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沈强

作品数:27 被引量:79H指数:5
供职机构: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7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9篇中医
  • 7篇证型
  • 7篇中医证
  • 7篇中医证型
  • 7篇测听
  • 7篇纯音
  • 6篇多普勒检查
  • 6篇突发性耳聋
  • 6篇疗效
  • 6篇颅多普勒
  • 6篇经颅多普勒
  • 6篇经颅多普勒检...
  • 6篇耳聋
  • 6篇发性耳聋
  • 6篇纯音测听
  • 5篇慢性
  • 4篇鼻窦
  • 4篇辨证
  • 4篇辨证分
  • 4篇辨证分型

机构

  • 27篇浙江省立同德...
  • 2篇浙江中医药大...
  • 2篇浙江大学医学...
  • 1篇浙江中医药大...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27篇沈强
  • 18篇戈言平
  • 16篇熊高云
  • 10篇郭丽明
  • 9篇徐锦
  • 6篇谢晓兴
  • 5篇林炜
  • 3篇应红芳
  • 2篇金心
  • 2篇汪审清
  • 2篇张艳艳
  • 1篇陈海红
  • 1篇丛品
  • 1篇唐旭霞
  • 1篇马超武
  • 1篇吴方星

传媒

  • 2篇浙江医学
  • 2篇中国中医急症
  • 2篇中国眼耳鼻喉...
  • 2篇医院管理论坛
  • 2篇中华中医药学...
  • 1篇中国乡村医药
  • 1篇中国微生态学...
  • 1篇浙江中西医结...
  • 1篇浙江中医学院...
  • 1篇浙江预防医学
  • 1篇现代实用医学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中华耳鼻咽喉...
  • 1篇浙江中医药大...
  • 1篇中国现代医生
  • 1篇中医耳鼻喉科...
  • 1篇2009年全...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3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4
  • 4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0
  • 6篇2009
  • 3篇2007
  • 1篇2006
  • 2篇2004
  • 1篇2002
2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细菌生物膜的电镜下特征及其与慢性鼻-鼻窦炎的关系被引量:7
2010年
目的观察慢性鼻-鼻窦炎(chronic rhinosinusitis,CRS)患者鼻内镜下所取钩突、筛窦黏膜标本是否存在细菌生物膜(bacterial biofilms,BF)及其形态学特征,探讨细菌生物膜在CR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对15例CRS伴有鼻息肉患者(试验组)和11例无CRS的鼻骨骨折患者(对照组),在鼻内镜下取钩突、筛窦黏膜(患者均知情同意),扫描电镜电镜下观察,判断标本中是否存在细菌生物膜,并描述其形态学特征。分析试验组与对照组之问的差异,对细菌生物膜的存在与部分临床指标进行相关分析。所有患者均行鼻窦cT检查并行cT评分。计量资料实验数据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小样本计数资料用Fisher精确检验。结果试验组15例患者中发现9例有细菌生物膜;对照组11例患者中发现1例有细菌生物膜,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Х^2=6.949,P〈0.01)。扫描电镜下,试验组9例患者标本中发现具有水通道、三维结构、基质包被的球形和椭圆形小体等典型特征的细菌生物膜。5例(包括1例对照组)标本发现除具有典型细菌生物膜特征外,还可见到与普通炎症导致的纤毛排列紊乱、缺失不同的纤毛黏聚。试验组细菌生物膜阳性患者的鼻窦CT评分(15.89±6.30)高于细菌生物膜阴性的患者(9.50±5.79),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4,P〈0.05)。结论扫描电镜下可观察到CRS患者鼻黏膜中存在水通道、三维结构、基质包被的球形和椭圆形小体的典型形态特征的细菌生物膜。纤毛黏聚可能是细菌生物膜形成过程中的一种特有表现,是否也可以作为判断细菌生物膜存在的标志,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研究。细菌生物膜的存在与CRS的发病密切相关,与疾病的严重程度相关,也可能是CRS难治的原因之一。
熊高云陈海红汪审清谢晓兴林炜沈强
关键词:鼻窦炎生物膜显微镜检查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耳道分泌物的病原菌检测及药物敏感性分析被引量:20
2018年
目的分析慢性化脓性中耳炎(CSOM)患者耳道分泌物的病原菌分布及其药敏情况,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浙江省立同德医院100例(116耳)CSOM患者耳道分泌物标本进行常规病原菌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 116耳中有97耳培养出病原菌,检出率为83.6%。共检出病原菌103株,其中革兰阳性菌占53.4%(55/103),革兰阴性菌占41.7%(43/103),真菌占4.9%(5/103)。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对青霉素和磺胺甲唑/甲氧苄啶耐药性较高,对利福平和莫西沙星敏感性较高,对呋喃妥因和万古霉素完全敏感。铜绿假单胞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唑啉、氨苄西林、头孢吡肟、头孢曲松、哌拉西林/舒巴坦耐药性均较高,对妥布霉素、氨曲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性较高,对阿米卡星、美罗培南及亚胺培南完全敏感。真菌对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及制霉菌素均敏感,而对酮康唑和氟康唑有一定的耐药性。结论 CSOM患者耳道分泌物中病原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及肺炎克雷伯菌为主,这4种病原菌对多数常用抗菌药物有较强的耐药性,治疗时需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分析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谢晓兴熊高云沈强戈言平郭丽明
关键词: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细菌培养药敏试验病原菌
耳鼻喉科医患矛盾的原因及对策探讨被引量:3
2017年
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与经济高速发展的特殊时期,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滞后导致医疗卫生资源短缺,资源配置不均,成为医患矛盾产生的根源;医患信息不对称、部分社会舆论失实的报道、临床医师专业水平参差不齐、患者性格素质的差异及疾病本身的特殊性都增加了医患矛盾产生的几率,耳鼻喉科成为近年来医患矛盾的重灾区。文章从患者、医务人员、社会舆论及医疗体制入手分析,提出缓解当前医疗暴力的对策,以期改善医患关系,促进社会和谐。
谢晓兴熊高云沈强戈言平郭丽明
关键词:耳鼻喉科医患矛盾
经瘘管口冲洗治疗耳前瘘管脓肿的临床研究被引量:3
2006年
目的观察经瘘管口冲洗治疗耳前瘘管脓肿的临床疗效。方法耳前瘘管感染并发脓肿患者2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100例。所有患者均行脓肿切开排脓,橡皮条引流,配合全身应用抗生素,直至病变愈合。在此治疗过程中,治疗组患者每日加用生理盐水冲洗瘘管及脓腔,对照组患者则不加用其他处理。疗程结束后,对比分析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脓腔愈合时间为(5.81±0.44)天,对照组为(10.55±2.52)天,组间差异的统计学意义非常显著(t=20.48,P<0.001);治疗组治愈率为84%,对照组治愈率为12%,进行组间比较,差异的统计学意义非常显著(χ2=103.85,P<0.001)。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和病变复发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一般处理措施联合经瘘管口冲洗治疗耳前瘘管脓肿的方法,能够明显缩短疗程,大幅提高治愈率,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熊高云沈强马超武郭丽明戈言平
关键词:耳前瘘管脓肿疗效
银翘散加减辅助治疗儿童急性分泌性中耳炎45例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观察银翘散加减辅助治疗儿童急性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以头孢类抗生素为主的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辅以银翘散加减;均治疗7~10d。比较两组临床总有效率,监测用药过程中的患者主观不良感受或副作用。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结论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辅以银翘散加减治疗儿童急性分泌性中耳炎,临床疗效较好,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林炜沈强戈言平熊高云
关键词:急性分泌性中耳炎儿童银翘散
颅骨纤维增生病例1例
患者男性,44岁。因“反复头痛伴鼻出血半月”收住入院。体检:双侧鼻道内未见新生物,嗅觉减退。右侧眼内眦轻压痛,无溢泪,无突眼,无视力减退、复视,无眼球活动障碍。鼻窦 CT 平扫加增强示右侧筛窦内可见软组织样密度增高影,密...
沈强应红芳金心熊高云
关键词:纤维增生颅底重建
文献传递
突发性耳聋纯音测听、经颅多普勒检查与中医证型相关性研究
突发性耳聋(突聋)也称特发性或特异性耳聋,是一种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常为中度或重度。其发展过程较快,几小时至几天,可以伴有耳鸣及眩晕。近年来突聋发病年龄有下降的趋势,且不少患者除了耳聋主症外,缺乏其他...
戈言平沈强徐锦
关键词:突发性耳聋中医证型中医药治疗
文献传递
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手术疗效分析
2004年
沈强
关键词: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IP
耳鼻喉科院内感染发生的原因及对策分析被引量:4
2018年
通过分析医院耳鼻喉科院内感染发生的原因,探讨相关的解决对策,旨在提高耳鼻喉科患者的治疗效果,预防风险事件的发生。本文从患者因素、护理因素、治疗因素及管理因素四个方面分析发生院内感染的原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文章认为,耳鼻喉科由于患者数量大、病情存在较大差异,且受多种因素影响,导致诊疗过程易发生院内感染。虽然耳鼻喉科院内感染的发生无法彻底避免,但采取如加强医院相关管理、组织人员培训等有效措施,可以明显降低感染的发生概率,有助于患者的治疗及恢复,减轻家庭及社会负担。
谢晓兴熊高云沈强林炜徐锦
关键词:耳鼻喉科
固本祛风汤对变应性鼻炎的疗效及其机制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固本祛风汤对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的疗效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选取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确诊的AR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分别给予布地奈德和固本祛风汤治疗,用症状、体征、中医证候计分法,根据不同时期临床症状体征及中医证候方面情况评价疗效;并在鼻内镜下取黏膜组织作为标本,用免疫组化检测cyclinB1和p21蛋白在鼻黏膜上皮细胞表达情况。[结果]不同治疗时期,两组有不同治疗结果。疗程2周以后,固本祛风汤组对AR的症状体征积分、中医证候积分和临床疗效优于布地奈德组(P<0.05);免疫组化显示经固本祛风汤治疗的AR鼻黏膜上皮细胞上cyclinB1蛋白表达增加(P<0.05),p21蛋白表达减少(P<0.05)。[结论]固本祛风汤治疗AR效果显著,其机制可能与其激活cyclinB1蛋白,下调p21蛋白表达相关。
郭丽明丛品沈强熊高云戈言平
关键词:AR布地奈德CYCLINB1P21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