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穆康

作品数:13 被引量:186H指数:6
供职机构:华侨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岩土工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交通运输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0篇建筑科学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主题

  • 3篇砂岩
  • 2篇岩石力学
  • 2篇应力
  • 2篇细观
  • 1篇弹性解
  • 1篇地基
  • 1篇地质
  • 1篇地质构造
  • 1篇岩石节理
  • 1篇应力集中
  • 1篇应力耦合
  • 1篇三轴试验
  • 1篇三轴压缩
  • 1篇砂桩
  • 1篇渗流
  • 1篇渗透率
  • 1篇渗透性
  • 1篇渗透压
  • 1篇声波
  • 1篇声发射

机构

  • 10篇华侨大学
  • 4篇大连理工大学
  • 3篇中国矿业大学
  • 3篇重庆交通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武...
  • 1篇中交第一公路...

作者

  • 10篇穆康
  • 8篇蔡燕燕
  • 8篇俞缙
  • 5篇陈旭
  • 4篇戚志博
  • 4篇李宏
  • 3篇郑春婷
  • 2篇张亚洲
  • 1篇王海
  • 1篇陈荣淋
  • 1篇张建智
  • 1篇武娜

传媒

  • 2篇岩土力学
  • 1篇公路
  • 1篇郑州轻工业学...
  • 1篇岩石力学与工...
  • 1篇武汉理工大学...
  • 1篇工程力学
  • 1篇兰州理工大学...
  • 1篇地下空间与工...

年份

  • 1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 3篇2012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幂函数关系的黏土非线性本构模型
2012年
结合软黏土双曲线模型和指数模型的切线模量公式,引入一个新参数——切线模量指数θ,提出改进的切线模量公式,进而推导出基于幂函数关系的软黏土非线性本构模型.该模型包含可由常规三轴试验确定的6个参数,数学关系简单且能克服传统模型的数学缺陷.通过讨论试验数据,表明切线模量指数θ与土体本身的力学性质、外界条件等因素有关,而与围压无关,进一步验证新模型中3个特征量的独立性.最后通过模拟两组他人的黏土三轴试验数据,证明新模型的模拟效果优于传统的双曲线模型与指数模型.
蔡燕燕郑春婷戚志博穆康俞缙
关键词:幂函数模型切线模量黏土非线性本构模型
砂岩渗透性演化特性的孔隙率分布细观模拟分析被引量:13
2014年
通过不同围压下的三轴渗透试验,获得砂岩全应力-应变过程中渗透率变化数据。基于试验结果,建立砂岩试件离散元颗粒流数值模型,模拟得到砂岩压缩变形过程中体应变、孔隙率分布和黏结断裂特征。考虑围压效应,从细观机制上解释了动态孔隙率分布对渗透性演化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低围压下砂岩出现贯通的剪切带,裂隙易张开,对渗流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围压越高,砂岩试样的黏结断裂数量和范围越大,裂隙数量增多,但裂隙和孔洞也容易被压密,从而对渗流起抑制作用。贯通的张开裂隙会大幅增加渗透性,而曲折间断的张开裂隙只会小幅增加渗透性,周围被闭合裂隙和压密的孔洞包裹的完全孤立的张开裂隙则对渗透性贡献很小。
俞缙穆康李宏蔡燕燕张亚洲
关键词:砂岩渗透性围压效应体应变
变荷载作用下CCSG桩复合地基固结分析被引量:1
2016年
针对CCSG桩复合地基这种新型地基处理技术,研究了其在工程实际中常遇到的情况,即考虑土体水平渗透系数变化以及荷载逐渐施加的固结问题,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推导得到了固结一般解,并具体给出了单级等速加载情况下的特解,且荷载瞬时施加情况下的复合地基解析解为本文解的特例。通过计算分析得到加荷时间等参数对固结过程的影响曲线。结果表明:加载历时越长,强涂抹区范围越大,固结速度越慢。最后将实测数据反算,获得其固结度变化曲线,该曲线与本文理论获得的固结度变化曲线走势相似,可以验证本文解析解的正确性。
戚志博俞缙蔡燕燕郑春婷穆康
关键词:复合地基固结解析解
基于Mindlin解的劲性砂桩芯桩轴力分布规律研究
2012年
劲性砂桩是一种新型复合材料桩。基于弹性半无限空间的Mindlin位移解及复合材料力学原理,对劲性砂桩中混凝土芯桩轴向应力分布进行理论分析研究,得到劲性砂石桩芯桩轴力分布函数,讨论了不同荷载、混凝土芯桩标号、砂土弹性模量情况下芯桩轴向应力分布规律,并与现场芯桩轴向应力测试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该理论分析结果与现场试验所显示的规律基本一致,验证了理论研究的合理性。该研究对于了解劲性砂桩的荷载传递规律和工作机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王海穆康陈荣淋戚志博俞缙
关键词:芯桩MINDLIN位移解轴向应力
岩石节理法向变形的指数-双曲线组合模型研究
2012年
针对传统的岩石节理法向变形2参数的指数模型和BB模型的局限性,通过引入参数α,提出一个新的3参数模型———指数-双曲线组合模型.新模型弥补了指数模型在中应力水平条件下夸大dn,BB模型在中应力水平条件下dn偏小且向dmax逼近速度过慢的不足,利用花岗闪长岩的试验结果对新模型进行验证,其模拟效果优于BB模型与指数模型,验证了新模型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蔡燕燕郑春婷戚志博陈旭穆康
关键词:岩石节理
渗透压–应力耦合作用下砂岩渗透率与变形关联性三轴试验研究被引量:62
2013年
为了探讨渗透压–应力耦合作用下岩石渗透率与变形的关联性,采用岩石伺服三轴试验系统,在不同围压和渗透压条件下,利用稳态法对砂岩全应力–应变过程进行渗透率试验研究。根据试样渗透率变化与其破坏过程的对应关系,分析全应力–应变过程中试样渗透率随其脆性、延性变化的特点及渗透率–轴向应变和渗透率–体积应变之间的关联性。试验结果表明:(1)在渗透压–应力耦合作用下,试样初始渗透率、峰值强度随着围压与渗透压的改变而改变。(2)在渗流场–应力场耦合作用下连续加载的全应力–应变过程中,渗透率先随着轴向应变的增大而逐渐减小,进入弹塑性阶段后,渗透率变化曲线随围压变化呈现增大、持平及减小3个不同趋势。其中,渗透率曲线持平的现象为三轴渗透试验研究中的新现象。(3)围压较高时,若形成局部压缩带,则试样进入弹塑性阶段后,渗透率的变化趋势是由岩石微裂隙的萌生、扩展与岩石骨架颗粒压碎这2个主要因素共同决定的。(4)岩石微裂隙的萌生、扩展对渗透率增大起积极作用,岩石骨架颗粒压碎形成的压缩带对渗透率增大起抑制作用。(5)岩石进入塑性阶段后,随围压增大,渗透率由上升趋势转变为下降趋势的现象先于脆–延转换的临界状态发生。(6)岩石的体积应变对渗透率有一定影响,在脆–延转换阶段存在体积应变增大而渗透率减小的现象,这需要其他能够更精确地测量体积应变变化的试验进一步验证。
俞缙李宏陈旭蔡燕燕武娜穆康
关键词:岩石力学渗透率三轴压缩
水力耦合作用下砂岩应力-损伤-渗流协同演化规律及细观数值仿真
随着世界范围内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地热开采工程、石油天然气工程、高放废料深埋处置工程等不断兴建,越来越多的涉及岩体多场耦合的问题受到工程界和学术界的共同关注。工程荷载、地应力和地下水压力的耦合环境直接影响各类岩体工程的设计...
穆康
关键词:砂岩三轴试验细观数值模拟
不同岩性及含水率的岩石声波传播规律试验研究被引量:54
2013年
利用智能声波仪对红砂岩、大理岩和花岗岩试样在干燥及饱和条件下进行了声波纵波透射试验,研究声波在岩石中传播的速度特征,同时利用傅里叶变换及小波变换研究声波在岩石中传播的波形、波幅衰减规律、波谱特征。结果表明:(1)红砂岩、大理岩和花岗岩在饱和状态下的纵波波速比其在干燥状态下略高。(2)岩石纵波速度受到岩石的致密程度、孔隙度、密度及硬度的影响。(3)在同样的激发信号下,饱水的砂岩、大理岩、花岗岩岩样声波信号能量集中在低频部分较多,而干燥岩样声波信号能量集中在高频部分较多。(4)饱水的3种岩样声波信号能量衰减较快,尾波不发育;干燥的3种岩样声波信号能量衰减较慢,尾波较发育。(5)穿过岩石的声波信号的波速、波形的时域特征、频域特征及时-频域特征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岩石内部的孔隙及微裂隙的发育情况和岩石含水情况等特征。
陈旭俞缙李宏蔡燕燕张亚洲穆康
关键词:岩石力学声波频谱傅里叶变换小波变换
不连续地质构造中偏压隧道围岩受力弹性解被引量:1
2014年
尝试建立应力边界条件,通过Airy应力函数法解答不连续地质构造中偏压隧道围岩受力问题,并获得应力位移弹性解。经讨论发现,与b→∞模型相比,b→c模型更适于分析不连续地质引起的围岩偏压效应。结果表明,不连续地质引起的偏压现象使围岩各方位应力集中程度不同,径向应力的极值方位发生变化,同时环向应力的极大值位置发生转移。得到的结果为不连续地质构造中隧道偏压问题提供理论解答。
张建智俞缙蔡燕燕陈旭穆康
关键词:偏压隧道应力集中
水-力耦合条件下砂岩声发射和能量耗散的颗粒流模拟被引量:19
2015年
对砂岩进行水-力耦合三轴试验和声发射实时监测,得到水-力耦合作用下砂岩应力-应变曲线和声发射数据。根据试验条件和结果建立离散元颗粒流的水-力耦合双轴模型,研究砂岩声发射和能量演化规律。通过定义耗散能,用耗散能增量较好地诠释了声发射的发展规律。利用微破裂源可追踪声发射局域源,得到水-力耦合条件下的声发射空间分布和裂纹类型。研究表明:(1)孔隙水压力对颗粒的拖拽力削弱了颗粒间的平均接触力,从而降低了砂岩整体强度。(2)孔隙水压力反映出对弹性应变能有一定程度的反复"贮存和清空"作用,造成声发射能量相对离散和峰后的应力波动。(3)渗透压的存在提升了总输入能的耗散效率,降低了总输入能和弹性应变能,须综合考虑总输入能(弹性应变能)和耗散效率才能确定累计耗散能。(4)裂纹分布表现为可能出现与主剪切带呈一定夹角的伴生裂隙带,且受水-力梯度影响,进水端比出水端更密集。(5)张拉裂纹与剪切裂纹的比值于峰值强度处显著增加,峰后趋于稳定。
穆康俞缙李宏蔡燕燕陈旭
关键词:砂岩声发射颗粒流程序能量耗散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