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金
- 作品数:34 被引量:185H指数:10
- 供职机构:上海海洋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上海市卫生系统百名跨世纪优秀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文化科学更多>>
- 基于形态法的西北太平洋柔鱼种群结构研究被引量:12
- 2010年
- 西北太平洋柔鱼是我国鱿钓渔业重要捕捞对象,种群结构是渔业生物学研究的基础内容。文中根据2007年7~10月40°N^45°N,151°E^158°E海域连续采集的1 342尾柔鱼样本,测定其胴长(ML)、腕长等12项形态指标,利用正态线性转化、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等方法研究雌雄个体的种群结构。结果表明,该海域雌、雄柔鱼均存在大小2个种群。均数差异显著性表明,雌性个体2个种群在MW/ML和FW/ML存在显著差异,雄性个体在MW/ML和AL3/ML存在显著差异,但其形态差异仍属于种内差异。主成分分析和逐步判别分析的判别准确率(雌性60.3%,雄性60.1%),说明所划分的种群在部分形态比指标上差异明显。研究认为,形态学指标可初步区分西北太平洋柔鱼种群,但需结合其他生态学指标和耳石等硬组织进一步划分。
- 李思亮陈新军刘必林马金曹杰张广文
- 关键词:柔鱼种群结构
- 基于毕业生视角的一流专业建设思考
- 2024年
- 随着我国由劳动密集型逐渐向科技密集型方向的转变,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紧迫。密切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紧密结合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地域特色,改革优化育人模式,培养专业基础扎实、适应面宽广、创业创新能力强的专业复合型人才,已成为农业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上海海洋大学的水产养殖教育作为国内最早开展水产养殖人才培养的机构,水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本文从毕业生的视角出发,对高校专业的一流建设进行了思考和分析,重点强调专业建设的重要性,以培养更具竞争力的毕业生。
- 马金
- 关键词:水产毕业生
- 水生动物洄游分布研究方法进展
- 水生动物的洄游分布一直是水域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领域,标记技术、物种分布模型、生物体组织微量化学元素'印记'反演是此类研究的主要方法,被广泛应用于气候变化对物种分布的影响、保护区规划等方面。三种主要方法内部包括多种技术手段、...
- 马金田思泉陈新军
- 关键词:洄游分布水生动物
- 文献传递
- 一种基于耳石微量元素重建鱿鱼类洄游路线的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耳石微量元素重建鱿鱼类洄游路线的方法,该方解决了传统标记法无法适用于大洋性鱿鱼类洄游路线的分析,本方法通过间接获取大洋性鱿鱼类不同生长阶段耳石中的微量元素信息,根据微量元素与环境的关系间接推测其洄游路...
- 刘必林陈新军马金李建华
- 文献传递
- 哥斯达黎加外海茎柔鱼耳石形态学分析被引量:9
- 2010年
- 茎柔鱼是大洋性重要经济头足类,其耳石包含着重要的生态信息。根据2009年7-8月哥斯达黎加外海采集的茎柔鱼耳石样本,分析其耳石外部形态,探讨耳石形态差异及生长模式。研究认为,茎柔鱼左右耳石及其分区间的形态差异均不显著(P>0.05)。主成分分析认为,耳石总长(TSL)、吻侧区间长(RDL)、吻侧区夹角(RDA)可表征左耳石形态特征,TSL、吻区基线长(RBL)、RDA可表征右耳石形态特征。在整个生长过程中耳石各部分均异速生长,其形态变化趋势为整体狭长、吻区长窄、背区宽大,符合中上层头足类耳石特征。耳石生长表现为两个阶段,TSL为1600μm前后其耳石形态出现显著差异。RDL/TSL由上升变为下降(P<0.05),RBL生长速度迅速上升(P<0.01),RDA由下降变为上升(P<0.05),TSL=1600μm可作为栖息水层变化的重要标志。
- 贾涛陈新军李纲陆化杰刘必林马金
- 关键词:茎柔鱼耳石形态学
- 西北太平洋柔鱼耳石形态特征分析
- 耳石是头足类生态的重要信息载体,掌握其形态特征是渔业生物学研究的基础.根据2007年7-10月我国鱿钓船在西北太平洋海域连续采集的202尾柔鱼,对其耳石形态特征进行观察与测量.研究发现,柔鱼耳石具有宽大的翼区和长窄的吻区...
- 马金陈新军刘必林李思亮曹杰张广文
- 关键词:柔鱼耳石
- 头足类耳石的微化学研究进展被引量:11
- 2010年
- 耳石是位于平衡囊内起平衡作用的一对钙化组织,它是头足类的加速度感应器,记录其生命周期内的生物和生态信息。随着鱼类耳石微化学研究及应用的日趋成熟与完善,头足类耳石的相应研究也逐渐兴起。目前头足类耳石微化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无机和有机大分子、微量元素、同位素、微化学标记等方面,其中微量元素是应用研究的重点,在头足类种群识别、生活史分析及栖息环境重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分析认为,头足类微量元素在与栖息环境尤其水温关系的研究中取得了很好的结果,被认为是测定头足类生活水温的"温度计"。然而,涉及种群识别、生活史分析以及与盐度和食物关系的研究还不够充分,且多集中于Sr/Ca的研究。因此,建议在今后的研究中要综合多种研究方法按时间和空间序列从日轮水平分析多种微量元素的含量与变化。
- 刘必林陈新军马金钱卫国
- 关键词:头足类耳石微量元素同位素
- 环境对头足类耳石微结构的影响研究进展被引量:8
- 2009年
- 头足类和鱼类一样,它的耳石微结构的形成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包含着许多丰富的生态信息。借助扫描电镜和核微探针技术可研究环境因子对耳石总长、轮纹和耳石中微量元素等微结构的影响。通过文献阅读,总结了温度、盐度、食物等环境因子对耳石微结构影响的研究现状及其进展,认为目前温度对耳石中微量元素含量和分布影响的研究较多。多数学者采用耳石Sr/Ca组成作为温度影响的指标,但尚未见用实验室饲养法的证实报道,因此,这种方法可能不适用于所有头足类。此外,盐度和食物等环境因子对耳石微结构影响的研究相对较少。其中,盐度对耳石微结构的影响尚无相对一致的观点,但耳石总长与饵料丰富水平正相关,其微量元素组成和含量与饵料中成分基本相对应,取得了一致性的结论。随着头足类资源的不断开发和利用,建议结合海洋生物化学等学科,系统地开展环境对头足类耳石微结构形成及其机理的比较研究,以便为头足类生活史的重建,以及资源量科学评估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 马金陈新军刘必林陆化杰李思亮曹杰
- 关键词:头足类温度盐度食物
- 基于耳石微结构的西北太平洋柔鱼群体结构、年龄与生长的研究被引量:18
- 2011年
- 根据2007年7—10月在西北太平洋柔鱼传统作业渔场采集的样本,利用耳石微结构对其渔获群体结构、年龄与生长进行了研究。分析认为,雌性个体胴长为200~395 mm,日龄为123~258 d;雄性个体胴长为200~353 mm,日龄为127~274 d。7、8月渔获样本的优势日龄为151~180 d,9月为181~210 d,10月为211~240 d。孵化日期为2006年12月下旬至2007年6月上旬,其中1—4月为高峰期。雌性个体的胴长绝对生长率平均为(1.175±0.127)mm/d,雄性为(0.952±0.213)mm/d。其胴长、体质量与日龄的关系可分别用线性和指数方程来拟合,雌、雄个体胴长和体质量生长存在显著差异。研究认为,传统作业渔场中大多数渔获属冬春生群,7—10月各月优势日龄组呈现出随月变化一致的趋势,进一步印证了柔鱼轮纹为日周期的结论。推测认为,柔鱼孵化后,从产卵场洄游至索饵场需要4~6个月的时间。
- 陈新军马金刘必林陆化杰曹杰
- 关键词:柔鱼年龄
- 北太平洋柔鱼资源可持续开发关键技术及应用
- 陈新军樊伟田思泉刘必林唐峰华陆化杰黄宝善高峰崔雪森马金伍玉梅官文江雷林袁红春熊鹏飞
- 项目隶属海洋渔业和海洋科学技术领域。柔鱼是中国远洋鱿钓渔业的重要捕捞对象。项目组针对1999年以来柔鱼年产量年间波动大且出现下降的不可持续开发这一重大关键问题,通过产学研相结合,于2001年开始利用生产信息船对柔鱼资源进...
- 关键词:
- 关键词:柔鱼资源调查渔场分布资源管理北太平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