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程艳霞

作品数:42 被引量:192H指数:8
供职机构:北京林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北京市共建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理学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40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1篇农业科学
  • 9篇理学
  • 4篇文化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文学

主题

  • 8篇树种
  • 7篇阔叶
  • 5篇性状
  • 5篇混交
  • 5篇混交林
  • 4篇大熊猫
  • 4篇幼苗
  • 4篇幼树
  • 4篇针阔混交
  • 4篇针阔混交林
  • 4篇松林
  • 4篇周期解
  • 4篇阔叶红松
  • 4篇阔叶红松林
  • 4篇教学
  • 4篇红松林
  • 3篇大学物理
  • 3篇动力学模型
  • 3篇土壤
  • 3篇乔木

机构

  • 42篇北京林业大学
  • 5篇吉林省蛟河林...
  • 4篇海南师范大学
  • 4篇吉林省白河林...
  • 3篇北京建筑工程...
  • 3篇新疆农业大学
  • 2篇吉林省林业科...
  • 1篇北华大学
  • 1篇山东农业大学
  • 1篇北京建筑大学
  • 1篇吉林省林科院
  • 1篇学研究院

作者

  • 42篇程艳霞
  • 8篇范秀华
  • 6篇张春雨
  • 4篇桂占吉
  • 4篇宋国华
  • 4篇刘家冈
  • 4篇张祥雪
  • 3篇陈贝贝
  • 2篇何怀江
  • 2篇林天喜
  • 2篇赵秀海
  • 2篇黄珍
  • 2篇董点
  • 2篇王娟
  • 2篇孙国文
  • 1篇姜超
  • 1篇张玉波
  • 1篇康东伟
  • 1篇高荣孚
  • 1篇魏彦波

传媒

  • 17篇北京林业大学...
  • 3篇生态学报
  • 3篇中国林业教育
  • 3篇物理与工程
  • 3篇安徽农业大学...
  • 2篇应用与环境生...
  • 2篇东北林业大学...
  • 2篇北京建筑工程...
  • 1篇大学物理
  • 1篇工程经济
  • 1篇中北大学学报...
  • 1篇森林与环境学...
  • 1篇海外文摘
  • 1篇2009年全...

年份

  • 4篇2025
  • 3篇2024
  • 2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20
  • 2篇2019
  • 3篇2018
  • 3篇2017
  • 2篇2016
  • 6篇2014
  • 4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1
  • 1篇1996
4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阔叶红松林主要树种光合与光谱反射特性及初级生产力研究被引量:10
2020年
【目的】从生理角度探究阔叶红松林不同演替阶段的5个主要树种对光胁迫的适应性差异;揭示不同高度和不同冠层方向是否对叶片的光合特性、光谱反射特性以及相关生理功能性状产生影响;对各树种的有机物积累速率进行评估,为东北地区阔叶红松林初级生产力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选取了阔叶红松林林冠层的5个乔木树种(春榆、紫椴、胡桃楸、蒙古栎和红松)进行研究,测定不同取样位置的叶片光合参数、光谱反射参数、比叶面积、元素含量等生理指标,进行方差分析与均值多重比较,建立各生理参数之间的相关关系,利用异速生长方程估算样地春榆、紫椴、胡桃楸、蒙古栎和红松种群的初级生产速率。【结果】(1)光合特性、光谱反射特性、比叶面积、叶片厚度和叶片元素含量等生理特征的种间差异显著(P<0.05)。红松的表观量子效率最低,暗呼吸速率和光补偿点均比其他树种高,比叶面积最小,叶片厚度最大,氮元素含量和钾元素含量最低;(2)各树种的光合特性、光谱反射特性、比叶面积、叶片厚度和叶片元素含量等生理特征在不同取样位置无显著差异(P>0.05);(3)阔叶树种的暗呼吸速率和光补偿点分别与光化学反射指数存在显著的种间负相关(P<0.05),线性拟合结果表明R^2分别高达0.96和0.94;(4)春榆、紫椴、胡桃楸、蒙古栎和红松种群的最大初级生产速率分别为4.806、1.637、1.981、0.350、0.106 kg/s。【结论】不同树种对光胁迫的适应性差异在光合特性和光谱反射特性上都有所表现,叶片光合特性与群落树种的更替密切相关,群落演替后期处于林冠层的植物对光环境的适应性决定了该群落的冠层物种构成;植物在15 m以下的不同高度和冠层方向的差异不足以引起叶片的光合生理特征产生适应性改变;春榆对群落生产力的贡献的最大,红松最小。
胡乘风陈巧玲乔雪涛程艳霞
关键词:阔叶红松林光响应曲线反射光谱初级生产力
采伐强度对东北针阔混交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
2025年
【目的】抚育采伐是改善林分质量、优化林分结构的重要森林经营方式,对调控森林生态系统固碳能力具有显著影响。目前关于天然混交林生态系统层面碳储量对不同采伐强度的响应规律尚未形成一致的结论。本研究旨在探究不同采伐强度下针阔混交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动态变化,为合理选择采伐强度,提升森林碳汇能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1年建立轻度采伐(强度17.3%)、中度采伐(强度34.7%)、重度采伐(强度51.9%)样地及对照样地,计算2021年生态系统各组分的碳储量,分析采伐后10年间森林碳储量的动态变化,揭示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对不同采伐强度的响应规律。【结果】采伐10年后,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随着采伐强度的增大呈上升趋势(轻度采伐为333.72t/hm^(2),中度采伐为358.48t/hm^(2),重度采伐为386.93t/hm^(2))。不同采伐强度样地的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无显著差异,但重度采伐样地中乔木层碳储量显著低于对照样地,而轻度采伐样地与对照样地无显著差异(轻度采伐样地乔木层碳储量是对照样地的1.09倍)。灌木碳储量在中度采伐样地显著高于对照样地(p<0.05);而草本碳储量在重度采伐样地显著低于对照样地(p<0.05)。土壤碳储量在不同采伐强度下无显著差异,但随采伐强度的增加呈上升趋势,这是生态系统碳储量呈增长趋势的主要原因之一。【结论】20%以内的抚育采伐强度既可实现林分结构调整目标,又能促进森林生态系统植被层碳储量积累,采伐后10年已恢复至对照样地水平。从生态系统层面考虑,若纳入土壤等其他碳组分,采伐强度对生态系统总碳储量没有显著影响。因此,应综合考虑生态系统各组分的恢复状态,选择最合适的采伐强度进行抚育。本研究的时间跨度为10年,相对于森林的生长周期较短,后续还需在更长的时间尺度上评价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变化
杨清雷何怀江王娟程艳霞张春雨
关键词:针阔混交林采伐强度碳储量森林生态系统
“林木、主食竹和大熊猫”非线性动力学模型的周期解被引量:1
2013年
建立了一个考虑森林砍伐和竹子开花影响的"林木、主食竹和大熊猫"三位一体的非线性动力学模型,利用Mawhin重合度定理证明了在一定的条件下模型存在一个周期解,获得了一个大熊猫种群持续生存的阈值.
宋国华桂占吉程艳霞刘阳阳
关键词:大熊猫动力学模型周期解阈值
长白山云冷杉林主要树种空间分布及其关联性被引量:21
2013年
为揭示长白山云冷杉林物种共存的维持机制,基于Ripley’sK的双相关函数g(r),分析了5.2hm。云冷杉林中鱼鳞云杉和臭冷杉的种群结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种间空间关联性。结果显示:样地中鱼鳞云杉与臭冷杉共8730株,占样地全部个体数的68.1%,胸高断面积之和占样地全部个体胸高断面积的51.9%,在样地中占据绝对优势地位。2个树种的径级结构均呈反“J”型分布。空间格局分析显示:小径级的臭冷杉和鱼鳞云杉均呈聚集分布,尤其是在小尺度上更加明显;而随着径级增大,则呈随机分布,聚集强度也随尺度的增大而降低。臭冷杉的大树和小树在0—50m尺度上呈负相关,显示这2组个体存在非常激烈的种内竞争。而不同径级的鱼鳞云杉之间在小尺度上表现为负相关或无明显相关性,说明鱼鳞云杉的种内竞争相对较弱。小径级的臭冷杉与所有径级的鱼鳞云杉,小径级的鱼鳞云杉与所有径级的臭冷杉均呈正相关关系,表明2个树种均适宜在对方林冠下生存。臭冷杉和鱼鳞云杉的中径级和大径级的个体,两两之间呈负相关或无显著相关性;表明随着径级的增大,臭冷杉与鱼鳞云杉之间存在强烈的种内和种间竞争。2个树种的种群分布格局主要受到种子扩散限制和负密度效应的影响,而相似的耐荫性使得2个树种可以在该森林群落中长期共存。
倪瑞强唐景毅程艳霞张春雨陈贝贝何怀江夏富才
关键词:径级结构
吉林蛟河阔叶红松林主要树种叶片养分含量及氮磷再吸收特征
2024年
以吉林蛟河阔叶红松林常绿乔木(红松)和3种落叶乔木(蒙古栎、紫椴和色木槭)为研究对象,采集4种乔木成熟叶与衰老叶,测量其碳(C)、氮(N)、磷(P)含量,并计算其化学计量比和养分再吸收效率,分析不同生活型乔木叶片养分含量、化学计量比和养分再吸收效率的差异,研究不同生活型乔木养分保存机制。结果表明:(1)落叶乔木叶片N、P含量显著高于红松,衰老叶N含量差异不显著。(2)红松成熟叶C∶N、C∶P显著高于落叶乔木,红松衰老叶C∶N显著高于落叶乔木,不同生活型乔木叶片N∶P没有显著差异。(3)落叶乔木N再吸收效率(NRE)和P再吸收效率(PRE)显著高于红松;乔木叶片NRE/PRE比值均大于1。(4)乔木成熟叶N、P含量均与NRE和PRE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衰老叶C∶N和C∶P均与NRE和PRE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总之,吉林蛟河阔叶红松林4种乔木成熟叶养分含量会影响其养分再吸收效率,衰老叶C∶N和C∶P可以反映其养分再吸收效率,4种乔木均更倾向于从衰老叶片中吸收N。
封昕怡淑婷杨芷一程艳霞范秀华
关键词:化学计量比成熟叶阔叶红松林
长白山天然更新红松幼树光合与光谱特性的季节动态被引量:8
2014年
为了解长白山阔叶红松林天然更新红松幼树不同叶龄针叶在不同季节光合能力的差异和光谱特性动态,利用Li-6400便携式光合测定仪和Unispec-SC光谱仪分别在6月中旬、7月下旬和9月上旬3个阶段对红松各叶龄针叶进行光合和光谱指数的测定.结果表明:随季节变化,红松各叶龄针叶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和气孔导度(Cond)逐渐增大.但当年生针叶完全长出之后,1年生针叶最大净光合速率的增长幅度低于2年生针叶.除1年生针叶在9月上旬的蒸腾速率(Tr)处于6月中旬和7月下旬之间外,各叶龄针叶的蒸腾速率均随着叶龄增大而减小,同叶龄针叶随时间推移而增大.暗呼吸速率(Rd)的变化趋势并不稳定.在不同季节,3年生针叶的光合参数一直处在较低水平,且差异并不显著,而当年生、1年生和2年生针叶的光合参数随着季节推移存在显著变化.叶绿素归一化指数(ChlNDI)、光化学反射指数(PRI)随季节推移而增大,随叶龄增大而减小,结构不敏感植被光谱指数(SIPI)呈现出相反的规律.结果表明,叶龄和季节对红松幼树的生长均存在显著影响.1年生、2年生针叶的光合构件随季节变化表现出较强的可调整性,而3年生针叶可调整性较弱.红松针叶的生长周期中,前3年一直保持较强的初级生产能力,直到第4年才逐步衰老,生产能力显著降低,直至凋落.
黄珍唐景毅柳静臣陈贝贝樊莹程艳霞
关键词:叶龄光谱
量子力学年谱
2007年
年谱简要记载了从早期量子论诞生前后,到量子力学创立,直到量子力学的最新进展的重要科学事件的年代、有关科学家工作的内容和意义.
张祥雪程艳霞范秀华刘家冈
关键词:量子力学年谱矩阵力学量子信息
吉林蛟河针阔混交林主要阔叶树种叶性状对冠层垂直高度变化的响应
2025年
【目的】探究针阔混交林4种主要阔叶树种叶性状在冠层梯度的分布规律,阐明异质生境下叶性状在种间种内的响应机制。【方法】以吉林蛟河针阔混交林中的4个主要阔叶树种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春榆(Ulmus japonica)、紫椴(Tilia amurensis)和色木槭(Acer mono Maxim)为研究对象,测定了植物叶片单叶干重(LDM)、单叶面积(ILA)、出叶强度(Lim)、叶干物质含量(LDMC)、比叶面积(SLA)、叶组织密度(LTD)、叶绿素含量(Chl)、叶片碳含量(LCC)、叶片氮含量(LNC)和叶片碳氮比(LeafC∶N)共10项功能性状。【结果】(1)植物叶性状在不同冠层高度的整体分布存在显著差异(P<0.05),冠层顶部LDM、Lim、LDMC、LTD、LCC和LNC显著高于底层叶片(P<0.05),而冠层底部ILA和Chl显著高于冠层顶部。(2)在冠层顶部,LDM、ILA、LTD和Chl在物种间变异程度更高;在冠层底部,Lim、LDMC、LNC和LCC在物种间的变异程度更高,色木槭Chl均显著高于其他树种(P<0.05),春榆LCC、LNC显著低于其他物种(P<0.05)。(3)蒙古栎冠层顶部叶片的LDM、LDMC、LTD和LCC显著大于冠层底部(P<0.05);色木槭Chl在冠层梯度呈现为“上高下低”(P<0.05)。【结论】为揭示植物在异质环境下“投资-收益”的资源权衡策略提供了基础理论依据。
淑婷程艳霞封昕怡杨芷一范秀华
关键词:针阔混交林种内变异
森林濒危动物栖息地恢复技术及示范应用
李俊清宋国华张正旺申国珍徐基良程艳霞张玉波康东伟陈佑平
该项目属于现代农业技术领域。主要通过空缺分析,研究森林濒危动物保护的宏观布局,解决野生动物破碎化栖息地的连通问题和隔离小种群持续生存问题;开发栖息地立体可视化监测、评价技术,及时掌握野生动物生存状态,解决栖息地监测难、评...
关键词:
关键词:野生动物保护生态工程
大熊猫非线性动力学模型的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根据"大熊猫、主食竹和林木"三位一体栖息地保护理念,建立了一个描述"大熊猫、主食竹和林木"的非线性动力学模型,并且考虑了森林砍伐的影响.能够证明这个动力学模型存在周期解.获得了一个森林采伐的阈值,当采伐强度超过给定的阈值之外时,即使仍然有残余的森林,大熊猫种群将最终趋于绝灭.当采伐强度在给定的阈值之内时,在大熊猫、主食竹和林木的生态系统中保持一种生态平衡,大熊猫、主食竹和林木三者持续生存.
宋国华程艳霞桂占吉
关键词:大熊猫动力学模型阈值周期解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