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天东
- 作品数:21 被引量:43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艺术文化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文学更多>>
-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纸媒生存策略探析
- 2014年
- 4月8日夜,有百年经营历史的三联韬奋书店悄然做出了一次重大改革:变身7X24小时书店。由此宣告,北京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24小时书店诞生,伴随而来的是媒体和民众高度的参与热情。
- 杨天东
-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纸媒书店韬奋媒体
- “浪潮”回响,澎湃依旧——纪念法国电影“新浪潮”五十周年被引量:1
- 2009年
- 可以说,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是20世纪世界电影史上规模最广、影响最深、作用最大的电影运动。它是继上个世纪20年代先锋派、40年代末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之后,世界电影史的第三次电影创新运动。五十年后,回看这段历史,革命的激情不曾褪去,
- 杨天东
- 关键词:影片制作《电影手册》特吕弗
- 数据光晕的消散:近年中国电影的数据叙事与审美体验被引量:1
- 2024年
- 随着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是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出现,数据正成为我们描述与理解世界的关键。文章基于近些年中国电影的数据叙事实践,结合本雅明的“光晕”概念,探讨数据之于人类生活和生存的意义,分析电影中数据的感知形式,回应数据主义的相关议题。数据叙事是一种反身性的实践,即通过对数据的情节化组织、情感化表达与可视化呈现,不断调整观众的感官体验与感知比率,让观众以一种具身参与的方式直面数据光晕,打破数据资本主义的神话,最终,重新理解数据、人与世界的关系。
- 杨天东
- 关键词:中国电影
- 从可操作性到可观看性:《我的世界大电影》的叙事协商与平台逻辑
- 2025年
- 《我的世界大电影》改编自全球颇受欢迎的沙盒游戏Minecraft,其非线性游戏结构、去叙事化机制与参与性经验,使其电影化过程成为具有高度实验性的“媒介转译”的案例。文章从媒介逻辑、叙事重构与文化机制三方面入手,认为该片作为“影游融合”的一次跨媒介实验,既展现了电影对非线性结构、操作性体验的再组织能力,也呈现出游戏性在电影逻辑下的某种“失落”。这种张力反映了“影游融合”的复杂性:它不仅是媒介语言的互译,更是技术能力、审美范式与文化认同之间的持续协商过程。
- 杨天东
- 被复兴的吸引力与数字影像实践
- 2022年
- 与主流电影史关注叙事不同,汤姆·冈宁的吸引力电影美学重在阐发电影中的奇观现象,以及由此引发的观众感官的参与。本文认为,在数字技术时代,计算机、互联网在影像生产方面发挥了根本性作用,由此开启了后电影时代;伴随而来的,还有吸引力的复兴。文章从虚拟制作、互动影像、流媒体传播三个重要方面,对吸引力的数字影像实践进行分析,力求廓清数字影像技术的发生、形式与特征,为数字实践与理论总结提供观察与思考。
- 杨天东王婷
- 关键词:流媒体
- 重构在望 愿景可期--后疫情时代中国电影业的高质量发展被引量:1
- 2021年
- 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续和蔓延,已使人们清醒地认识到:各行各业的复工复产,并不意味着按下播放键,将那些因为疫情耽搁的事情重新捡起来。疫情是触发点、快进键,促使创新科技长期、持续性地对国内外市场环境进行改变。疫情防控常态化之于电影业,是触及产业存亡的“危”,也是寻找产业腾飞的“机”。院线革命、网络电影弯道超车、制作云端化、放映体系重构、业态延伸、讲好中国故事等的讨论,都说明中国电影业的视野、周期、规模、迭代方式、速率、工业标准、传播策略、产业融合等,已被注入新的基因。如何理解和把握这些新基因,是后疫情时代中国电影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基于此,我刊诚邀影视领域的专家学者,从中国电影业转型发展入手,结合全球语境与本土话语实践,共同想象后疫情时代的电影新业态。
- 本刊记者常江胡智锋石磊石磊杨天东
- 关键词:中国电影业疫情防控网络电影触发点弯道超车
- 文本与作者 创作与模式——黄剑东电视电影编剧风格分析
- 2010年
- 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小说家马尔克斯说过,任何作家的前五部作品都是自传,这说明了艺术创作与艺术家的生活经验和生命经历的对应关系。同时,类型片的创作有着既定的模式,共享着成功的叙事策略。本文试图回到黄剑东艺术创作的起点——电视电影,通过对黄剑东个人生活经验和生命经历的分享、作品主题的选择以及创作技巧的心得分析,去观照艺术世界中那些常议常新的话题——文本与作者、创作与模式……
- 杨天东陶涛
- 数字出版新生态构建:“根茎”结构、超文本形式与全感官沉浸被引量:3
- 2025年
- 在数字媒体时代,出版实践呈现出开放性、连接性与互动性的特征。文章基于文化生产、流通与接受的一般逻辑,分析数字技术对传统出版业的改造方式,旨在为理解数字媒体环境对出版业的深远影响提供“技术—文化”的阐述框架,助力构建与时俱进的数字出版理论和实践路径。
- 杨天东
- 关键词:数字媒体数字出版超文本
- 传统文化与数字出版的融合发展研究——以“中国经典民间故事动漫创作出版工程”为中心的考察被引量:1
- 2024年
- 本文基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时代命题,以国家新闻出版署组织实施的“中国经典民间故事动漫创作出版工程”为深度个案,分析入选项目如何通过数字技术与传统美学元素,激活和传播中国经典民间故事,探索传统文化与数字出版的融合发展模式,助力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
- 杨天东
- 关键词:传统文化动漫创作
- 技术即影像,影像即技术:数字电影的文化变革与批评重构
- 2025年
- 数字技术的深度嵌入,使电影艺术进入全新的文化逻辑之中。从影像的生产、传播到接受,技术的支配力不仅塑造了新的视觉形式,也深刻影响了电影的审美价值与文化意义。在这一过程中,电影不再只是静态的艺术文本,而是成为技术系统、数据逻辑与观众行为交互的动态媒介。因此,数字时代的电影批评,需要关注影像生产机制背后的技术架构,探讨技术在赋能创作的同时,如何挑战了艺术自主性与文化多样性;同时,面对算法主导的电影分发模式,应重新思考数字时代的“观看”本质,重构观众的主体性;另外,不应局限于单一的技术批判或文化分析模式,而应结合技术哲学、媒介理论与社会文化研究,形成跨学科的批评路径。
- 杨天东
- 关键词:数字电影技术哲学机械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