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眩晕
  • 1篇药物疗法
  • 1篇阵发
  • 1篇阵发性
  • 1篇中高频
  • 1篇手法
  • 1篇手法复位
  • 1篇手法复位治疗
  • 1篇听力丧失
  • 1篇突发性耳聋
  • 1篇突发性聋
  • 1篇前庭
  • 1篇前庭神经
  • 1篇中性粒细胞
  • 1篇外周
  • 1篇外周血
  • 1篇位置性
  • 1篇位置性眩晕
  • 1篇细胞
  • 1篇相关细胞

机构

  • 3篇宁夏医科大学

作者

  • 3篇何学琴
  • 2篇马瑞霞
  • 1篇薛红梅
  • 1篇康晶
  • 1篇李艳荣
  • 1篇陈巧英
  • 1篇保国华
  • 1篇冯宁宇
  • 1篇底玲玲
  • 1篇樊莉
  • 1篇于洋
  • 1篇杨志超
  • 1篇许晓燕
  • 1篇刘双
  • 1篇王莉
  • 1篇郭宏庆

传媒

  • 2篇宁夏医学杂志
  • 1篇宁夏医科大学...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14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不同方案治疗中高频突发性耳聋的效果观察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探讨分析中高频突发性耳聋患者药物治疗的疗效。方法收集中高频突发性耳聋患者101例,分为3种治疗方案进行治疗(银杏叶提取物、银杏叶提取物+糖皮质激素、银杏叶提取物+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2周,对疗效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中高频突发性耳聋患者101例,治疗后听力恢复痊愈43例(42.57%),显效18例(17.82%),有效22例(21.78%),无效18例(17.82%),总有效率为82.18%。3种治疗方案总有效率分别是78.79%,79.41%,88.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高频突发性耳聋伴耳鸣81例(80.20%),伴眩晕6例(5.94%),3种方案治疗伴发症状的效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高频突发性耳聋总体治疗效果较好,改善内耳血液流变学和促进神经损伤恢复以及糖皮质激素治疗均有效,联合用药可能效果更好。
底玲玲刘双何学琴
关键词:听力丧失测听法纯音药物疗法
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40例
2014年
目的观察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的有效性。方法 40例BPPV患者在门诊行手法复位治疗后,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经1次复位术后痊愈24例(60.0%),改善10例(25.0%),无明显变化6例(15%);经2次复位术后痊愈6例(15%),改善5例(12.5%),无明显变化5例(12.5%);经3次复位术后痊愈6例(15%),无效4例(10%),复位总有效率达90%。所有患者在复位时或复位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手法复位治疗BPPV患者安全有效。
何学琴保国华马瑞霞哈惠瑜
关键词:手法复位前庭神经
突发性聋患者外周血相关细胞比值与疗效的关系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探讨突发性聋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及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与疗效的关系。方法分析63例确诊为突发性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比较突聋患者和正常对照组患者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及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将患者按照治疗疗效分为治疗有效组和无效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及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结果突发性聋患者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及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均较正常对照组高(P<0.05);治疗有效组患者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及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均较治疗无效组升高(P均<0.05)。结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及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可以作为突发性聋预后的一种预测指标。
郭宏庆许晓燕李艳荣樊莉薛红梅王莉陈巧英冯宁宇何学琴马春燕杨志超于洋康晶马瑞霞
关键词:突发性聋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