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苏世星

作品数:26 被引量:53H指数:4
供职机构: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期刊文章
  • 5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1篇颅内
  • 10篇血管
  • 9篇动脉瘤
  • 6篇颅内动脉
  • 6篇颅内动脉瘤
  • 5篇动静脉
  • 5篇动静脉畸形
  • 5篇手术
  • 5篇栓塞
  • 5篇静脉
  • 5篇静脉畸形
  • 5篇畸形
  • 4篇血管内栓塞
  • 4篇药物
  • 4篇术后
  • 4篇脑动静脉
  • 4篇脑动静脉畸形
  • 3篇动脉
  • 3篇血管内治疗
  • 3篇栓塞术

机构

  • 19篇南方医科大学
  • 7篇暨南大学
  • 1篇广东省人民医...
  • 1篇广东医学院附...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重庆医科大学...

作者

  • 26篇苏世星
  • 17篇段传志
  • 15篇张炘
  • 12篇李西锋
  • 8篇赖凌峰
  • 7篇刘彦超
  • 7篇吾太华
  • 7篇许锡镇
  • 7篇马赞
  • 7篇李正阳
  • 6篇顾大群
  • 6篇何旭英
  • 3篇李西峰
  • 3篇刘文超
  • 3篇李然
  • 2篇罗斌
  • 2篇李铁林
  • 2篇龙霄翱
  • 1篇汪求精
  • 1篇权涛

传媒

  • 7篇中华神经医学...
  • 3篇中华神经外科...
  • 2篇中国神经精神...
  • 1篇当代医学
  • 1篇中华外科杂志
  • 1篇中国微侵袭神...
  • 1篇中国临床神经...
  • 1篇临床神经外科...
  • 1篇中国实用神经...
  • 1篇中国实用医药

年份

  • 7篇2025
  • 3篇2024
  • 1篇2019
  • 5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4
  • 5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种爆破球囊导管
本发明涉及球囊导管领域,特别地涉及一种爆破球囊导管,包括:支撑球囊,包括支撑主体、与支撑主体连接的支撑导管,且支撑主体的支撑囊腔与支撑导管的第一管腔连通;支撑导管还具有可供微导丝穿设的导丝腔;爆破球囊,包括爆破子体、与爆...
苏世星
一种评估颅内动脉瘤瘤壁稳定性的方法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评估颅内动脉瘤瘤壁稳定性的新方法,利用3DSlicer软件融合HR‑VWI检测的TOF‑MRA与4D Flow MRI数据,通过精确建模与血流动力学分析,计算时间平均壁面剪切力(TAWSS)及震荡剪切指数...
冯欣段传志文焯华黄驰黄梦诗李西锋张炘苏世星
复发性家族性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栓塞治疗(附13例报告)被引量:1
2012年
家族性颅内动脉瘤(familial intracranial aneurysm,FIA)被认为是一种与遗传有关的先天性疾病。与散发颅内动脉瘤相比,FIA破裂率高。随访研究发现,在复发动脉瘤患者中,30%的患者其家族中有一个或多个家族成员出现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甚至存在2次以上的动脉瘤复发。回顾分析1999年3月至2010年7月,我院神经外科13例复发性FIA的诊治资料,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张炘段传志李铁林何旭英李西峰Tamrakar Karuna罗斌龙霄翱顾大群苏世星赖凌峰
关键词:复发血管内治疗
脑胶质瘤手术前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变化情况及其对预后的判定效果分析
2018年
目的对脑胶质瘤患者在手术前后测定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的变化情况,并对其临床预后进行观察分析。方法 90例脑胶质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病理分级标准分为高级别组(46例)和低级别组(44例)。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所有患者手术前后的IGF-Ⅰ指标水平变化情况,以及不同病理分级患者术前IGF-I水平的差异。结果术前,高级别组IGF-Ⅰ水平(627.2±122.8)ng/ml明显高于低级别组的(339.1±86.5)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0例患者术前IGF-Ⅰ水平为(516.9±94.5)ng/ml,术后IGF-Ⅰ水平为(213.5±55.6)ng/ml,术后患者的IGF-Ⅰ水平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胶质瘤患者IGF-Ⅰ呈现高表达态,且其与疾病严重程度存在关联性,作为判断病情预后的标准,在临床治疗中具有指导性。
李正阳吾太华左德献邓少勇苏世星许锡镇马赞罗似亮梅良奎
关键词:脑胶质瘤预后
一种生物活性肽在制备用于预防颅内动脉瘤药物中的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生物活性肽在制备用于预防颅内动脉瘤药物中的应用,属于颅内动脉瘤疾病药物制备领域。本发明证明了鸢尾素治疗对小鼠颅内动脉瘤的发生和破裂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显著改善血管壁上的弹性纤维降解及细胞凋亡,同时可抑制血...
范海燕段传志李西锋张炘苏世星刘彦超李然刘文超程雯枰
28例颅前窝底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探讨颅前窝底脑膜瘤显微手术方法,并评估3D-CTA的手术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5年10月显微手治疗的28例颅前窝底脑膜瘤的临床资料,以3D-CTA为导航,根据脑膜瘤与颅骨及周围血管的三维立体关系设计手术入路。结果根据Simpson分级:Ⅰ、Ⅱ级全切除24例,次全切除4例。除1例术后早期死亡外,27例术后随访10~56月,复查颅脑MRI无脑膜瘤复发;2例有癫痫,1例短暂尿崩;15例视力好转,2例术前单眼失明无恢复,1例术前单侧眼有光感术后该侧眼失明;23例恢复工作,4例生活可自理。结论根据颅前窝底脑膜瘤发生部位和扩展范围,以3D-CTA为导航选择手术入路和手术方法,效果良好。
李正阳左德献吾太华马赞邓少勇苏世星许锡镇罗似亮
关键词:脑膜瘤颅前窝底手术入路显微手术3D-CTA
脑动静脉畸形栓塞术后颅内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防治措施被引量:13
2014年
目的探讨脑动静脉畸形栓塞术后颅内出血的危险因素、出血后的处理措施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自2002年1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263例行血管内栓塞治疗脑动静脉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非条件性Logistic回归分析其栓塞术后颅内出血的危险因素。并总结栓塞术后出血的治疗策略,对术后所有出血的患者进行定期临床及影像学随访,评估该治疗策略的临床疗效。结果本组共有17例患者发生栓塞术后颅内出血。单次栓塞面积≥36.5%(OR=19.269:95%CI=1.283-289.299,P=0.032)、既往高血压病史(OR=7.962,95%CI=1.121-56.567.P=-0.038)是栓塞术后颅内出血的危险因素。结论单次面积栓塞≥36.5%和既往高血压病史可增加脑动静脉畸形栓塞术后颅内出血的风险,术后严格降压至基础血压的2/3且至少72h是减少栓塞术后继发颅内出血的关键。
苏世星段传志吾太华张炘赖凌峰何旭英李西锋顾大群刘彦超
关键词:脑动静脉畸形血管内栓塞术后出血
血流导向装置治疗Willis环远端动脉瘤的多中心回顾性研究被引量:1
2025年
目的探讨血流导向装置超说明书治疗Willis环远端动脉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自2016年1月至2023年9月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中心脑血管病外科、广东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接受血流导向装置治疗的71例Willis环远端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收集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并对患者的临床特征、动脉瘤特征、治疗情况、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临床、影像学随访结果进行总结分析。结果71例患者中22例(31.0%)有缺血性脑卒中病史,43例(60.6%)有高血压病史;共携带76个动脉瘤,其中前交通动脉瘤5个(6.6%)、大脑前动脉瘤10个(13.2%)、大脑中动脉瘤53个(69.7%)、大脑后动脉瘤8个(10.5%),动脉瘤最大径为5.65(3.63,10.12)mm,载瘤动脉直径为(2.70±0.57)mm。共使用了80个血流导向装置,包括38个(47.5%)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和42个(52.5%)Tubridge血流导向装置,植入成功率为98.8%(79/80)。7例(9.9%)患者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其中2例(2.8%)为永久性并发症(1例为视野缺损,1例为颅内出血)。患者临床随访时间为(19.73±11.90)个月,至末次临床随访时,71例患者中68例(95.8%)预后良好(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2分),10例(14.1%)发生缺血性并发症,1例(1.4%)发生出血性并发症。患者影像学随访时间为7(6,12)个月,至末次影像学随访时,67个动脉瘤中44个(65.7%)完全闭塞,10个(14.9%)发生支架内狭窄。结论本研究结果初步证实Willis环远端动脉瘤患者超说明书应用血流导向装置治疗较为安全有效。
冯欣黄驰葛润泽彭超郭宗铎苏世星张炘李西锋刘爱华段传志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WILLIS环
PED Shield治疗颅内未破裂囊性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分析
2025年
目的探讨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ED)Shield治疗颅内未破裂囊性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选择自2023年7月至2024年10月于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中心脑血管病外科接受PED Shield治疗的124例颅内未破裂囊性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统计患者术中器械相关并发症、术后30 d内出血性或缺血性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患者术后6个月时临床随访及影像学随访结果(包括支架内血流通畅程度及动脉瘤闭塞情况),其中临床随访以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2分为预后不良,影像学随访以O'Kelly Marotta(OKM)分级D级为动脉瘤完全闭塞。结果124例患者中,术中器械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6.5%(8/124),术后30 d内缺血性并发症发生率为4.8%(6/124)、出血性并发症发生率为1.6%(2/124)。84例患者完成术后6个月的临床随访,其中预后不良患者1例(1.2%)。84例患者完成术后6个月的影像学随访,其中动脉瘤完全闭塞率为82.1%(69/84),支架内狭窄(狭窄程度≥25%)发生率为4.8%(4/84),未发现症状性支架内狭窄。结论本研究数据显示PED Shield治疗颅内未破裂囊性动脉瘤安全、有效。
葛润泽冯欣邓雪妍谢泽惠李灿梁淑茵苏世星张炘李西锋段传志
关键词:安全性
基于抑制ROS防治颅内动脉瘤药物组合物及制备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防治颅内动脉瘤技术领域的基于抑制ROS防治颅内动脉瘤药物组合物及制备方法,所述基于抑制ROS防治颅内动脉瘤药物组合物包括如下重量份的组分:钝顶螺旋藻粉54‑66份、绣球菌粉120‑150份、3,3‑二硒代二丙...
范海燕段传志李西锋张炘苏世星刘彦超李然刘文超程雯枰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