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生期注射辣椒素对大鼠痛阈的影响
- 1991年
- 给生后2~3d的大鼠皮下注射Capsaicin(50mg/kg)或等量的溶剂,待生长至第6个月,用钾离子透入法测甩尾反射阈值,并记录外周传入复合动作电位,以观察Aδ和c波的功能情况。经辣椒素处理后的动物痛阈比对照组明显增高,二者比较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01),而且处理组雄性动物的痛阈大于雌性组,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处理组动物除表现痛阈增高外,还伴有外周传入c纤维功能的丧失,表现为传入纤维复合动作电位c波幅值的减少,辣椒素对Aδ纤维的作用在本实验动物处理组不明显。以上结果表明,新生期大鼠经辣椒素处理后,可引起痛阈的增高,而且处理组动物的痛阈还存在性别的差异,其意义值得进一步探讨。
- 俞泳蓓秦潮朱衡吴志麟王桂荣
- 关键词:痛阈辣椒素
- 刺激大脑前额叶及电针对脊髓背角神经元伤害性反应的影响
- 1991年
- 已证明大脑前额叶的下行性调制作用可于丘脑和中脑水平影响痛觉过程,但是否直接对脊髓背角伤害性信息传递过程亦有影响?本工作对此进行探讨。结果如下:(1)对同心电极刺激大鼠前额叶呈现反应的WDR为83.67%(41/49),其中23个呈现易化效应,11个为抑制,7个为双向反应。
- 秦潮俞泳蓓朱衡程珍凤梅俊侯宗濂
- 关键词:脊髓背角电刺激伤害性反应前额叶
- 刺激大鼠皮神经引起的屈肌反射电位及背根电位
- 1992年
- 本工作以清醒、整体大鼠为对象,记录了刺激皮神经所诱发的屈肌反射电位(FRP)和背根电位(DRP)。分级刺激腓肠神经(皮神经),在hamstring神经干上(一组支配后肢屈肌群的神经)先后诱发出A-FRP和C-FRP,同时在L_5背根上诱发出A-DRP和C-DRP。A-FRP和A-DRP的阈值、潜伏期均无明显差异,且呈有意义的正相关;二者的幅值在一定范围内随刺激强度的增大而增大。C-FRP阈值和潜伏期比C-DRP均较大,但二者的阈值和潜伏期均呈有意义的正相关,且二者的幅值在一定范围内随刺激强度的增大而同步递增。每一串刺激(3个脉冲,间隔5ms,波宽0.5ms)诱发的DRP和FRP值均较相应单刺激诱发的为大,即DRP和FRP均有时间总和现象。
- 何文渊朱衡牛汉璋
- 关键词:皮神经
- 肌梭传入对脊髓背角会聚神经元伤害性诱发反应的影响被引量:11
- 1992年
- 本文用细胞外微电极记录技术,以大鼠脊髓背角WDR神经元伤害性诱发反应为痛反应的指标,观察了牵拉腓肠肌诱发的肌梭传入活动对脊髓背角WDR神经元伤害性反应的影响。结果如下:在观察到的80个WDR神经元中,有51个单位的晚串放电被牵拉诱发的肌梭传入活动所抑制,16个单位无反应,13个单位表现为兴奋。对有抑制作用的51个单位的进一步观察发现,瞬时牵拉的抑制作用强于持续牵拉,双侧牵拉的抑制作用强于单侧牵拉。提示肌梭作为肌肉丰厚处穴位的主要针感感受器,其传入活动具有镇痛作用。
- 樊小力魏继业朱衡俞泳蓓
- 关键词:脊髓背角肌梭传入
- 大鼠后肢皮、肌神经及穴位区诱发脊髓背根电位的传入纤维类别分析
- 脊髓背根电位(DRP)V波是反映突触前抑制过程的指标之一。本工作采用分级刺激,直流电阻滞,Novocain阻滞方法系统分析了大鼠后肢腓肠(皮)神经、腓肠肌神经及拟承山穴区Ⅰ、Ⅱ、Ⅲ,Ⅳ类传入纤维诱发的DRP。结果表明:皮...
- 秦潮朱衡
- 关键词:传入纤维
- 文献传递
- 新生期注射辣椒素对成年大鼠脊髓背根及背表面电位的影响
- 1990年
- 新生期给大鼠注射辣椒素(50mg/kg),于成年时,电刺激腓肠神经诱发的A-DRP和CDP-p_1波,其幅度、时程、潜伏期以及波面积积分值等参数,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差异。而C-DRP和CDP-p_2波大都缺如。这与外周神经复合动作电位的变化一致。结果提示:Ⅳ类传入纤维机能的长期丧失,对粗纤维传入诱发脊髓的初级传入末梢上PAD似无明显影响, 而对细纤维传入效应有取消作用。
- 秦潮俞詠蓓朱衡王桂荣马启华
- 关键词:脊髓诱发电位辣椒素
- 电针同异节段穴位对大鼠脊髓背角WDR神经元的作用被引量:4
- 1991年
- 实验在22只雄性大鼠上进行,脊髓背角WDR神经元的伤害性诱发反应由电刺激腓肠神经引起,观察4Hz、20~40V,60Hz、20~40V,4Hz,1~3V,60Hz、1~3V电针异节段“内关”穴及4Hz、20~40V电针同节段“承山”穴5分钟对WDR神经元的作用。结果表明:低频高强和高频高强电针“内关”能引起绝大部分WDR神经元的伤害性诱发反应放电频率降低,放电潜伏期延长。
- 俞咏蓓秦潮朱衡谢浩师建华
- 关键词:WDR神经元脊髓背角电针
- 远节段电针对屈肌反射电位及背根电位的影响
- 1992年
- 本工作观察了电针清醒、整体大鼠同侧内关穴对后肢屈肌反射电位(FRP)和相应的背根电位(DRP)的影响。以串刺激(3个脉冲,间隔5ms,波宽0.5ms)分级刺激腓肠神经(皮神经),在hamstring神经干上(一组支配后肢屈肌群的神经)和L_5背根上分别诱发出适当大小的C-FRP和C-DRP(约为最大值的70%~80%),以低频低强(4Hz,1~3V)、低频高强(4Hz,20~40V)电针同侧内关穴,持续5min停针后观察到C-FRP和C-DRP的值均降低;C-DRP受抑程度较C-FRP为轻且恢复也较快,二者的潜伏期均不变。电针内关穴时A—FRP和A—DRP没有明显作用。实验结果提示电针同侧内关穴可引起后肢镇痛,且镇痛中可能有中枢的突触前抑制机制参与。
- 何文渊朱衡牛汉璋
- 电针对猫脊髓背角WDR神经元C反应的效应
- 1993年
- 实验以猫腰髓背角深层WDR神经元C反应为指标,观察电针效应。结果高强度电针拟承山穴使C反应抑制,5-10分钟恢复,同侧抑制效应比对侧强。用不同频率条件刺激穴位区皮神经,C反应抑制持续5-10分钟,其中20HZ参数作用较强。而刺激穴位区肌神经,C反应抑制时间可持续15-20分钟,其中20HZ参数作用强,恢复慢。比较电针穴位、皮神经、肌神经的效应,其抑制作用依次加强。本结果提示电针致WDR神经元C反应呈抑制效应可能是电针镇痛的作用之一;同侧近节段取穴镇痛效果好;针刺以兴奋深部感受器为主。
- 许存和朱衡张健身
- 关键词:电针疗法脊髓背角WDR神经元镇痛
- 大鼠后肢皮、肌神经Ⅳ类传入纤维诱发的脊髓背根电位
- 秦潮朱衡
- 关键词:鼠科脊髓肌皮神经传入神经元