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先明
- 作品数:191 被引量:1,318H指数:22
- 供职机构:南开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政治法律经济管理社会学更多>>
- 北洋史研究的新视角与新取向——第一届北洋时期中国社会学术研讨会综述
- 2015年
- 随着新史料的不断问世与新理论、新方法的应用,中国近代史的研究主题、研究领域也不断扩展和更新,许多新视角、新识见的研究成果相继问世,使得中国近代史研究呈现出新的景观。然而,受"北洋军阀"等僵化思维的禁锢和其他因素的制约,有关1912~1927年间北洋政府时期的中国社会的研究极为薄弱,近年来虽有新的成果不断呈现。
- 王先明国若家
- 关键词:北洋时期中国近代史研究主题
- 20世纪30年代的“农业恐慌”探析——立足于历史成因与时代特征的考察被引量:3
- 2010年
- 20世纪30年代中国发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农业恐慌。这次农业恐慌既非一日之寒,也非偶发因素所致。其导因一方面基于传统社会矛盾的演化积累,另一方面又基于现代化、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中新的矛盾的催生和积累,具有传统危机与现代危机的二重性特征。
- 付燕鸿王先明
- 关键词:历史成因
- 20世纪中国新史学的形成、演进及其时代特征——立足于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的思考被引量:1
- 2025年
- 20世纪的“新史学”是伴随时代革命而兴的一个学术朝向。自20世纪初梁启超揭橥新史学旗帜始,直至20世纪30年代之后新史学建构才基本完成。在以通史和专门史所构成的新史学学科的基本格局中,能够贯穿始终并持久地构成其主体性内容者,则又非社会史莫属。在新史学建构的百年行程中,不同话语体系的碰撞、交锋和交错递进,为现代学术史描绘出一幅多彩多姿的画卷。学术研究取径上不同的话语体系,在相互碰撞和交锋中形成了相互摄取、相互融含和共进的景象。近代民族主义为20世纪中国的“新史学”披染了浓重的时代特色,这也是其与旧史学——皇族或王朝史学的根本性分野之所在。
- 王先明
- 关键词:新史学社会史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 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的历史、现状与未来被引量:9
- 2004年
- 近百年间,每当历史学处于时代性转折的关键时期,社会史都是人们作为标领学术转向的旗帜,作为推陈出新的一个最重要的历史趋向。尽管如此,仍然存在着须认真反思的几个问题:第一,研究视角与研究理念尚有待扩展;第二,学科之间理论体系还须整合;第三,宏观研究与专题研究的相关性与相融性还有欠缺。因此,中国社会史学的新突破,并不仅仅取决于专题研究的开拓,更取决于宏观理论的创新。
- 王先明
- 关键词:社会史学科建设
- 论题:社会史理论研究的反思
- 2011年
- 王先明教授:20世纪80年代以来就唱响史坛的社会史,可谓一路高歌猛进,令人刮目相看。从早期关注日常社会生活、社会结构以及人口、婚姻、家庭史的研究主题,到90年代后期以“历史人类学”为底色的注重“田野调查”与“文献研究”相结合的“区域社会史”的兴盛,
- 王先明柳敏安保杜维鹏付燕鸿杨东李尹蒂许士科李尹蒂
- 关键词:论题区域社会史历史人类学社会生活
- 区域化与中国近代史研究(专题讨论)——“区域化”取向与近代史研究被引量:64
- 2006年
- 王先明认为,学术意义上的区域史研究,是指在一定时空内具有同质性或共趋性的区域历史进程的研究,而近年来的所谓区域史研究,大多不过是研究的区域化取向而已。张利民认为,区域史是研究一定空间范围的历史,因此,研究者既要考虑环境对区域形成与演变的作用和影响,更要注重自然科学尚不能包容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人文因素。昊宏岐认为,区域比较研究目前已是学者们习惯采用的分析方法,但是,仅靠区域个性特征之间的比较还是远远不够的,还需用辩证统一的观点考察区域社会现象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唐力行认为,以往的中国近代史研究是以宏大叙事见长的,强调的是历史的阶段性和进步性,往往忽略了历史发展的延续性,而实际上,传统社会的延续性和巨大惯性仍在历史的深层左右着近代历史的定向。因此,关注历史发展的延续性,才能真正实现社会整体史的研究目标。
- 王先明
- 关键词:近代史
- 关于革命史的形成、建构与转向的历史思考——兼论“新革命史”问题
- 2020年
- "革命"是中国百余年来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20世纪就是一个革命的世纪;与中国古代史完全不同,恰恰是革命史构成了近代史之所以成为近代史的决定性要素。从某种意义上说,近代史或者说20世纪中国史与革命史天然地一致。那么,面对当代史学变动的情势及其趋向,尤其面对"新革命史"的取向时,从历史长程中梳理近代以来革命史的形成和建构,并就其纵向展开和横向拓延的学术进路进行分析,或许可以获得更为深远和透彻的学理认知。
- 王先明
- 关键词:革命史社会史中共革命历史思考
- 晚清“中体西用”论的再思考
- “中体西用”论在甲午战争前后经历了从萌芽到成熟、分化的历史过程。本文立足于发展的“中体西用”观,对它的哲学框架与近代内涵进行了重新定位和再析,并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探讨了“体用”模式历久弥新的原因。认为“中体”也经过了由“...
- 王先明张海荣
- 关键词:清代晚期中体西用论文化保守主义
- 乡村治理的困境与探索——以民国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为中心被引量:2
- 2018年
- 近代以来,伴随着政体转制和社会转型进程,乡村社会秩序及其治理模式的重建也日形急迫。民国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乡村治理模式的相关设计和实践,力图实现建设与治理的统一,以期达到乡民自觉自治自理乡村公共事务的理想状态。这一模式是民国时期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模式转型中的一种尝试,其独特价值和意义值得重视。
- 王先明王雪
- 关键词:乡村治理乡村组织
- 从绅士阶层到“绅商”集团——论收回利权运动的主导力量被引量:10
- 1995年
- 与缺乏广厚社会基础的戊戌变法不同,清末收回利权运动是从社会中下层喷发而起的民族抗争风潮;与19世纪中叶以后基于“华夷之辨”而形成的反洋教斗争有别,收回利权运动属于20世纪中华民族觉醒和成熟的时代内容.在自然世纪的流转过程中,时代的更新便寓于其中了.
- 王先明
- 关键词:收回利权运动绅士阶层绅商民族资产阶级社会力量商人阶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