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菲 作品数:37 被引量:147 H指数:7 供职机构: 秦皇岛市第一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少见类型脑膜瘤的影像学特点及误诊分析 被引量:8 2016年 目的:对不典型脑膜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进行分析,提高其术前诊断正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病理证实或术前误诊为脑膜瘤病例的影像及临床资料。结果:21例病变中,15例脑膜瘤术前被误诊为胶质瘤7例,室管膜瘤、血管外皮细胞瘤及听神经瘤各2例,PNET及颅骨肿瘤各1例;其中13例病灶呈单发且信号不均,12例呈不均匀轻度强化,8例可见脑膜尾征,2例多灶性脑膜瘤同时累及胼胝体。其他病变被误诊为脑膜瘤者6例,分别为脑血管畸形伴出血、朗格汉斯细胞增生症、海绵状血管瘤、颅咽管瘤、胶质母细胞瘤及血管周细胞瘤各1例。结论:在准确定位的前提下,加深对发生于少见部位及特殊病理类型脑膜瘤的认识,可有效减低术前误诊率。 郭丽萍 李文菲 辛晓敏 牛晨 马雪英 梁丰丽 韩芳 郭苏晋 张明关键词:不典型脑膜瘤 误诊 磁共振成像 中枢神经系统表面铁沉积症1例报道 2025年 患者,男,60岁,主因“走路不稳1年,右足疼痛6月,双耳听力下降”入院。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病史。实验室检查:生化全项:胆红素39μmol/L,直接胆红素15.7μmol/L,间接胆红素23.3μmol/L,γ-谷氨酰转肽酶9.1μ/L,碱性磷酸酶42.1μ/L。叶酸:7.06ng/m L,维生素B12:1476g/m L。血分析、尿分析、血沉、糖化血红蛋白测定、血脂全项、免疫八项、肿瘤六项、凝血七项、风湿三项、甲功三项、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谱均未见异常。 庞舒桐 胡玉瑞 李文菲 王占秋关键词:中枢神经系统表面铁沉积症 中枢神经系统 含铁血黄素 磁共振成像 MR波谱诊断异柠檬酸脱氢酶突变型胶质瘤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基于循证医学评估MR波谱(RS)在预测胶质瘤异柠檬酸脱氢酶(IDH)突变型的诊断性能。方法:系统检索Ovid-MEDLINE、Web of Knowledge和Google Scholar数据库,获得MRS诊断胶质瘤IDH突变的临床研究文献,时间至2020年1月。采用Stata和Meta-Disc软件评估MRS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基于I2进一步评估研究异质性。Deek's漏斗图验证该研究是否存在发表偏倚。结果:最终10篇符合纳入标准,森林图显示MRS精确诊断胶质瘤IDH分类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0.89(95%CI为0.7~0.95)和0.84(95%CI为0.66~0.93)。曲线下面积0.93。敏感性和特异性I2均<70%,提示该研究存在一定程度的异质性,回波时间(TE)长短是影响异质性主要因素。漏斗图证实研究中不存在明显发表偏倚(P>0.05)。结论:MRS是唯一能术前通过检测2-羟基戊二酸来预测胶质瘤IDH类型的影像技术,具有很高敏感性和特异性。长TE采集技术可以显著提高预测IDH突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李文菲 顾长聪 梁珊珊 韩芳关键词:磁共振波谱 胶质瘤 异柠檬酸脱氢酶 鉴定胶质母细胞瘤不同影像学表型核心调控基因的临床研究 2025年 目的本研究旨在验证MRI影像组学模型用于预测异柠檬酸脱氢酶(isocitrate dehydrogenase,IDH)野生型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GBM)患者的预后,拟探索胶质瘤影像学异质性的基因调控机制。方法提取130名GBM患者瘤内、瘤周全域MRI影像组学特征,基于影像组学评分将患者分为高风险组与低风险组,利用Kaplan-Meier曲线比较不同影像组学风险组的总体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从癌症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库进行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eighted gene co-expression network analysis,WGCNA),对核心基因进行功能富集分析,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筛选出核心基因。结果影像组学评分高风险组患者预后较差。WGCNA显示turquoise模块与高风险组相关性最强。通路分析结果提示重叠基因主要涉及表皮发育、包含胶原的细胞外基质、受体配体激活、信号受体激活剂活性及正性调控上皮细胞形态等通路。PPI网络筛选出10个与影像学异质性相关的核心基因。结论本影像基因组学研究验证MRI的影像组学模型可用于预测IDH野生型GBM患者的预后,并提示10个核心基因可能对GBM影像学异质性具有调控作用,有望为患者治疗提供潜在分子靶点。 李彦国 庞舒桐 鲍欣然 张俊 尹雪梅 李文菲关键词:胶质母细胞瘤 基因调控 大脑中动脉梗死不同亚型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及血流动力学特征分析 2025年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igh 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vascular wall imaging,HR-MRI VWI)及灌注加权成像(perfusion weighted imaging,PWI)研究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ies,MCA)梗死不同亚型斑块特征、豆纹动脉(lenticulostriate artery,LSA)特征及血流动力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4年4月于秦皇岛市第一医院接受HR-MRI VWI及PWI检查的单侧急性或亚急性MCA梗死患者,根据梗死类型将患者分为3组:动脉到动脉栓塞(artery-to-artery embolism,AA)组,穿支闭塞性疾病(branch occlusive disease,BOD)组,穿支闭塞性疾病合并动脉到动脉栓塞(branch occlusive disease and artery-to-artery embolism,BOD-AA)组。对比分析三组临床资料、斑块特征、豆纹动脉特征及血流动力学特征。为确定与BOD相关因素,将BOD组和BOD-AA组合并为BOD+组,与AA组比较;为确定与AA组相关因素,将BOD-AA和AA组合并为AA+组,并与BOD组比较。结果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共纳入单侧急性或亚急性MCA梗死患者42例,其中AA患者9例,BOD患者14例,BOD-AA患者19例。结果显示,AA+组狭窄程度高于BO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536,P<0.05);BOD+组患侧LSA数量高于AA组[2.00(1.50,3.00)vs.3.00(3.00,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889,P<0.05);AA+组半卵圆中心相对脑血流量(relative cerebral blood flow,rCBF)低于BOD组[0.90(0.84,0.93)vs.0.99(0.97,1.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555,P<0.05);BOD+组基底节区rCBF低于AA组[0.89(0.83,0.93)vs.1.01(0.98,1.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280,P<0.05)。结论BOD+患者狭窄程度小于AA患者。MCA梗死不同亚型斑块与LSA的空间关系不同,BOD+患者斑块更靠近LSA开口,更易堵塞LSA开口,患侧LSA数量更少,LSA供血区rCBF更低。 庞舒桐 胡玉瑞 李文菲 尹雪梅 王玉琳 王占秋关键词:灌注加权成像 大脑中动脉 豆纹动脉 肺薄层CT特征预测纯磨玻璃结节浸润性腺癌的价值 被引量:4 2023年 目的分析肺肿瘤性纯磨玻璃结节(pGGN)的薄层CT特征,构建逻辑(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浸润性腺癌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21年2月因胸部CT检查发现pGGN的连续病例,入组病例具有完整的临床影像资料和明确病理结果,依据病理类型分为腺体前驱病变组(不典型瘤样增生37例,原位腺癌51例)88例和浸润性病变组(微浸润腺癌84例,浸润性腺癌24例)108例。比较2组薄层CT特征分析指标是否存在差异,将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的分析指标经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独立危险因素(P<0.05)并构建预测模型,绘制该模型及独立危险因素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通过最大Youde指数确定最佳鉴别诊断效能。结果2组平均直径、平均CT值、肿瘤微血管CT成像征、空泡征、分叶征、毛刺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空气支气管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6)。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表明肿瘤微血管CT成像征、分叶征是2组病理分类的独立预测因素(P<0.001),ROC曲线显示肿瘤微血管CT成像征、分叶征及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的诊断效能均较高(AUC=0.88、0.8、0.74),并预测模型效能高于单项独立预测因素。结论肿瘤微血管CT成像征及分叶征是预测pGGN浸润性腺癌的重要CT特征,基于薄层CT特征Logistic回归模型有更高的鉴别诊断效能。 张俊 尹雪梅 李文菲 李晓超 李英杰关键词:肺腺癌 电子计算机扫描 影像导航脑肿瘤切除术的Meta分析 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通过Meta分析评估不同影像导航脑肿瘤切除术和传统手术对比治疗的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CBM、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数据库至2014年11月15日,以获得有关不同影像导航脑肿瘤切除术的随机对照研究。采用Rev Man 5.3软件分析数据,计算比值比(OR)及95%的可信区间,检验异质性并寻找其来源,应用漏斗图评估发表偏倚。结果:总共纳入10篇随机对照研究(RCT),共计669例病人,其中影像导航手术者329例,传统手术者340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传统手术相比,影像导航切除脑肿瘤的全切率较高,术后功能障碍发生率减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全切率方面,不同影像导航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在降低术后功能障碍方面,术中磁共振优于超声,超声优于弥散张量成像(DTI)(P=0.02)。结论:影像导航脑肿瘤切除术相比传统手术可以提高肿瘤全切率,最大程度保护功能区,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李文菲 牛晨 郭丽萍 梁丰丽 马雪英 赵恩法 张亚飞 张明关键词:脑肿瘤 影像导航 随机对照研究 META分析 纵隔原发恶性黑色素瘤的CT、18F-FDG PET-CT表现及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探讨纵隔原发恶性黑色素瘤的CT、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PET-CT表现及临床病理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确诊的5例纵隔原发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影像、临床及病理资料,并复习有关文献。5例均行胸腹部CT平扫后增强扫描,2例行全身18F-FDG PET-CT检查。结果CT扫描示5例肿块均位于前纵隔,呈分叶状,边界不清,内部密度不均匀,可见小片状低密度囊变坏死区,增强后呈轻度不均匀强化;4例伴周围大血管明显受压,2例伴心包及胸腔积液,1例包绕周围大血管生长;4例伴纵隔淋巴结肿大,1例伴心包增厚并见多发结节,1例伴左肾上腺结节,均提示为转移瘤。18F-FDG PET-CT扫描示2例前纵隔肿块、纵隔肿大淋巴结及1例心包、左侧肾上腺结节呈高代谢,提示前纵隔恶性占位伴纵隔淋巴结、心包、左侧肾上腺转移。病理示5例肿块内均含有黑色素细胞,核大,异型性明显;免疫组织化学示5例S-100蛋白和抗黑色素抗体HMB-45均呈阳性。结论纵隔原发恶性黑色素瘤的CT、18F-FDG PET-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病灶多位于前纵隔,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密度不均匀,增强后呈轻度强化,内部糖代谢异常增高,常伴纵隔淋巴结肿大或侵犯心包、胸膜。但确诊仍需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喻晖 陈涛 李文菲 严静东关键词:纵隔 黑色素瘤 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 18F-FDG PET/CT与增强CT在成人原发前纵隔恶性肿瘤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探讨18F-氟脱氧葡萄糖(FDG)PET/CT与增强CT在成人原发前纵隔恶性肿瘤中的诊断价值,以提高对该部位病变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9年5月在湖北文理学院附属医院(襄阳市中心医院)经病理证实的成人原发前纵隔肿瘤患者80例(恶性肿瘤35例、良性肿瘤45例),其中,男性46例、女性34例,年龄20~80(45.5±10.2)岁。所有患者均行全身18F-FDG PET/CT及胸部CT平扫+增强扫描,2种检查的间隔时间在2周内。分别计算并采用χ2检验比较18F-FDG PET/CT与增强CT扫描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采用χ2检验比较2种检查方法对不同类型恶性肿瘤的诊断效能。结果35例恶性肿瘤中胸腺癌15例,淋巴瘤10例,恶性生殖细胞瘤7例,神经内分泌癌、恶性黑色素瘤及滑膜肉瘤各1例。18F-FDG PET/CT诊断成人原发前纵隔恶性肿瘤的灵敏度[97.1%(34/35)]、特异度[93.3%(42/45)]及准确率[95.0%(76/80)]均高于增强CT[71.4%(25/35)、77.8%(35/45)、75.0%(60/80)],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612、4.357、12.471,均P<0.05);18F-FDG PET/CT对胸腺癌、淋巴瘤及恶性生殖细胞瘤诊断的准确率[93.3%(14/15)、100.0%(10/10)、85.7%(6/7)]均高于增强CT[60.0%(9/15)、50.0%(5/10)、28.6%(2/7)],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03、6.333、4.333,均P<0.05)。结论18F-FDG PET/CT对成人原发前纵隔恶性肿瘤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其诊断效能优于增强CT,可作为该病主要的检查方法。 陈涛 樊建中 李文菲 吴彩云关键词: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氟脱氧葡萄糖F18 前纵隔 距骨软骨母细胞瘤一例 被引量:4 2017年 软骨母细胞瘤大约占原发性骨肿瘤的1%[1]。因为其软骨来源,Jaffe和Lichtenstein在1942年首次将其命名为良性软骨母细胞瘤。软骨母细胞瘤通常发生在长骨的骨骺,特别是肱骨、胫骨、股骨,而在距骨和跟骨发生较少[2]。软骨母细胞瘤大约有4%发生在距骨[3]。我院近期见到一例发生在右侧距骨的软骨母细胞瘤,就其影像学表现和鉴别诊断报告如下。 李文菲 牛晨 郭丽萍 王占秋关键词:距骨 软骨母细胞瘤 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