与之相关的上升流(夏季)和下降流(冬季)系统等构成了南海北部典型的流系.本文回顾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南海北部陆架陆坡流系的研究进展,总结了黑潮入侵南海、季风、地形、冲淡水浮力热力效应等因素在南海北部陆架陆坡流系中的作用.指出南海北部内区海盆与陆架陆坡流的动力联系、南海暖流是否稳定存在、冬季下降流时空特征及其物质能量输运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
舒业强王强俎婷婷
关键词:南海北部
渤海中部断面环境要素分布及其变化趋势被引量:19
2005年
研究渤海的可持续发展.根据 1979~1999 年渤海中部断面温度、盐度、溶解氧、营养盐的调查资料,分析了它们的分布结构和20年来的变化趋势.结果显示断面各个要素冬季的垂向分布均匀,夏季有2个冷水中心,盐度、溶解氧、营养盐在冷中心位置也出现了类似的高值或者低值中心.各要素的距平图显示盐度有上升趋势,溶解氧含量下降,无机氮逐年增加,磷酸盐和硅酸盐夏季有下降的趋势,但是冬季没有明显的增加或者减少的趋势.
俎婷婷鲍献文谢骏吴德星
关键词:温度盐度营养盐
2011年夏季南海北部海区水团分析被引量:13
2014年
根据2011年8月19日至9月12日南海北部开放航次的温、盐资料,采用模糊聚类分析方法,结合8、9月份的卫星高度计资料,研究了2011年夏季南海北部海区水团的特征和分布状况。在垂直方向上将南海北部水团划分为5类:近岸混合水团、南海表层水团、南海次表层水团、南海中层水团和南海深层水团,并对南海各个水团的分布,温、盐特性进行了细致的分析。结果显示,2011年夏季有黑潮水入侵南海,入侵范围止于119°E。结合卫星高度计资料反演的地转流场发现,流场内部有多个中尺度涡,主要包括东沙群岛东侧和吕宋海峡东侧的反气旋涡,以及东沙群岛南端的气旋涡,说明2011年夏季南海北部环流具有显著的多涡结构,并且该多涡结构对水团的垂向分布及黑潮入侵范围产生了一定影响。
程国胜孙佳东俎婷婷陈举王东晓
关键词:水团吕宋海峡中尺度涡
基于三层嵌套网格的珠江口冬季盐度层化的数值模拟被引量:4
2013年
运用三层嵌套网格的ROMS模式较好地模拟了2009年冬季珠江口的主要水动力过程和盐度分布。结果表明,珠江口盐度层化具有明显的潮周期变化特征,涨潮时表底层盐度差较小,层化较弱;落潮时层化较强。利用势能异常变化平衡方程分析影响层化的贡献项,结果表明势能异常的平流项和应变项是影响珠江口势能异常变化的主要因素。
周巍王东晓俎婷婷李海洋肖贤俊
关键词:珠江口
南海贯穿流荷载中尺度过程能量学诊断被引量:1
2017年
本文利用南海海洋再分析产品REDOS(Reanalysis Dataset of the South China Sea)和风场资料CCMP(Cross-Calibrated,Multi-Platform),通过能量诊断探讨了越南沿岸南海西边界流(南海贯穿流主体部分)区域夏季(6—9月)涡流相互作用的年际变化特征以及平均流对中尺度过程的贡献。结果显示,在季风和西边界强流、南海贯穿流的共同影响下,越南沿岸东向急流和双涡结构的能量分布和收支有显著的年际差异。尽管涡动能(EKE,Eddy Kinetic Energy)和涡动有效势能(EPE,Eddy available Potential Energy)的量级基本一致,但二者在水平和垂向空间分布上存在明显差异,这与夏季风影响下的南海西部边界流,越南离岸流的上层海洋密度梯度、流速大小和剪切导致的斜压、正压不稳定性等因素相关。同时随着深度的增加,密度梯度变化相对水平速度剪切对海洋涡流过程的影响逐渐凸显。EKE能量收支分析表明,压强与风应力主要做正功,是维持EKE稳定的主要能量来源,而EKE平流项既可以促进涡旋的增长,也会造成涡旋的消耗,对EKE的年际变率影响比较显著。正压不稳定导致的能量转换主要影响南海西部边界流区域,并存在显著年际变化,并且在风和平均流的影响下,沿贯穿流方向存在显著空间分布差异。越南离岸流正异常年,整体呈现平均流向涡旋传递能量;负异常年,出现EKE反哺平均动能的情况。
姚景龙李晗刘钦燕王强肖福安王东晓俎婷婷
基于高频地波雷达观测的粤西近海潮流潮能分析被引量:4
2018年
利用粤西海域高频地波雷达观测得到的表层海流资料进行潮流调和分析。结果表明:粤西近海主要属于不正规半日分潮,浅水分潮较强。以M_2分潮为例,潮流运动形式主要为逆时针的往复流为主,方向沿西北—东南方向。粤西近海的潮能主要由东部陆架输送进来,潮能自东向西传播,在大潮期间,粤西的潮能出现向岸方向分量,表现为从东南向西北方向传播,在近岸区域潮能通量传播的方向会发生一个向岸的偏转。通过潮能收支方程计算潮能耗散,发现粤西近海潮能耗散的高值区在西部岛屿密集区域,与琼州海峡的存在和琼州海峡东北处地形变化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
朱怀鑫俎婷婷李健舒业强陈举王东晓
关键词:高频地波雷达潮能耗散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