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乳腺
  • 2篇乳腺癌
  • 2篇腺癌
  • 2篇护理
  • 1篇多点注射
  • 1篇心理
  • 1篇心理应激
  • 1篇心理应激反应
  • 1篇应激反应
  • 1篇乳腺癌化疗
  • 1篇乳腺癌化疗患...
  • 1篇乳腺癌患者
  • 1篇疼痛
  • 1篇注射
  • 1篇膝部
  • 1篇膝部疼痛
  • 1篇临床表现不典...
  • 1篇脑损伤
  • 1篇脑转移
  • 1篇护理干预

机构

  • 5篇郑州大学第二...

作者

  • 5篇王秀秀
  • 2篇董铁立
  • 2篇周爱勤
  • 2篇张君
  • 2篇汪丹丹
  • 2篇庄志刚
  • 1篇李爱荣
  • 1篇王淑娟

传媒

  • 1篇中国疼痛医学...
  • 1篇河南医学研究
  • 1篇中国修复重建...
  • 1篇中国实用神经...
  • 1篇临床研究

年份

  • 2篇2025
  • 2篇2018
  • 1篇2013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超声引导下多点注射治疗腘肌损伤致膝部疼痛的临床观察被引量:3
2018年
膝部疼痛症状临床常见且病因复杂,根据膝关节解剖学特点,可将膝部疼痛分为膝前部痛,膝内、外、后侧痛,以及全膝痛[1]。腘肌是位于腘窝下方的三角形扁肌,肌外腱起于膝关节囊内、附着于股骨外侧髁的外侧部分,向内侧下降止于胫骨比目鱼肌线以上的骨面[2]。腘肌损伤在膝关节损伤中比较常见(约占20%)[3],因其临床表现不典型,常被误诊而影响疗效甚至延误治疗。
谭可可王秀秀张君董铁立庄志刚
关键词:膝部疼痛超声引导股骨外侧髁临床表现不典型
基于赋权理论的护理干预在乳腺癌化疗患者中的应用
2025年
目的探讨基于赋权理论的护理干预在乳腺癌化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河南省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肿瘤科2020年1月至2023年8月收治的80例乳腺癌化疗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4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干预组患者接受在赋权理论指导下实施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其自我效能、自我护理能力、焦虑抑郁水平及治疗依从性。结果干预后,两组自我效能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干预组患者自我效能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自我护理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干预组患者自我护理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均低于干预前,且干预组患者SAS、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治疗依从性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赋权理论的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乳腺癌化疗患者的自我效能、自我护理能力和治疗依从性,并降低患者的焦虑抑郁水平。
王秀秀汪丹丹周爱勤
关键词:护理干预化疗乳腺癌
赋能激励式护理干预对乳腺癌患者疾病感知及心理应激反应的影响
2025年
目的 观察赋能激励式护理干预对乳腺癌患者疾病感知及心理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0月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接受赋能激励式护理干预的40例乳腺癌患者作为赋能组,选取同期年龄、体重指数与其相匹配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的40例乳腺癌患者作为常规组。评估两组自我管理能力量表(SUPPH)评分、Piper疲乏评分、简易疾病感知问卷(BIPQ)评分、心理应激反应评分、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评分差异。结果 两组干预后正性态度、缓解压力、自我决策等SUPPH评分均较前升高,赋能组干预后较常规组更高(P<0.05);两组干预后行为、躯体、情感及认知等Piper疲乏评分均较前降低,赋能组干预后较常规组更低(P<0.05)。两组干预后抑郁自评量表(SDS)、BIPQ评分均较前降低,赋能组干预后较常规组更低(P<0.05);两组干预后GSES、成人心理弹性量表(RSA)评分均较前升高,赋能组干预后较常规组更高(P<0.05)。结论 赋能激励式护理干预可提高乳腺癌患者自我管理能力,降低疾病负性感知,减轻心理应激反应。
王秀秀汪丹丹周爱勤
关键词:乳腺癌心理应激反应
壳聚糖多孔支架复合BMSCs移植修复大鼠创伤性脑损伤的实验研究被引量:9
2018年
目的探讨壳聚糖多孔支架复合BMSCs移植修复大鼠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的可行性。方法取成年SD大鼠胫骨及股骨骨髓,采用全骨髓贴壁培养法分离培养BMSCs,并传代。取第3代细胞行表面抗原CD29、CD45鉴定及BrdU标记。采用冷冻干燥法制备壳聚糖多孔支架,并与BrdU标记的第3代BMSCs进行体外共培养;扫描电镜观察细胞黏附情况,MTT法检测支架内细胞生长情况。取50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A、B、C、D、E组(n=10)。A~D组大鼠采用Feeney自由落体打击致伤原理制备TBI模型,造模后72 h分别移植BMSCs-壳聚糖多孔支架复合体、BMSCs、壳聚糖多孔支架和完全培养基;E组为假手术组。于造模前及造模后1、7、14、35 d,各组大鼠行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odified neurological severity scores,mNSS);造模后进行Morris水迷宫测验,包括定位航行测验(造模后31~35 d连续5 d检测潜伏期)及空间探索测验(造模后35 d检测穿越平台次数);造模后36 d取标本行HE染色、BrdU与高分子量神经丝蛋白免疫组织化学双重染色以及BrdU与神经胶质酸性蛋白免疫组织化学双重染色,观察大鼠脑损伤区BMSCs的迁移与分化情况。结果流式细胞仪检测示第3代BMSCs的CD29阳性率为98.49%,CD45阳性率仅为0.85%;扫描电镜示支架-细胞共培养48 h后,BMSCs呈梭形并分泌细胞外基质黏附于支架上;MTT法检测示壳聚糖多孔支架对BMSCs的增殖分化无不良影响。TBI造模后35 d,A组大鼠mNSS评分、定位航行测验的潜伏期显著低于B、C、D组,空间探索测验的穿越平台次数显著高于B、C、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E组间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示A组壳聚糖多孔支架已部分降解,其与脑组织融合良好,修复程度优于B、C、D组。免疫组织化学双重染色结果示,A组移植的BMSCs存活、分化为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并迁移至正常脑组织�
谭可可王秀秀张君庄志刚董铁立
关键词:BMSCS创伤性脑损伤
肺癌脑转移的护理被引量:4
2013年
肺癌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半世纪来肺癌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而脑转移又是肺癌患者最严重的并发症和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已确诊的肺癌患者中,脑转移的发病率为25%~65%。由于肿瘤压迫临近的正常组织,病人常有严重的头痛、恶心、呕吐,药物无法控制的抽搐,意识障碍及昏迷。
王淑娟李爱荣王秀秀
关键词:肺癌脑转移护理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