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波
- 作品数:13 被引量:78H指数:4
- 供职机构: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泪囊鼻腔吻合术中联合应用丝裂霉素C的临床研究被引量:4
- 2003年
- 目的 :评价泪囊鼻腔吻合术联合应用丝裂霉素C(mitomycinc ,MMC)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取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方法 ,将 36例 ,4 2只眼慢性泪囊炎患者随机分为MMC组和对照组 ,每组 2 1只眼 ,其中 6例为左右眼对照。所有患者年龄在2 0~ 5 6岁之间 ,均为首次手术。两组手术方式相同 ,其中 ,MMC组术中置一含 0 2mg/mlMMC棉片于泪囊鼻腔粘膜吻合口内 ,30分钟后自鼻腔抽出。术后随访 10个月 ,观察并记录溢泪症状改善情况、下睑缘角膜间泪液弧高度 (theheightoftearmeniscus)以及泪道冲洗情况 ,并作统计分析。结果 :MMC组有 2 0只眼 (95 2 % )溢泪症状完全消失 ,1只眼症状无改善 ;对照组有 14只眼 (6 6 7% )症状消失 ,4只眼 (19 0 % )症状好转 ,3只眼 (14 3% )无效。两组差异有显著性 (x2 =6 0 5 84 ,P <0 0 5 ) ;随访期间 ,测量下睑缘角膜间泪液弧高度 ,MMC组正常者 19只眼 (90 5 % ) ,偏高 1只眼 (4 8% ) ,较高 1只眼 (4 8% ) ;而对照组正常者 12只眼 (6 3 2 % ) ,偏高 6只眼 (2 8 6 % ) ,较高 3只眼 (14 3% ) ,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 (x2 =6 14 88,P <0 0 5 ) ;随访期间泪道冲洗 ,MMC组 1只眼 (4 8% )阻塞 ,对照组 3只眼 (14 3% )阻塞。所有病例切口均一期愈合 ,7日拆线 ,未发现鼻腔出血、鼻粘膜坏死及?
- 蔡世佳巫宇舟胡乃民王丽波周欣
- 关键词:泪囊鼻腔吻合术慢性泪囊炎丝裂霉素C
- 准分子激光治疗性角膜切削术治疗角膜浅层病变效果观察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治疗性角膜切削术(PTK)治疗角膜浅层病变的效果。方法:对角膜浅层病变52眼行PTK治疗,近、远视者作屈光性角膜切削术。胬肉术后均经胬肉切除+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后再行PTK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者共聚焦显微镜确诊后行PTK治疗。分别于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检查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等,并分析其疗效。结果:翼状胬肉29例PTK术后裸眼视力较术前提高,真菌性角膜溃疡2例PTK术后裸眼视力较术前提高且未见复发。角膜瘢痕患者PTK术后角膜中央6mm区域基本透明,术后裸眼视力较术前平均提高3行。复发性角膜上皮糜烂3眼,角膜带状变性3眼,颗粒状角膜营养不良1眼,PTK后角膜中央6mm区域基本透明,原发病未再复发。结论:准分子激光治疗性角膜切削术治疗角膜浅层病变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周欣刘俐利巫宇舟王丽波胡乃民
- 关键词:角膜浅层病变翼状胬肉准分子激光治疗性角膜切削术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
- 早期白内障超声乳化与虹膜周边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对比研究
- 2009年
- 目的:比较超声乳化和虹膜周边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轻度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急性闭角型青光眼48例48眼临床前期、先兆期或缓解期,以及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早期合并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A组(24眼):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B组(24眼):虹膜周边切除术。观察手术前后眼压、前房深度、周边前房深度、前房角及视力情况,术后平均随访时间5.5mo。结果:A组术后1d眼压明显高于B组(P<0.05),但3d以后恢复正常,两组间无明显差异;A组术后中央前房深度3.21±0.11mm,较术前明显加深(P<0.05),而B组为1.89±0.05mm,与术前相比无明显变化;两组术前周边前房深度相似,但术后A组术后周边前房明显加深(P<0.05);A组术后视力比术前视力明显提高(P<0.05),而B组术后视力相比变化不大。结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前期、先兆期和缓解期,以及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早期伴有白内障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一种安全有效治疗方法,不仅能提高视力,亦能避免青光眼的发作。
- 蔡世佳王丽波黄菁
- 关键词: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虹膜周边切除术闭角型青光眼白内障
-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眼底变化的OCT观察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OCT)观察分析白内障超声乳化(Phaco)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对眼底视盘和黄斑区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43例(43眼)白内障患者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通过OCT观察到的视盘和黄斑区变化情况。结果:患者超声乳化术前视盘周围平均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为(95.07±9.731)μm,术后1周厚度为(99.44±8.606)μm,术后1个月厚度为(101.28±8.825)μm,Phaco术后1周、术后1个月与术前比较视盘周围平均RNFL厚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乳化术前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ST)为(246.47±8.072)μm,术后1周CST为(249.09±6.059)μm,术后1个月CST为(252.77±9.201)μm,Phaco术后1周与术前比较CS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与术前比较CS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视盘周围RNFL厚度及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均显著增加。OCT是观察眼底视盘和黄斑区的有效检查方法。
- 黄菁王懿周欣王丽波吴苏敏
- 关键词:眼底白内障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视盘黄斑
- 眼睑肿物52例临床病理分析
- 2010年
- 目的:探讨眼睑肿物的临床、病理学分类。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眼科从2000年~2009年间收治的52例眼睑肿物患者病理学资料。结果:在52例眼睑肿物中,炎性病变16例,占30.77%;肿瘤性病变36例,占69.23%,其中,良性肿瘤24例,占样本总量46.15%;恶性肿瘤12例,占23.08%。良性肿瘤前2位是色素痣、皮样囊肿。恶性肿瘤前2位是基底细胞癌、皮脂腺腺癌。结论:对眼睑肿物行病理学资料分析,有助于眼睑肿物的临床诊断,并为疾病治疗提供了参考依据。
- 王丽波巫宇舟黄菁
- 关键词:眼睑肿瘤病理学
- VEGF、CD34、Ki-67和p21在翼状胬肉中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9
- 2014年
- 目的:研究VEGF、CD34、Ki-67和p21在翼状胬肉中的表达,探讨它们与胬肉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进一步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VEGF、CD34、Ki-67和p21在62例翼状胬肉和对照组20例结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胬肉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1)62例翼状胬肉组织中,VEGF、CD34、Ki-67和p21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4.2%(46/62),77.4%(48/62),66.1%(41/62),40.3%(25/62),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62例翼状胬肉组织中,VEGF、CD34的表达与临床分期及临床类型关系密切(P<0.05),与患者性别、年龄、职业等无关(均为P>0.05);Ki-67的表达与临床分期关系密切(P<0.05),与其它临床病理指标无关(均为P>0.05);p21的表达与临床分期、胬肉性质关系密切(P<0.05),与其它临床病理指标无关(均为P>0.05);(3)VEGF与Ki-67的表达呈正相关(r=0.279,P<0.05);VEGF与CD34的表达呈正相关(r=0.299,P<0.05);VEGF与p21表达呈负相关(r=-0.267,P<0.05);Ki-67与CD34的表达无相关性(r=0.021,P>0.05);Ki-67与p21的表达无相关性(r=-0.176,P>0.05);CD34与p21的表达无相关性(r=-0.185,P>0.05)。结论:(1)VEGF、CD34和Ki-67在翼状胬肉中高表达,p21在翼状胬肉中低表达,提示它们可能参与了翼状胬肉的发生发展过程;(2)VEGF、CD34在翼状胬肉中的阳性表达率随临床分期、临床类型的提高而上升,Ki-67在翼状胬肉中的阳性表达率随临床分期的提高而上升,p21在翼状胬肉的阳性表达率随临床分期、临床类型进展而降低,提示它们可能在翼状胬肉的发生发展及复发过程中发生了作用;(3)VEGF与Ki-67的表达呈正相关,VEGF与CD34的表达呈正相关,VEGF与p21的表达呈负相关,提示两两之间在翼状胬肉发生发展中具有协同作用。
- 王丽波李海巫宇舟王懿伍凯强
- 关键词:翼状胬肉CD34KI-67P21
- 羟苯磺酸钙联合芪明颗粒治疗对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脉络膜以及血清支链氨基酸、细胞因子的影响被引量:30
- 2016年
- 目的:研究羟苯磺酸钙联合芪明颗粒治疗对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脉络膜以及血清支链氨基酸、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5月-2015年10月期间在江苏省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确诊的76例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分为联合治疗组(羟苯磺酸钙联合芪明颗粒治疗)和西药治疗组(羟苯磺酸钙治疗)。治疗后3个月时,通过OCT扫描测定脉络膜厚度,采集血清并测定支链氨基酸及细胞因子含量。结果:(1)OCT扫描:联合治疗组新生血管数目较少、脉络膜厚度较厚,联合治疗组中心凹下以及鼻侧、颞侧、上方、下方且距离中心凹1 mm处的脉络膜厚度均显著高于西药治疗组;(2)血清指标:联合治疗组治疗后3个月时的血清VEGF、IGF-1、TF、亮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含量低于西药治疗组,PEDF含量高于西药治疗组。结论:羟苯磺酸钙联合芪明颗粒治疗能够改善脉络膜循环、抑制视网膜内多种细胞因子所介导的血管新生、调节支链氨基酸代谢,是治疗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理想方法。
- 黄菁王丽波刘俐利
- 关键词:羟苯磺酸钙脉络膜支链氨基酸
- 小梁切除术联合巩膜可拆缝线治疗青光眼23例30眼观察被引量:1
- 2005年
- 目的观察巩膜瓣可拆缝线治疗青光眼的术后疗效和并发症。方法将45例60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眼。一组采用巩膜可拆缝线联合小梁切除术;另一组行单纯小梁切除术,术后随访6~15月。结果①术后随访12个月,治疗组术后第1、7、14、30天滤过泡评分与对照组相似,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但术后第3、6、12月,治疗组滤过泡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0.01);②治疗组术后完全成功率和条件成功率分别为86.7%和100%,而对照组为83.3%和97.0%,差异无显著性(P>0.05);③比较术后眼压曲线发现:治疗组术后第1、7、14天眼压明显低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第1、3、6、12月,两组眼压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④治疗组术后浅前房和平前房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⑤治疗组术后视力下降者占16.7%(5/30),对照组占23.3%(7/30),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巩膜瓣可拆缝线的小梁切除术可减少术后并发症,控制滤过,促进滤过泡形成,操作简单,易于掌握,无需特殊设备,可广泛应用于青光眼手术中。
- 蔡世佳胡乃民巫宇舟周欣王丽波
- 关键词:小梁切除术术后随访术后浅前房滤过泡开角型
- VEGF、Ki-67及p21在翼状胬肉中的表达及意义
- 目的:研究VEGF、Ki-67、p21在翼状胬肉中的表达以及与翼状胬肉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进一步探讨翼状胬肉发病机制,为改进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VEGF、Ki-67和p...
- 王丽波
- 关键词:翼状胬肉VEGFKI-67P21免疫组织化学
- 文献传递
- 全视网膜光凝术联合羟苯磺酸钙治疗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被引量:8
- 2017年
- 目的:探讨全视网膜光凝术(panretinal photocoagulation,PRP)联合羟苯磺酸钙治疗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on diabetic retinopathy,PDR)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01/2016-01我院确诊DR患者120例240眼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是否采用羟苯磺酸钙治疗分为:联合组60例120眼采用PRP联合羟苯磺酸钙治疗,对照组60例120眼仅采取PRP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黄斑中心凹厚度(central fovea of macula thickness,CMT)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联合组和对照组的BCV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的BCVA值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联合组和对照组的CMT、新生血管荧光素渗漏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联合组的CMT、新生血管荧光素渗漏面积值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联合组显效65.0%、有效30.0%、无效5.0%,对照组显效50.8%、有效36.7%、无效12.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 王丽波黄菁陈舒怿
- 关键词:视网膜光凝术羟苯磺酸钙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