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桂学明

作品数:6 被引量:31H指数:3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化学工程建筑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篇化学工程
  • 2篇建筑科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4篇污染
  • 3篇滤膜
  • 3篇膜污染
  • 3篇超滤
  • 3篇超滤膜
  • 2篇有机物
  • 2篇预氧化
  • 2篇活性炭
  • 2篇超滤膜污染
  • 1篇藻类
  • 1篇藻类污染
  • 1篇上海中心大厦
  • 1篇深度处理
  • 1篇深度处理工艺
  • 1篇生物膜
  • 1篇水厂
  • 1篇水体
  • 1篇水体藻类
  • 1篇去除率
  • 1篇中试

机构

  • 6篇同济大学
  • 3篇苏州市自来水...
  • 2篇苏州市水务局

作者

  • 6篇桂学明
  • 4篇李伟英
  • 1篇马腾
  • 1篇杨民
  • 1篇郭金涛
  • 1篇谢良杰
  • 1篇王晋宇
  • 1篇华伟
  • 1篇刘亮
  • 1篇蒋福春
  • 1篇赵勇
  • 1篇胡翔
  • 1篇郁新华

传媒

  • 2篇水处理技术
  • 1篇四川环境
  • 1篇给水排水
  • 1篇膜科学与技术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10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BIM技术在上海中心大厦室外总体设计中的应用被引量:10
2015年
上海中心大厦建筑高度632m,建筑面积57.4万m2,项目室外地形复杂,涉及的地下管线、参与单位众多。通过BIM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检查碰撞并及时提供修改调整的可行性分析,避免施工修改的工作量,缩短施工周期,有效提高室外管线施工效率。
桂学明杨民
关键词:上海中心大厦管线综合BIM
苏州市某水厂深度处理工艺活性炭选型试验被引量:1
2011年
为筛选出适合苏州地区深度处理工艺所需的活性炭,对活性炭的吸附性能、生物膜挂膜情况以及出水浑浊度、高锰酸盐指数、TOC、UV254、氨氮、亚硝酸盐氮等水质指标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GAC3和GAC4活性炭在各项性能方面均优于其他活性炭。从价格上考虑,选取GAC4活性炭作为苏州市该水厂深度处理活性炭。活性炭滤池运行3个月后,对其出水进行了106项全分析,所有水质指标均能达到GB 5749-2006的要求。
胡翔杨裕相蒋福春桂学明王晋宇郁新华
关键词:活性炭深度处理生物膜
氧化预处理延缓超滤膜污染的试验研究
膜污染是膜技术大规模应用的瓶颈问题之一.分析了膜前氧化对超滤膜污染规律和水中有机组分构成的影响,并对延缓膜污染的机理与方法进行探讨.结果表明,试验用3种氧化剂KMnO、PPC、HO均能延缓膜污染进程;KMnO和PPC对U...
桂学明李伟英赵勇刘亮华伟陈清
关键词:膜污染预氧化超滤有机物
文献传递
氧化预处理延缓超滤膜污染试验研究被引量:15
2011年
分析了膜前氧化对超滤膜污染规律和水中有机组分构成的影响,并对延缓膜污染的机理与方法进行探讨。结果表明,试验所用3种氧化剂KMnO4、高锰酸钾复合盐(PPC)、H2O2均能延缓膜污染进程,在投加量为1 mg.L-1条件下,预处理效果PPC>KMnO4>H2O2;KMnO4和PPC对UV254的去除效果优于溶解性有机物,表明2种氧化剂优先去除含有双键的疏水性有机物;通过研究氧化剂投加量对比紫外吸光度变化的影响,说明氧化作用使水中腐殖质类成分向非腐殖质类成分转化。
桂学明李伟英赵勇刘亮华伟陈清5
关键词:膜污染预氧化超滤有机物
粉末活性炭-超滤膜联用去除水体藻类被引量:2
2011年
针对日益严重的水体藻类污染问题,分别选用粉末活性炭(PAC)、超滤(UF)及其组合工艺对富藻水体藻类物质(铜绿微囊藻)去除特性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单独的粉末活性炭工艺即使在高投加量情况下(PAC投加量为120 mg/L)对藻类物质去除效果不佳;单独的超滤膜工艺虽然对藻类物质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去除率达到95%),但是膜污染较为严重;粉末活性炭与超滤联用工艺在PAC投加量为15 mg/L时,对铜绿微囊藻的去除率不低于99.99%.该工艺运行稳定,且可有效减缓膜污染.
郭金涛李伟英许京晶谢良杰桂学明
关键词:藻类污染粉末活性炭超滤膜去除率
超滤组合工艺在线加氯化学清洗中试研究被引量:3
2012年
试验采用次氯酸钠对组合工艺之超滤膜组件进行在线化学清洗,旨在研究膜污染状况与特点。试验结果表明,水力清洗可有效恢复膜通量,反洗水加氯可有效延缓膜污染。在水力清洗废水中,相对分子质量大于1 k的有机物占有机物总量的87.3%,表明膜截留的大分子有机物可通过水力清洗使其从膜表明剥离;而在化学清洗废水中,相对分子质量小于1 k的有机物含量是水力清洗废水的2.6倍,故小分子有机物需要进行化学清洗方可恢复膜运行通量。化学清洗废水中的中性亲水和极性亲水组分分别占总溶解性有机物的44.9%和40.8%,水力清洗废水中的强疏水和弱疏水组分分别占总溶解性有机物的50.9%和23.6%,表明亲水性组分是造成膜不可逆污染的主要因素,而膜截留的疏水性物质可通过水力清洗将其从膜表面清除。
马腾李伟英桂学明
关键词:膜污染分子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