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筱刚
- 作品数:59 被引量:404H指数:11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东省科委重点攻关项目卫生部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经济管理更多>>
- 肺部绿脓杆菌感染治疗分析
- 1994年
- 我院近年来肺部感染患者共89例,以痰定量培养法或间接萤光抗体染色法对菌落数超过10~7者确定病原菌为绿脓杆菌。其中11例为带菌者,余78例均有肺部基础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支气管扩张和肺癌。检测了患者痰分离的绿脓杆菌的β—内酰胺酶,对五种抗生素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及绿脓杆菌分型。78例采用氧哌嚎青霉素或合用丁胺卡那霉素治疗,其中28例用药后一周内体温不退,症状毫无减轻。
- 唐英春毕筱刚张天托郭纪全
- 关键词:肺部感染患者内酰胺酶最小抑菌浓度丁胺卡那霉素药物浪费
- 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治疗呼吸系统感染临床评价被引量:1
- 2003年
- 目的 :评价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治疗呼吸系统感染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及开放试验 ,以头孢噻肟为对照 ,完成病例 71例。其中试验组 36例 ,左氧氟沙星 0 .3g,每日 1~ 2次静滴。对照组 35例 ,头孢噻肟 2 g,每日 2次静滴。疗程均为 7~ 14d。结果 :痊愈率、有效率、细菌清除率 ,左氧氟沙星组分别为 80 .6 % ,91.7% ,89.7% ,头孢噻肟组分别为5 7.1% ,88.6 % ,75 %。两组比较痊愈率有显著差异。不良反应率分别为 8.3%和 8.6 % ,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 :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是治疗呼吸系统感染的安全有效的药物。
- 张天托吴本权周凤丽毕筱刚饶宪张扣兴谈淑卿唐英春
- 关键词:左氧氟沙星注射液呼吸系统感染
- 肺癌患者肺泡巨噬细胞细胞因子及其细胞杀伤活性的研究被引量:1
- 2001年
- 目的:了解肺癌患者肺泡巨噬细胞(alveolarmacrophage,AM)产生细胞因子的情况及其细胞因子的细胞杀伤活性,同时观察γ干扰素(γinterferon,γ-INF)和脂多糖(lipoplysaccharide,LPS)对AM活性的影响。方法:经肺泡灌洗获AM,分离,γ-INF和/或LPS刺激培养,分别检测AM产生NO、IL-1和TNF-α的量以及其细胞杀伤活性。结果:肺癌患者的部分AM,即使未经刺激,亦分泌细胞因子并具有细胞杀伤活性;经γ-INF和LPS刺激后,两者均使AM分泌细胞因子增多和增强其细胞杀伤活性,且联合刺激较单独刺激对AM的作用影响大。结论:肺癌患者临近肿瘤组织的部分AM活性增强;γ-INF和LPS能刺激AM产生细胞因子并提高其细胞杀伤活性,且两者具有协同作用。
- 周凤丽毕筱刚张天托张扣兴唐英春
- 关键词:肺肿瘤肺泡巨噬细胞细胞因子细胞杀伤活性
- 20例院内感染SARS患者中西医结合诊治分析被引量:5
- 2003年
- 目的 :总结院内医务人员感染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ARS)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诊断、治疗和预防等特点。方法 :对我院 2 0 0 3年 2— 5月收治的 2 0例患 SARS医护人员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人员均有与 SARS患者接触史 ,潜伏期 2~ 7d,首发症状为发热 ,有明显的呼吸道症状 ,部分出现呼吸加速 ,外周血白细胞不高 ;X线胸片改变以斑片状肺部浸润影多见 ;综合治疗措施疗效较好 ,严格的隔离措施能有效防止 SARS的继续传播。结论 :医护人员感染 SARS诊断相对容易 ;短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是安全的 ;
- 娄探奇刘迅毕筱刚张扣兴谢奇峰
- 关键词:SARS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 头孢哌酮钠/他唑巴坦钠体外抗菌活性和影响因素被引量:17
- 2001年
- 目的:评价头孢哌酮钠/他唑巴坦钠(8:1)的体外抗菌活性和影响抗菌活性的因素。方法:采用琼脂平板二倍稀释法测定头孢哌酮钠/他唑巴坦钠(8:1)复方制剂对临床分离致病菌的体外抗菌作用,并与头孢哌酮钠、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1:1)和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8:1)进行比较。结果:头孢哌酮钠与他唑巴坦销以8:1配比,体外抗菌谱较头孢哌酮扩大,对产酶菌株,二者合用可不同程度的提高头孢哌酮单用的体外抗菌活性,与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1:1)和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8:1)的抗菌活性相似。杀菌活性的结果显示头孢哌酮钠与他唑巴坦钠以8:1配比合用对所测产酶菌的MBC90的值是MIC90值的4—8倍,提示头孢哌酮销与他唑巴坦钠以8:1配比合用对产酶菌有较强的杀菌活性。MIC值随细菌接种量的增高而增高;对G杆菌的MIC值随pH值升高而下降,对金葡菌、表葡菌的MIC值随PH值升高而上升;MIC值随血清蛋白浓度的提高而增高。结论:他唑巴坦增强了头孢哌酮对B- 内酰胺酶的稳定性,头孢哌酮钠/他唑巴钠(8:1)有较强的抗菌和杀菌活性。细菌所处的条件不同会影响其抗菌活性。
- 张扣兴唐英春毕筱刚朱家馨饶宪
- 关键词:头孢哌酮钠他唑巴坦钠Β-内酰胺酶体外抗菌活性
-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医院内集簇发病的临床分析被引量:7
- 2003年
- 目的 分析一起医院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非典 )集簇发病的临床和流行病学特点 ,探讨有效的防治措施。方法 对 2 2例医院获得性非典型肺炎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例院外感染的非典患者引起 2 2例院内感染 ,潜伏期为 1~ 11d。全部患者 (10 0 % )均有高热、头痛、咳嗽和气促 ,10例 (40 % )有严重呼吸困难 ,12例 (48% )关节、肌肉剧痛 ,4例 (16 % )有少量湿音。全部患者 (10 0 % )血白细胞总数无升高 ,血培养、衣原体抗体均为阴性。 3例 (12 % )X线胸片呈双肺间质性改变 ;2 2例 (88% )呈斑片状浸润影。结论 部分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具有极强的传染性 ,接触的医护人员为高危人群。严格的防护措施和综合治疗甚为必要。
- 毕筱刚周凤丽张扣兴张天托饶宪娄探奇
- 关键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医院获得性感染高危人群医护人员
- 以胸痛为主要症状的肺隐球菌病2例被引量:2
- 2007年
- 肺隐球菌病(pulmonarycryptococcosis)是由新生隐球菌感染所引起的亚急性或慢性深部真菌病。正常人吸人所致肺部局限性感染,一般症状少,不少能够自愈.若因过度劳累或有免疫缺损的慢性病患者(如晚期恶性肿瘤,白血病,长期接受大剂量激素、广谱抗生素及抗癌药治疗等),吸人真菌后在肺内形成病灶,可经血行播散至全身,且多侵人中枢神经系统。近年来,其发病率有逐渐增加的趋势,而且无明显基础疾病和危险因素,易被误诊为肺部肿瘤。了解该病的发病特点,对正确诊断具有指导意义。我们对近半年来经肺活检病理证实的肺隐球菌病2例分析报告如下。
- 吴本权张天托饶宪毕筱刚周凤丽
- 关键词:肺隐球菌病症状新生隐球菌感染深部真菌病胸痛晚期恶性肿瘤
- 静脉注射海洛因并发感染11例被引量:1
- 2000年
- 毕筱刚唐英春张扣兴吴本权周宇祺
- 关键词:海洛因依赖并发症静脉注射
- 华南地区质粒介导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基因分型研究被引量:116
- 2002年
- 目的 了解华南地区质粒介导超广谱 β 内酰胺酶 (ESBLs)的发生率及基因型特征。方法 收集 2 0 0 1年 4月~ 9月革兰阴性菌临床分离无重复株共 1184株 ,采用NCCLS表型筛选和确认试验进行ESBLs产酶株的识别 ,E test法检测各亚型ESBLs的MICs值 ,质粒接合及电转化实验、耐药质粒提取及酶切指纹分析、等电聚焦电泳、PCR通用引物扩增TEM、SHV、CTX M、VEB、PER、SFO基因及其克隆测序进行ESBLs基因分型和质粒定位。结果 革兰阴性菌ESBLs的检出率为 14 .6 % (173 1184 ) ;获得产ESBLs接合子 6 7株、电转化子 11株 ,其中产CTX M 14型ESBLs为 33.3% (2 6 78)、CTX M 3为 2 3.1% (18 78)、CTX M 9为 14 .1% (11 78)、CTX M 5为 6 .4 % (5 78)、CTX M 13为 2 .6 % (2 78)、SHV 5为 7.7% (6 78)、SHV 12为 5 .1% (4 78)及SHV 2a为 2 .6 % (2 78) ,未定型为 5 .1% (4 78) ;2 9.5 %(2 3 78)野生株伴产广谱酶TEM 1或SHV 1型 ;各型ESBLs基因约定位在 35~ 190kb大小的可接合性低拷贝数天然质粒上 ;CTX M型ESBLs以对头孢噻肟高水平耐药为特征。结论 华南地区质粒介导的ESBLs以CTX M型衍生酶为主 。
- 陆坚唐英春吴本权张扣兴张天托毕筱刚朱家馨谈淑卿
- 关键词:质粒超广谱Β-内酰胺酶基因型抗生素耐药性
- 肾移植术后感染病原菌特点及死亡风险被引量:16
- 2023年
- 目的 探讨肾移植术后1年内感染病原菌分布规律及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某院2018年1月-2020年12月接受异体肾移植术及随访的肾移植受者术后发生感染情况。分析术后1年内发生感染的患者不同时间段感染发生及病原菌分布情况,根据1年内的预后情况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的差异及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 纳入的326例肾移植受者中119例在术后一年内至少有一次感染,共发生感染145例次,共分离细菌71株、真菌31株、病毒26株。感染类型以肺部感染为主(53.1%),早期以细菌感染为主(86.1%),中晚期真菌和病毒感染增加。生存组104例,死亡组15例,肺部感染、机会性感染是导致肾移植术后感染死亡的主要原因。与生存组相比,死亡组患者发生肾功能延迟恢复、急性排斥反应比例较高;术后28天血清清蛋白水平较低;FK506血药浓度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是感染相关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4.479,P<0.05),高血清清蛋白水平为(OR=0.266,P<0.05)保护性因素。结论 肾移植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是术后肺部感染和机会性感染,临床医务人员需重点关注发生肾功能延迟恢复的患者并监测患者术后血清清蛋白水平变化。
- 冼盈段智勤李衡毕筱刚张扣兴
- 关键词:肾移植手术后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