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斌
- 作品数:7 被引量:10H指数:2
- 供职机构:东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COPD患者联合接种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和流感病毒裂解疫苗不良反应分析被引量:2
- 2021年
- 目的了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联合接种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PPV23)和流感病毒裂解疫苗(流感疫苗)安全性。方法选择近一年在东阳市人民医院住院过的COPD患者,经预检无接种禁忌症者同时在左、右臂分别接种PPV23和流感疫苗,于接种后30 min、3 d、30 d进行主动观察不良反应发生率、不良反应类型和严重程度。结果共观察644例,发生不良反应174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7.02%,其中一般反应172例,偶合反应2例。172例一般反应中局部反应132例,全身反应37例,局部反应和全身反应同时发生3例;PPV23和流感疫苗的局部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6.46%(106/644)和13.51%(87/6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200,P=0.140),局部反应主要为接种部位的疼痛和红肿,全身反应以发热、疲倦乏力和食欲下降为主,所有患者均在一周内恢复。结论COPD患者联合接种PPV23和流感疫苗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 吴爱兰徐悦辰金旭晶郭斌陈康张静马婧婧曹慧
- 关键词:COPD患者联合接种疫苗安全性
- 浙江省东阳市蜱类分布及大别班达病毒携带状况调查被引量:4
- 2023年
- 目的了解浙江省东阳市蜱类分布特点和大别班达病毒携带情况,为防制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提供依据。方法于2019-2020年在东阳市山区、丘陵及盆地3种地形各设立2个镇(街道)作为监测点,采用人工布旗法在野外采集游离蜱,采用体表检蜱法收集家养动物(羊、牛、犬)和野鼠等宿主动物体表寄生蜱,对蜱标本进行种类鉴定,采用反转录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方法检测大别班达病毒。率的差异采用χ^(2)检验,捕获蜱数量差异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检验。结果调查发现东阳市有1科4属10种蜱,山区、丘陵和盆地生境不同季度捕获游离蜱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检验P<0.001),山区明显高于盆地地区;一、二季度蜱密度明显高于三、四季度。游离蜱平均密度为30.83只(/布旗·100 m),家养动物平均染蜱率为18.72%,蜱指数为0.94,鼠类平均染蜱率为8.59%,蜱指数为0.22;游离蜱、家养动物体表寄生蜱、鼠类体表寄生蜱优势种群有所不同,分别为长角血蜱、镰形扇头蜱和粒形硬蜱。185组794只蜱样品中未检测到大别班达病毒。结论东阳市野外环境及动物体表蜱普遍存在,且种类较为丰富,春夏季节密度较高,提示春季为灭蜱最佳时间。
- 郭斌吴爱兰陈康贾旭强马婧婧徐悦辰吴振华张静金旭晶
- 关键词:媒介宿主
- 浙江省东阳市农村居民与宿主动物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感染的血清学调查被引量:2
- 2024年
- 目的调查浙江省东阳市农村居民和宿主动物大别班达病毒[DBV,也称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的感染率,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疫情的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3个已有SFTS病例报告的镇街,并按照1∶1的配比方法选取3个地貌相似但无病例报告的镇街,每个镇街选取2个村作为研究区域,采集居民和宿主动物血清。人血清样本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进行SFTSV抗体检测,动物血清样本采用双抗原夹心法进行检测。使用SPSS 18.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对研究对象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检测农村居民1117人,SFTSV抗体阳性22例,阳性率1.97%,不同性别、职业、年龄组间SFTSV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居住村既往有SFTS病例报告、近5年有蜱叮咬史与SFTSV抗体阳性存在统计学关联,比值比(OR)分别为2.994[95%置信区间(CI):1.277~7.021]和3.563(95%CI:1.227~10.342),均P<0.05。在羊、犬、牛和猪这4种家养动物中,羊和犬的SFTSV抗体阳性率分别为45.83%(11/24)和7.69%(3/39),调查的7头牛和20头猪均未检测到SFTSV抗体阳性,不同动物之间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559,P<0.001)。调查鼠类183只,检出SFTSV抗体阳性1只。结论东阳市部分农村地区的居民和动物宿主均检出SFTSV抗体阳性,既往有病例报告地区抗体检出率高于无病例报告地区,提示东阳市SFTSV的流行范围超过预期,今后在SFTS的防控中除了做好灭蜱工作外,还需要加强动物管理、宣传教育和灭鼠等工作。
- 吴爱兰贾旭强郭斌陈康吴振华朱翔李月华金旭晶徐悦辰张静
- 关键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宿主血清学
- 浙江省首例人感染H10N3禽流感病毒病例的调查处置
- 2025年
- 目的总结分析浙江省首例人感染H10N3禽流感病毒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为今后人感染动物源性流感病例的调查与处置提供参考。方法开展病例回顾性个案调查、密切接触者的判定和医学观察,传染源溯源调查,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在宏基因组测序结果提示下,采集病例及其密切接触者呼吸道标本,以及外环境标本,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甲型流感病毒,对阳性标本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并序列比对。结果患者于2022年6月11日发病,6月19日肺泡灌洗液标本宏基因检测提示为甲型流感H10N3病毒,6月21日确认为禽流感H10N3病毒,全基因序列与我国第1株人源H10N3序列A/Jiangsu/428/2021相比,HA、NA、MP、NP、PB2、PB1、PA、NS基因相似度93.1%~98.3%。患者发病前无类似症状病例接触史,但有禽类活动环境暴露史,采集病例可能暴露场所外环境标本121份、养殖场禽类咽/肛拭子标本1003份、环境标本234份及9份密切接触者标本,检测甲型流感病毒核酸均为阴性。在采取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病家及工作场所家禽的无害化处理、暴露场所消毒等应急处置措施后,未出现继发病例,患者经治疗痊愈出院。结论浙江省首例人感染H10N3禽流感病例感染来源不明。加强H10N3等新亚型动物源性流感病毒监测、加强禽类流感疫苗接种,对科学防控人感染动物源性流感至关重要。
- 吴爱兰吴振华楼秀玉郭斌郭斌金旭晶张静张静徐悦辰
- 关键词:禽流感病毒基因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