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惠民
- 作品数:38 被引量:67H指数:5
- 供职机构: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江苏省教委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艾滋病的心脏损害被引量:1
- 1995年
- 艾滋病的心脏损害卢德新,魏连君,于巧云,祝惠民(砀山县人民医院内科235300)(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随着艾滋病(AIDS)患者的增加,有关该病心脏损害的报道日益增多,现将近年临床研究进展概况如下:1病因AIDS的心脏病变可以是原发性的,多见于HIV...
- 卢德新魏连君于巧云祝惠民
- 关键词:艾滋病心脏损害病因
- 肌内注射维生素K3对中重度高血压病的疗效被引量:3
- 1996年
- 目的:观察维生素K3治疗高血压病的疗效。方法:28例高血压病人(男性21例,女性7例;年龄55±s11a)交叉肌内注射维生素K38mg和维生素B1100mg各1次,观察用药前后3h内的血压变化,其中10例应用动态血压监测评价。结果:用维生素K31.5h时血压较用药前下降幅度与维生素B1相比差别非常显著(收缩压前者下降4.0±2.5,后者增加0.1±1.8kPa,P<0.01;舒张压前者下降2.4±1.8,后者增加0.3±1.4kPa,P<0.01)。结论:维生素K3降压有效,适用于伴发鼻出血,胆。
- 夏勇周忠民杨忠强祝惠民
- 关键词:维生素K高血压肌肉内注射
- 硝普钠在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应用
- 1990年
- 近十多年来,由于对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有了较深入的了解,应用血管扩张剂减轻心泵负荷为治疗心衰的一项重大进展,但并非对所有心衰患者均可获临床效果,应如何合理选用血管扩张药,是基层医生面临的重要课题。硝普钠是较早用于临床的血管扩张剂之一,故在此作一概述。
- 张延年祝惠民
- 关键词:心力衰竭硝普钠
- 早搏引起心动周期突然改变时QT间期和RR间距的关系被引量:1
- 1991年
- 观察46例早搏患者早搏及其前后窦性心动周期的 QT 间期与 RR 间距之间的关系。当早搏引起RR 间距突然变化时,虽然 QT 间期也随之发生改变,但应用 Bazett 公式却出现了“过度校正”的现象,表现出二者变化的不同步。作者认为,QT 间期的变化需要逐渐适应和累积的理论可以对此作出解释。当心率突然变化时,Bazett 公式不再适用于 QT 间期的校正。
- 张延斌李东野陈清枝祝惠民
- 关键词:早搏心动周期QT间期
- 房颤患者QT间期与RR间距关系的探讨
- 1993年
- 观察了42名房颤患者RR 间距迅速不规则变化时QT 间期的变化规律,并利用Pai GR 的研究结果,得出了可以用于估计房颤患者任一心动周期QT 间期的直线方程:QT=0.213+0.21RRm+0.059(RR-RRm)。
- 张延斌李东野祝惠民陈清枝
- 关键词:QT间期心房纤颤心电图
- 等价性Q波的表现形式及其临床意义
- 2003年
- 张延斌祝惠民
- 关键词:心肌梗塞Q波等价性
- 胺碘酮在非心血管系统方面的不良反应被引量:4
- 1991年
- 乙胺碘呋酮(胺碘酮)于1962年合成,是一种较新的广谱抗心律失常药,80年代后才逐渐在我国基层医疗单位普遍应用,该药的不良反应也逐渐多见,现将其在非心血管系统方面的不良反应综述如下。
- 孟毅祝惠民
- 关键词:乙胺碘呋酮
- 高频心电图在心肌炎诊治中的价值
- 1999年
- 本文观察了18例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在应用黄芪治疗前后高频心电图(highfrequencyelectrocardiogramHFECG)中高频切迹(highfrequencynotchingHFN)数的变化。结果表明,治疗前平均HFN为10.92±4.11,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的4.80±1.34(P<0.05);治疗后HFN为7.65±3.23,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减少(P<0.05)。表明高频心电图可作为诊断病毒性心肌炎和评价治疗效果的有效手段之一。
- 王志荣陈建辉连美玲祝惠民
- 关键词:高频心电图病毒性心肌炎
- 高频心电图对心肌炎诊断的价值
- 1999年
- 本文通过对临床诊断为心肌炎,放射性核素心肌灌注检查(singlephotonemissioncomputedtomographySPECT)阳性的5例患者,治疗前后进行心电图(ECG)及高频心电图(highfrequencyelectrocardiogramHFECG)检查。结果显示:治疗前ECG阴性,HFECG阳性,切迹数14~25个,治疗后ECG阴性,HFECG阴性切迹数5~7。提示HFECG诊断心肌炎的敏感性高于ECG,且可作为心肌炎动态变化的指标。
- 陈建辉王志荣连美玲祝惠民
- 关键词:心肌炎高频心电图心电图SPECT
- 中暑的诊疗和预防被引量:1
- 1989年
- 7、8月份是我国一年中气温最高的月份,南方一些省、区常出现异常高温天气,有时甚至超过40℃。在此高温环境下,人体体温调节失衡使机体大量蓄热,水盐代谢紊乱可导致中暑。虽然外界环境温度经常变化。但人体能够相对稳定地保持体温在正常限度以内。机体散热的主要方式是幅射、传导、对流和蒸发。当外界环境气温高于37℃时,散热困难,外环境热转移到体内,机体主要靠蒸发散热。出汗是非常重要的稳定内环境温度的机制,在不能以出汗散热的环境中操作,仅中等度的运动在1小时内就可使体温上升5~6℃,在高热。
- 祝惠民
- 关键词:中暑病因发病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