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卓
- 作品数:6 被引量:51H指数:3
- 供职机构: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十一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林业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鄂东南弃耕地自然恢复过程中微生物碳动态变化被引量:2
- 2009年
- 耕地弃耕后植被次生演替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碳的大小和活性的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碳呈现先下降后增大的趋势;在75a的弃耕地中,有机碳和微生物碳的含量达到天然植被的115%和82.9%,而且有机碳与微生物碳呈现显著正相关(P<0.05);微生物代谢熵与微生物碳呈现极显著负相关(P<0.01),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次生演替初期,土壤有效基质逐渐降低,而在演替后期有效基质不断增加,有益于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碳的提高,有利于土壤肥力的提高。
- 魏斌贾国梅杨卓李俊清
- 关键词:微生物碳有机碳弃耕次生演替
- 长白落叶松幼苗对铵态氮和硝态氮吸收的动力学特征被引量:24
- 2010年
- 采用养分吸收动力学原理并利用溶液培养法研究了不同生长期的长白落叶松苗木对NH4+和NO3-的吸收特点。结果表明,单一氮源条件下,苗木根系吸收NH4+、NO3-的速率均随着苗木的生长呈下降趋势,并且苗木对于NH4+的吸收速率整体上高于NO3-。与无NO3-时相比,在速生期加入NO3-会影响载体与NH4+的亲和力,从而大幅度降低苗木对于NH4+的吸收速率,但不会明显影响苗木在生长初期和木质化期对于NH4+的吸收速率。与单一NO3-为N源时相比,NH4+的加入会降低苗木在速生期对于NO3-的载体亲和力,从而影响其吸收速率,但是会明显提高根系在生长初期吸收NO3-的载体数量和速率。在长白落叶松苗木的养分培育过程中,为了提高苗木对于氮的利用效率,建议以铵态氮肥为主,但是在其生长初期可以适当增施硝态氮肥。
- 魏红旭徐程扬马履一江俐妮李雪莲杨卓
- 关键词:落叶松吸收动力学根系
- 粉尘沉降下内蒙古露天矿复垦草本植物光合特性与生长响应
- 2025年
- 探究粉尘沉降对内蒙露天煤矿典型复垦草本植物光合作用影响,选定扎哈淖尔露天矿复垦区为试验样地,以紫花苜蓿、沙打旺、燕麦草三种典型复垦先锋种为研究对象开展野外控制试验,探究长期粉尘沉降环境下三种植物的群落生长与光合特性变化。结果表明:(1)粉尘沉降限制了三种草本植物光合作用速率,导致三种植物光合特征参数(暗呼吸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不同程度降低,且蒙尘时间越长,植物光合速率越低,对植物有机物累积的限制程度越高,其中沙打旺限制作用最明显;(2)不同蒙尘时长下三种植物光合曲线光饱和点基本一致,燕麦草的光补偿点略高于紫花苜蓿和沙打旺,紫花苜蓿和沙打旺的最大净光合速率明显高于燕麦草,但在相同蒙尘时长下,燕麦草的生物累积量、净同化量及固碳释氧量明显高于紫花苜蓿及沙打旺;(3)紫花苜蓿和沙打旺对光强适应范围更广,具备更大的光合潜力,燕麦草在弱光合状态下的固碳能力与有机生产力更强。紫花苜蓿在粉尘沉降逆境条件下群落生长竞争力突出,而燕麦草在粉尘沉降环境下植被群落间生长竞争不具优势。研究结果为内蒙露天煤矿生态修复及基于植被修复的碳中和调控的实施提供理论基础及技术支撑。
- 吴桐杨卓杨卓王克锋裴明泽田野
- 关键词:草本植物光合固碳
-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土地利用与水土保持措施的变化特征被引量:17
- 2010年
- 为了给生态环境脆弱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土地利用和水土保持措施提供有效的决策支持,该文通过对甘肃省天水市罗玉沟流域和吕二沟流域这两个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典型流域的土地利用变化、水土保持措施变化及其驱动力进行分析,研究各个驱动因子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以及水土保持措施的变化。利用TM、ETM+影像图,同时结合实测资料从而计算出该两流域在研究时段内的土地利用的变化贡献率、变化强度指数和变化速度3项指数,然后结合流域的各项水土保持措施的统计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罗玉沟流域林地和梯田的面积均有显著增加,坡耕地面积显著减少;吕二沟流域林地面积增加明显,而草地和灌木面积急剧萎缩。这也与该两流域在水土保持措施方面以修建梯田和造林为主是一致的。同时,在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各个驱动因子中,社会经济因素对于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较大。
- 伍飞舟杨卓牛健植张大伟张晓明陈月红
- 关键词:典型流域土地利用变化水土保持措施驱动力
- 典型东北农牧交错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分析被引量:7
- 2010年
- 采用赵哈林对东北农牧交错区的界定范围,选取内蒙古库伦旗,科尔沁左翼后旗以及辽宁西部的康平县和法库县四县为代表,利用1987年、1995年、2003和2007年4个时期土地利用数据,运用ArcGIS和ArcView,分析1987-2007年间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农田和草地大幅度减少,未利用地用地面积显著增加,林地和建设用地保持较小增长,水域面积减少幅度不大。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的主要方向是农田转化为草地(转化面积为1060.88km2,占2007年草地面积的27.19%)和未利用地(转化面积为280.10km2)、林地转化为草地(转化面积77.95km2)、草地转化为未利用地(转化面积为1265.07km2)。人口压力和生态政策是影响该区域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 杨卓李全魏斌牛健植范志平王红雷韩洁春张广分邵文伟
- 东北典型农牧交错区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变化研究
- 本研究选取内蒙古库伦旗,科尔沁左翼后旗,辽宁西部的康平县和法库县四县为典型东北农牧交错区代表,利用1987年、1995年、2003年和2007年4个时期土地利用数据,将GIS和景观生态学的数量分析方法相结合,运用Arc ...
- 杨卓
-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马尔科夫模型农牧交错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