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庆梅 作品数:21 被引量:150 H指数:7 供职机构: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文化科学 更多>>
电刺激定位肉毒素注射治疗肌痉挛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3 2014年 目的:观察电刺激定位在肉毒素注射中的临床价值。方法:脑卒中后肌痉挛患者45例,按痉挛部位分组,肱二头肌组分为电刺激定位组18例(A1组)采用电刺激定位法,徒手定位组17例(A2组)采用徒手定位法,下肢组分为电刺激定位组20例(B1组)及徒手定位组20例(B2组)。注射前后采用改良Ashworth评级(MAS)及表面肌电积分值(IEMG)评价肌张力,测量被动关节活动度(PROM)评定肘、踝跖屈曲活动度;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10m步速评估下肢运动功能。结果:治疗后2、4、8及12周时,A1、A2组MAS及IEMG评分均较治疗前呈逐渐下降趋势(P<0.05),且A1组更低于A2组(P<0.05);治疗后,A1、A2组肘关节屈曲PROM及上肢FMA评分均较治疗前呈逐渐升高趋势(P<0.05),且A1组肘关节屈曲PROM在治疗后4、8及12周时较A2组提高更显著(P<0.05),A1组上肢FMA在治疗后8及12周时较A2组提高更显著(P<0.05)。治疗后2、4、8及12周时,B1、B2组MAS、IEMG评分及10m步行时间均较治疗前呈逐渐下降趋势(P<0.05),B1、B2组下肢踝关节跖屈PROM及下肢FMA评分均较治疗前呈逐渐升高趋势(P<0.05)且B1组下肢踝关节跖屈PROM在治疗后2周及下肢FMA在治疗后12周较B2组提高更显著(P<0.05),余各项评分及时间点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肱二头肌采用电刺激定位肉毒素注射临床治疗肌痉挛的临床效果优于徒手定位;比目鱼肌、腓肠肌及胫后肌采用电刺激定位肉毒素注射临床治疗肌痉挛的临床效果与徒手定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陈庆梅 孙海伟 李莉 张大伟 杨卫新关键词:A型肉毒毒素 电刺激定位 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尿失禁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4 2013年 尿失禁是脑卒中的常见后遗症之一,其发生率在37%~58%之间,短期尿失禁者多,尿失禁常与病变的严重程度及恢复情况密切相关。积极治疗脑卒中后尿失禁,对改善尿失禁患者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我们对脑卒中急性期后尿失禁患者进行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现报道如下。 张大伟 吕双喜 陈庆梅 冯金法关键词:脑血管意外 尿失禁 电刺激疗法 老年女性尿失禁的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核心类目初探 2025年 目的:初步确定老年女性尿失禁的《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Disability and Health,ICF)核心类目。方法:检索中外数据库中关于老年女性尿失禁相关文献,由2名专业研究人员对文献中的概念进行提取,而后进一步与相关ICF类目对应,制定初步调查问卷。邀请100例符合条件的尿失禁患者填写调查问卷,将超过30%尿失禁患者认为对自己有影响的类目制成核心类目Ⅰ。向35位相关医疗工作者发送问卷,将超过50%医疗工作人员认为的影响老年女性尿失禁的类目汇总为核心类目Ⅱ。核心类目Ⅰ和Ⅱ相重叠的部分作为老年女性尿失禁ICF核心类目。结果:老年女性尿失禁的ICF核心类目共有29个,其中“身体功能”8个,“身体结构”2个,“活动和参与”8个,“环境因素”11个。结论:初步构建了老年女性尿失禁的ICF核心类目集,为临床开展循证康复管理提供了可操作的理论模型。 曹钜楷 范嘉瑜 陶媛媛 焦乐 张大伟 陈庆梅 沈芳荣 李淼 朱红军关键词:尿失禁 老年女性 超声联合电刺激引导下A型肉毒毒素注射对卒中早期患者肌痉挛的临床研究 2016年 目的观察超声联合电刺激引导下A型肉毒毒素(BTX-A)注射对早期脑血管意外患者肌痉挛的影响。方法选取早期脑血管意外后小腿肌痉挛患者4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3例)及对照组(2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辅以超声联合电刺激引导下BTX-A注射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简化Fugl-Meyer量表(FMA)、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量表简表(WHOQOL-BREF)、表面肌电积分值(iEMG)对2组功能进行评定。结果经6周治疗后,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治疗组MAS、FMA、WHOQOL-BREF、iEMG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声联合电刺激引导下A型肉毒毒素注射对早期脑卒中患者肌痉挛定位准确、安全有效。 张大伟 陈庆梅关键词:脑血管意外 A型肉毒毒素 肌痉挛 超声 电刺激 脊髓重复磁刺激对骶上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影响 被引量:3 2023年 目的观察脊髓重复磁刺激对骶上脊髓损伤(SCI)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下尿路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纳入骶上SCI后膀胱功能无再改善的神经源性膀胱患者15例。试验采取前、后对照设计,第一阶段,为期2周,期间所有患者只接受饮水计划和间歇导尿治疗;第二阶段,为期4周,所有患者在饮水计划和间歇导尿的基础上增加脊髓重复磁刺激干预,刺激位于第1腰椎棘突水平,刺激频率1 Hz,每日1次,每周5 d,连续干预4周。于入组时、第2周结束时和第6周结束时,记录15例患者的排尿日记,并分别对其进行尿流动力学检测,以及神经源性膀胱症状评分(NBSS)和生活质量评分。结果第6周结束时,15例患者的导尿次数和平均自排尿量与第2周结束时和入组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第6周结束时,15例患者的储尿期最大逼尿肌压,最大膀胱容量,排尿期最大尿道压和排尿效率与第2周结束时和入组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第6周结束时,15例患者的NBSS和生活质量评分分别为(23.80±6.88)分和(3.53±1.36)分,与第2周结束时和入组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脊髓重复磁刺激可改善骶上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下尿路功能和生活质量。 陶媛媛 张大伟 冯晓燕 朱心玮 焦乐 蔡萍 陈庆梅 韩立影 朱红军关键词:脊髓损伤 神经源性膀胱 高能量放散状冲击波治疗肩袖钙化性肌腱炎30例 被引量:6 2012年 肩袖钙化性肌腱炎(rotator cuff calcific tendinosis,RCCT)是引起肩关节疼痛的常见病因之一。RCCT是一种常见疾病,以肩袖钙磷酸盐沉积为特征,好发年龄段为为40~50岁[1]。最常见的是冈上肌腱,其次是冈下肌,小圆肌,肩胛下肌肌腱。RCCT的病因不明,目前认为可能与局部的营养失调、肌腱组织的损伤、退变及增生有关,根据文献报道,钙化性肌腱炎的发病率为2.7%~63%^[2]。 陈庆梅 杨卫新 张大伟关键词:肌腱病 高能量冲击波 全科医师岗位胜任力需求研究 2025年 目的调查全科医师岗位胜任力的需求,完善全科医师培训方案,提升岗位胜任力。方法本研究选取2023年9月至2024年8月各级医院(四川、上海、江苏、广州等十余省份)正式入职的100例全科医生为研究对象。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进行调研,问卷内容包含研究对象基本信息、岗位胜任需求情况,分别从以患者为中心、职业素养、团队协助、解决问题、不断学习能力5个方面调查全科医师需要具备的能力。发放匿名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3份,回收率93.00%。93名全科医生中男44名,女49名,20~≤30岁14名、30~≤40岁43名、40~≤50岁28名、>51岁8名。结果全科医师认为以患者为中心[76.34%(71/93)]、职业素养[76.34%(71/93)]、团队协作能力[72.04%(67/93)]、解决问题的能力[69.89%(65/93)]、不断学习的能力[66.67%(62/93)]很重要。以患者为中心素养的能让患者和家属共同参与治疗过程[74.19%(69/93)]、职业素养的全科医师具备居民健康管理能力[80.65%(75/93)]、团队协作能力的以团队合作的方式制定诊疗方案[78.49%(73/93)]方面均存在欠缺;全科医师解决问题的能力存在欠缺[83.87%(78/93)],主要表现在面对突发医疗卫生事件有应急处置能力[80.65%(75/93)]、具备系统分析复杂事件和决策的能力[81.72%(76/93)]方面存在欠缺。结论加强以患者需求为中心的执业能力是我国当前全科医师岗位胜任力的需求,未来建议应加大全科医师以患者需求为中心的培训,让患者和家属共同参与治疗过程;在职业素养方面,应加强全科医师在居民健康管理方面的培训;在业务能力方面,应加强团队协作诊疗能力、面对突发医疗卫生事件有应急处置能力及系统分析复杂事件和决策能力方面的培训。 陈庆梅 丁鑫 薛根 丁娇关键词:全科医师 岗位胜任力 团队合作 上肢机器人联合川平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9 2021年 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康复难度大,所需时间也相对较长[1]。已有临床研究证实,机器人技术对于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2]。川平疗法——反复促通疗法(repetitive facilitative exercise)[3]是日本鹿儿岛大学教授川平和美提出的新型偏瘫后运动功能恢复理念。本研究旨在探讨上肢机器人结合川平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上肢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钮晟佳 杨卫新 张大伟 李莉 陈庆梅 王海波 刘跃关键词:脑卒中患者 上肢运动功能 运动功能恢复 偏瘫步道的设计及在脑梗死患者早期主动运动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2020年 目的提高脑梗死患者早期主动运动依从性和运动效果。方法按入院时间将201例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对照组98例,干预组103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行常规康复训练;干预组由护理人员设计偏瘫步道用于患者步行训练,每天2次,每次15~45 min,连续2周后评价效果。结果干预组主动运动依从性、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及Barthel指数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两组均无跌倒事件发生。结论偏瘫步道设计合理,可提高脑梗死患者早期主动运动依从性和运动效果。 潘习 王稚 徐岚 陈庆梅关键词:脑梗死 偏瘫 功能锻炼 依从性 跌倒 肉毒素注射对逼尿肌尿道外括约肌协同失调患者的影响 被引量:2 2016年 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9月我科病房住院的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合并逼尿肌尿道外括约肌协同失调(detrusor sphincter dyssynergia,DSD)的患者,诊断符合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发布的《脊髓损伤神经学标准》[1]。27例患者中,男22例,女5例;病程〈12个月的18例,〉12个月的9例;年龄18~45岁的16例,45岁以上的11例;SCI 水平颈髓10例,胸髓12例,腰髓5例;保留导尿管21例,未保留6例;ASIA 分级 A 级5例,B^E级22例。对患者行超声引导下(Sonosite M-Turbo ICTx)A 型肉毒毒素尿道外括约肌注射治疗。注射前患者清洁灌肠,膀胱适度充盈,消毒会阴部,注射时患者取左侧卧位,左下肢伸直,右下肢屈髋屈膝位,将保妥适100U 溶于2ml 生理盐水中,打开超声,腔内探头缓慢插入直肠(女性插入阴道),用超声定位获得准确尿道外括约肌影像,于会阴处消毒进针,尿道外括约肌处的当下体位3点位置注射25U BTX-A,注射时在超声动图下可见药物回声,注射后停针20s,拔出针尖,再次调整位置进针,如此在6点、9点、12点各注射25U BTX-A。T5平面以上的SCI 患者注射时,全程记录血压,预防自主神经过反射。操作完成后口服可乐必妥3d 预防泌尿道感染,注意观察有无发热、流感样症状、小便带血等情况发生。观察时间为6周。 张大伟 杨卫新 朱红军 蔡萍 刘传道 陈庆梅 苏楠关键词:脊髓损伤 肉毒毒素 尿流动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